-
慢性肾衰竭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增强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prague-Dawley(SD)幼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CRF组(腺嘌呤150 mg·kg -1·d -1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处死幼鼠,X线测量胫骨长度,组织学切片测量比较胫骨生长板宽度,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体外培养正常对照组和CRF组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至第3代,应用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应用荧光双染技术观测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共定位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线粒体标志蛋白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20,Tom-20)和自噬标志轻链蛋白-3(light chain-3,LC-3)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F组幼鼠胫骨长度较短[(27.32±5.81)mm比(35.43±3.61)mm, t=5.226, P<0.001],生长板相对宽度较窄(0.56±0.19比1.00±0.21, t=6.744, P<0.001),软骨细胞凋亡率较高(17.2%±4.8%比5.1%±3.4%, t=6.505, P<0.001)。CRF组体外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1.8%±6.2%比3.1%±1.2%, t=4.357, P<0.001),荧光双染技术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出现明显的共定位现象,CRF组软骨细胞LC-3蛋白( t=8.944, P<0.001)及Tom-20蛋白( t=6.708, P<0.001)表达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镜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内出现较多的自噬囊泡吞噬线粒体并降解的现象。 结论: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出现增高现象,导致线粒体减少,引起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胫骨发育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病毒介导的DKC1基因沉默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降低角化不良蛋白基因(DKC1基因)表达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慢病毒为载体通过shRNA技术建立DKC1基因低表达的细胞模型,并利用RT-PCR、Western blot验证干扰效率。将细胞分为干扰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实时PCR检测相对端粒长度,克隆形成实验计算克隆形成率,并利用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放射生物学相关参数( D0、 Dq、 N、 SF2)及放射增敏比(SER)。 结果:以慢病毒为载体的DKC1干扰序列(Lv-shDKC1)转染HeLa细胞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干扰组DKC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其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1.330±4.112)%( t=25.53, P<0.05)、(35.520±3.804)%( t=4.833, 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端粒酶活性从0.900±0.044、0.897±0.031降到0.713±0.021( F=31.44, P<0.05),相对端粒长度从4.233±0.306、4.633±0.379降到2.667±0.404( F=39.15, P<0.05),而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间端粒酶活性和相对端粒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扰组存活分数( SF2)(0.571±0.006)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0.861±0.009)及阴性对照组(0.807±0.002)( F=1 812, P<0.05),SER为1.508。 结论:干扰DKC1的表达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缩短相对端粒长度而发挥放射增敏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放射增敏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胃黏膜端粒功能障碍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胃黏膜端粒功能障碍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2月12日至2020年7月10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CAG的患者30例(CAG组),同期选择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30例(CNAG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所有患者病理标本的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分析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RF)1、TRF2、端粒保护蛋白(POT)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CAG组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短于CNAG组[0.67(0.51,1.17)比1.06(0.69,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97.00, P=0.024)。CAG组TRF1、TRF2、POT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高于CNAG组(4.26±2.49比1.86±1.34、10.12±2.76比8.78±2.81、4.22±2.48比2.53±1.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5、3.23、5.39, P<0.001、=0.001、<0.001)。CAG组胃黏膜TRF2、POT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呈负相关( r=-0.477、-0.417, P=0.008、0.022)。 结论:端粒功能障碍与CAG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端粒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参与了CAG患者端粒缩短和病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神经胶质细胞在先天性巨结肠中异常发育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EGCs)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病变肠管肌层中的异常发育。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HD患儿在手术中切除的病变肠管。20例患儿中,男14例,女6例,年龄范围为21 d至9岁。对每例病变肠管分别留取无神经节段、移行段、扩张段及近端段4个部分,每部分样本重量≥500 mg,留取长度为0.5 cm的全层组织浸泡于4%多聚甲醛溶液,其余组织剥除黏膜及黏膜下层后取部分保存于RNA Wait中,连同剩余部分于-80℃保存。选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β,S100β)作为EGCs的标志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样本中目的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分析各样本目的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用组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比较不同节段肌间EGCs及肠神经元(enteric neuron cells,ENCs)的发育及相对位置关系。结果:①相对于管家基因GAPDH,目的基因GFAP和S100β从无神经节段到近端段的蛋白表达量存在明显增加的趋势。而目的基因mRNA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量的趋势基本相同,近端段中GFAP和S100β表达量明显高于无神经节段。②EGCs与ENCs在不同病变节段肌间神经丛中的发育及位置存在对应关系,无神经节段、移行段中同时存在肌间ENCs及EGCs的发育缺失或异常,GFAP和S100β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近端段,近端段肌间的EGCs位于ENCs周围,共同参与肌间神经丛的构成。③通过IHC显示不同节段GFAP和S100β的表达位置及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单位面积阳性染色进行量化。显示在近端段肠管中,纵行肌及环行肌之间肠道肌间神经丛的位置呈现明显阳性染色棕褐色颗粒,扩张段、移行段阳性染色颗粒明显减少,无神经节段未见明显阳性染色,其阳性染色面积变化趋势与蛋白表达量一致。结论:在HD病变肠管肌层中,合并有EGCs的发育异常,可能对ENCs的发育及缺失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父代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子代小鼠端粒长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父代备孕期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对子代端粒长度(TL)的影响.方法 将3~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父代)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分别给予n-3 PUFAs缺乏(n-3 D)、n-3 PUFAs正常含量(n-3 N)和n-3 PUFAs高含量(n-3 H)饲料饲喂12周,然后与12周龄正常体重的同品系雌性小鼠交配繁育子代小鼠.对成年期子代小鼠进行外周血和组织TL以及端粒酶和端粒结合蛋白基因mRNA表达检测.结果 与n-3 N饲料相比,父代n-3 D饲料喂养使得子代雌和雄性小鼠的外周血、肝脏、脂肪组织和/或脑组织中的TL显著缩短,伴随雄性肝脏端粒酶组分TERC以及结合蛋白TRF2和POT1a的mRNA表达下调;同时显著缩短了子代睾丸TL并下调了端粒酶(TERT)和结合蛋白(TRF1、TRF2、POT1a)的mRNA表达.父代n-3 H饲料喂养虽然未改变子代的TL和肝脏端粒酶及结合蛋白表达,但却显著逆转了n-3 D饲料的不良影响.另外,相对于n-3 N饲料,父代n-3 D和n-3 H饲料喂养均未改变自身睾丸TL,但n-3 H饲料喂养时睾丸TL以及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a和RAP1的表达显著高于n-3 D饲料喂养.结论 父代备孕期良好的n-3 PUFAs营养状态可能通过父代生殖细胞中TL的遗传以及对子代端粒酶和端粒结合蛋白表达的调控增加子代小鼠的TL,这可能有助于促进子代发育以及成年后相关慢病的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电针"夹脊"对腰椎间盘退变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衰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对腰椎间盘退变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组织小窝蛋白1(Cav-1)阳性表达、髓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相对端粒长度及不同细胞周期比例的影响,探讨电针"夹脊"延缓腰椎间盘退变髓核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刺组,每组5只.造模兔在腰椎(L)4、L5两椎体间穿入克氏针,给予持续轴向加压造模器加压28 d复制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电针组取L4、L5双侧"夹脊"进行电针治疗,针刺组针刺L4、L5双侧"夹脊",均治疗20 min,连续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各组兔一般情况,每周测量其体质量变化,并分别于造模前、造模术后、造模结束后及治疗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兔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组织Cav-1阳性细胞数,PCR-ELISA法检测髓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髓核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流式细胞仪检测髓核细胞周期比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白兔造模后每周体质量增长减缓(P<0.01),运动功能评分降低(P<0.01),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组织Cav-1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髓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减弱(P<0.01),相对端粒长度缩短(P<0.01),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P<0.01),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白兔治疗后每周体质量增长加快(P<0.01),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0.01),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组织Cav-1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髓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增强(P<0.01),相对端粒长度增长(P<0.01),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P<0.01),G2/M期细胞比例升高(P<0.01).结论:电针"夹脊"有利于椎间盘退变模型兔的良性生长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可能通过下调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组织Cav-1阳性细胞数、增强髓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延长髓核细胞相对端粒长度和改善髓核细胞周期停滞来延缓腰椎间盘退变的髓核细胞衰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妊娠期高血压对子代大鼠肾组织端粒长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对子代大鼠肾组织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 将6只8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构建高血压模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两组雌鼠的鼠尾血压.术后1个月时,选取3只10周龄雄鼠,每只雄鼠均随机与对照组中的1只雌鼠和实验组中的1只雌鼠合笼饲养,待雌鼠生产后,从每只雌鼠的子代中随机选取4只新生大鼠,构成子代实验组和子代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代大鼠肾组织端粒的相对长度、端粒酶及端粒结合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术后1个月,实验组大鼠血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6,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雌鼠子代数量分别为(11.33±2.15)只和(12.67±3.10)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9,P>0.05).与子代对照组比较,子代实验组大鼠肾组织端粒相对长度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2±0.09vs.1.04±0.07,t=3.024,P<0.05),肾组织端粒酶逆转录酶相对表达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0.58 vs.1.01±0.34,t=7.248,P<0.05).与子代对照组比较,子代实验组端粒重复因子1(TRF1)、端粒重复因子2(TRF2)、端粒保护因子1(POT1)、端粒保护蛋白1(TPP1)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TRF1相互作用核蛋白2(TIN2)和阻滞活化蛋白1(RAP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亲代雌鼠妊娠期高血压可造成子代大鼠肾组织端粒长度缩短,对肾脏发育造成潜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牛绝对端粒长度测定及DNA提取造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负责维持染色体稳定的特殊结构,其DNA序列长度即端粒长度,会随着年龄增长或疾病发生发展而逐渐缩短,检测端粒长度可以为评估机体衰老和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但目前缺乏测定微量牛DNA样本绝对端粒长度的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实现微量牛DNA样本绝对端粒长度的测定并评估DNA提取方法对牛绝对端粒长度测定结果的影响,为进行端粒长度研究时选择合适的DNA提取方法和端粒长度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标准曲线对检测样本的端粒和内参Ct值进行转换,通过qPCR测定牛端粒长度绝对值;采用膜吸附法、苯酚-氯仿法和磁珠法3种方法分别提取相同样本的DNA,分别用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TRF)分析法和qPCR法分析端粒长度,比较不同DNA提取方法对牛绝对端粒长度测定的影响.结果:(1)qPCR可以测定纳克级别DNA样本的绝对端粒长度,检测结果重复性良好,并且和"金标准"TRF测定结果的相关性良好.(2)不同方法提取的DNA用TRF分析法和qPCR法测定端粒长度时,结果有显著差异,其中磁珠法提取的DNA在用2种不同方法进行端粒长度测定时,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最好.结论:qPCR法是较TRF分析法更加灵敏的端粒长度绝对值测定方法,适合微量DNA样本的测定,且方便快捷;DNA提取方法会影响端粒长度的测定结果,在测定时应统一样本的DNA提取方法,磁珠法是相对更优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不同肿瘤细胞内源性DNA双链断裂水平与放射敏感性参数SF2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肿瘤细胞内源性DNA双链断裂(DSBs)水平与放射敏感性参数SF2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肺癌细胞系H1299、A549,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435s为研究对象.利用2 Gy射线照射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指标SF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细胞相对端粒长度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法标记不同肿瘤细胞γ-H2 AX蛋白,检测不同细胞内源性DSBs损伤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肿瘤细胞内源性DSBs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免疫荧光法标记γ-H2AX蛋白显示4种肿瘤细胞内源性DSBs水平肿瘤细胞除H1299与A54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任意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肿瘤细胞的内源性DSBs水平与SF2、端粒长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和-0.9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细胞内源性DSBs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标志,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与端粒部分参与了内源性DSBs产生和修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实证研究的健康人社会功能性衰老量表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以自制社会功能性衰老量表为根据,在现场人群实证基础上探析该量表判断健康人衰老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按9个年龄组分层随机抽样,运用自制量表获取反映研究对象社会功能衰老的现况资料;统计分析个体社会功能衰老得分分布情况及其与年龄、端粒长度的相关性.结果:现场调查人数共2 297,男女比0.8:1;社会功能性衰老总分为3.00~12.90分,个人能力、社会参与、组织交往得分分别为1.00~4.45,1.00~4.52,1.00~5.00分;年龄与衰老分值的相关性较高(r=0.696,P<0.001);调查对象相对端粒长度为1.056±0.261,不同年龄间相对端粒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803,P<0.001);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964,P<0.001),与社会功能性衰老得分呈负相关(r=-0.857,P<0.001).结论:社会功能衰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并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量表适用于社会功能性衰老测评,为衰老综合性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