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关节炎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是导致慢性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项研究表明OA与许多因素存在因果关联,如细胞因子、代谢性疾病、营养物质、肠道菌群和生活行为等。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脂水平和骨矿物质密度等,保护因素包括使用保钾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叶酸和精氨酸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物质代谢过程或通过改变负重关节的生物力学从而影响OA的进展。此外,OA的慢性疼痛症状、炎性因子的表达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如2型糖尿病、重度抑郁症和帕金森病。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探索疾病与危险因素之间因果关联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遗传变异的随机分配模拟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与危险因素相关的工具变量与疾病进行分析,从而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本综述纳入OA的孟德尔随机化相关研究,分析OA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细胞因子、代谢组学、营养物质、肠道菌群、生活行为以及端粒长度和线粒体异质性之间的因果关联,对O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慢性肾衰竭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增强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prague-Dawley(SD)幼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CRF组(腺嘌呤150 mg·kg -1·d -1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处死幼鼠,X线测量胫骨长度,组织学切片测量比较胫骨生长板宽度,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体外培养正常对照组和CRF组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至第3代,应用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应用荧光双染技术观测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共定位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线粒体标志蛋白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20,Tom-20)和自噬标志轻链蛋白-3(light chain-3,LC-3)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F组幼鼠胫骨长度较短[(27.32±5.81)mm比(35.43±3.61)mm, t=5.226, P<0.001],生长板相对宽度较窄(0.56±0.19比1.00±0.21, t=6.744, P<0.001),软骨细胞凋亡率较高(17.2%±4.8%比5.1%±3.4%, t=6.505, P<0.001)。CRF组体外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1.8%±6.2%比3.1%±1.2%, t=4.357, P<0.001),荧光双染技术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出现明显的共定位现象,CRF组软骨细胞LC-3蛋白( t=8.944, P<0.001)及Tom-20蛋白( t=6.708, P<0.001)表达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镜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内出现较多的自噬囊泡吞噬线粒体并降解的现象。 结论: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出现增高现象,导致线粒体减少,引起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胫骨发育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早期成长逆境与端粒长度关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早期成长逆境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但相关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线索提示早期成长逆境与生物学老化相关,而目前较为公认的生物学老化指标是端粒长度,故探究早期逆境与端粒长度的关联对揭示逆境的相关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不同逆境类型、暴露时间及研究设计对早期逆境与端粒长度关联的可能影响,为早期成长逆境的干预提供一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allo-HSCT的33例AML患者移植前、移植后和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以及随访相关资料。采用端粒限制性片段法测定端粒长度,比较不同预后患者间端粒长度。以实际1年内复发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移植前或供者动员前端粒长度判断患者移植后1年复发的效果,依据患者或供者端粒长度最佳临界值将患者进行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分层患者无进展生存情况,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33例患者中位年龄34岁(14~61岁),男性17例,女性16例;初诊为AML 3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为AML 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转为AML 1例;同胞全相合移植14例,同胞半相合移植19例。供者中位年龄30岁(20~65岁),男性24名,女性9名。供者(33名)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均长于患者移植前(33例)、移植+30天(31例)[分别为(6.67±0.31)kb、(6.40±0.33)kb、(6.48±0.33)kb,均 P<0.05],患者移植前、移植+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9, P=0.378),患者移植+180天(11例)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为(6.66±0.18)kb。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45.5%(15/33),有明确影像学及病原学依据的感染发生率为39.4%(13/33),移植后1年内死亡率为3.0%(1/33),移植后1年内复发率为15.2%(5/33)。发生aGVHD组与未发生aGVHD组间、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移植后1年内未复发患者比较,移植后1年内复发患者的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更短[(6.39±0.19)kb比(6.72±0.30)kb, t=-3.23, P=0.011],患者移植前端粒长度更长[(6.75±0.16)kb比(6.35±0.36)kb, t=4.17,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判断患者移植后1年内复发的患者移植前及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48、6.42 kb。患者移植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6.48 kb组PFS优于端粒长度≥6.48 kb组( P=0.003),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6.42 kb组PFS优于端粒长度≤6.42 kb组( P<0.001)。 结论:AML allo-HSCT治疗中,患者移植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长、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短时,患者移植后1年内复发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煤矿工人外周血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煤矿工人中高血压与外周血端粒长度、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的关系以及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方法:2013年7-12月在山西省某煤矿集团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选取325名健康工人作为对照组,378名高血压工人作为病例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端粒长度、mtDNA-CN水平;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与端粒长度、mtDNA-CN及其他因素的关系,采用相加、相乘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结果:病例组工人的平均端粒长度为(1.50±0.55)kb,对照组工人的平均端粒长度为(2.01±0.62)kb,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68, 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病例组,端粒长度与mtDNA-CN呈正相关( r=0.157, 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端粒长度( OR=4.408,95% CI:3.012~6.452)、年龄( OR=0.417,95% CI:0.284~0.613)、BMI( OR=1.357,95% CI:1.162~1.584)、家庭月均收入( OR=0.656,95% CI:0.553~0.778)和工龄( OR=1.249,95% CI:1.100~1.417)均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且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有相乘交互作用( OR=1.267,95% CI:1.094~1.468)。 结论:端粒长度较短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相乘交互作用存在,但未发现mtDNA-CN与高血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新疆出血热病毒基因组抗原表位及其实验室检测价值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掌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NP)和糖蛋白(GP)片段的精细抗原表位谱分布,明确优势抗原表位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实验室检测中的价值。方法:2014—2021年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将CCHFV YL04057株采用改良生物肽合成方法分段表达出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最小合成短肽,以CCHFV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14B7(IgM)或CCHFV阳性羊血清为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出NP和GP片段上具有抗原活性的最小抗原表位(BCE),并采用邻接法将获得的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与不同地区的CCHFV进行空间聚类,确定BCE组合方式与地理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建立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GEX-KG)和带有不完整谷胱甘肽(GST188)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XXGST-ST-1)构建和表达NP片段上6个不同肽段长度的优势抗原表位,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以经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的CCHF羊血清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肽段长度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与IFA检测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CCHFV NP和GP片段共有30个具有抗原活性的BCE,其中NP片段抗原表位集中的核心中间片段NP 2(aa 170~305)有6个BCE,两端的NP 1(aa 1~200)和NP 3(aa 286~482)有9个BCE;GP片段的Gc(aa 1~558)和Gn(aa 533~708)片段有14个BCE和1个包含15个氨基酸的长抗原肽(AP),NP片段BC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1%,GP片段对应的同源性为89.1%。在GP片段9个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中,由GnEc1、GnE2、GnE4、GcE3、GcE6和GcAP-4(Ap)6个组合BCE可将15株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CCHFV聚类成亚洲Ⅰ、亚洲Ⅱ、非洲Ⅰ、非洲Ⅱ和欧洲 5个地理类群。构建表达的PET-32a-NP(全长)、PGEX-KG-NP 2(aa 170~305)、pGEX-KG-NP 2-1(aa 235~275)、PGEX-KG-NP 2-1-1(aa 237~256)、pXXGST-1-NP 2-1-2(aa 250~265)和PGEX-KG-NP 2-1-3(aa 260~276)6个重组蛋白CCHFV NP兔多克隆抗血清(pAb)免疫印迹反应阳性,以33份经IFA CCHF检测的羊血清为参照,以NP 2和NP 2-1 2个片段构建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最好,敏感度分别为73.4%(11/15)和66.7%(10/15),特异度分别为100%(18/18)和94.4%(17/18),总符合率分别为87.9%(29/33)和81.8%(27/33)。 结论:CCHFV NP和GP上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具有抗原免疫活性的BCE,其中,优势抗原表位在CC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精神分裂症与端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端粒常被用来作为整个生物体衰老的标志,且端粒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健康人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活性下降,且已有研究者发现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端粒酶基因。本文就精神分裂症与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基因的关联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相关的遗传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端粒长度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特点是睡眠时反复上气道塌陷导致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引起间歇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可导致心脑肺血管并发症乃至多脏器损害。端粒是位于真核染色体末端的复杂DNA-蛋白质结构,其长度缩短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标志,与慢性疾病的风险和病死率相关。近年来发现OSA可能通过间歇低氧、睡眠片段化及睡眠结构紊乱等机制引起端粒磨损,促进细胞衰老从而导致相关疾病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端粒和端粒酶相关基因标志物与纤维化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纤维化性肺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异质性弥漫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是终末期纤维化性肺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之一。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代表性的纤维化性肺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与衰老相关。端粒是细胞染色体末端的帽状结构,端粒长度缩短时,细胞会发生衰老或凋亡。端粒酶是维持端粒长度、遗传稳定性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和端粒酶基因突变与纤维化性肺疾病发病及预后有关。我们旨在综述端粒、端粒酶相关基因标志物与IPF及其他纤维化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用以评估和校准人类生物学年龄的表观遗传学时钟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构建适用于评估和校准人类生物学年龄的表观遗传学时钟模型。方法:于2019年7月1日至11月30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长寿队列选取186名研究对象,于2020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体检人群选取124名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家族疾病史等资料,通过体格检查测量对象的心率和血压,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端粒长度,采用靶向甲基化位点测序检测EDARADD cg09809672、IPO8 cg19722847、NHLRC1 cg22736354、P2RX6 cg05442902和SCGN cg06493994基因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排除DNA甲基化和端粒长度检测质量控制不合格的54名对象,最终对256名对象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段甲基化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构建生物学年龄预测模型,采用Kendal秩相关分析评价年龄差值[即(公历年龄-生物学年龄)]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比较各年龄组不同年龄差值对象的健康相关指标。结果:对象年龄的 M( Q1, Q3)为67(51,91)岁,其中女性166名(64.84%)。随年龄增加,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分别呈下降(EDARADD cg09809672、IPO8 cg19722847和P2RX6 cg05442902)和上升趋势(NHLRC1 cg22736354和SCGN cg06493994)(均 P<0.05)。所构建的生物学年龄预测模型为: Y=-53.121×EDARADD cg09809672-137.564×IPO8 cg19722847+141.040×NHLRC1 cg22736354-67.893×P2RX6 cg05442902+149.547×SCGN cg06493994+4.592×sex+64.185( R2=0.86, P<0.001),式中 Y为生物学年龄,方程各项依次为5个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性别(男性=1,女性=2)和截距。年龄差值与端粒长度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731( P<0.001)。与年龄差值<0的对象相比,年龄差值≥0的对象未成年期收缩压较高[分别为(88.50±8.89)和(109.83±9.48)mmHg,1 mmHg=0.133 kPa],青壮年期TC较低[分别为(5.48±0.23)和(3.98±0.54)mmol/L],TG较低[分别为(3.51±0.32)和(3.41±0.20)mmol/L],中年期FBG较低[分别为(6.17±0.67)和(5.37±0.79)mmol/L],高龄老年期舒张压较高[分别为(76.99±6.78)和(83.97±9.36)mmHg](均 P<0.05)。 结论:所构建的表观遗传学时钟模型可用于评估和校准人类生物学年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