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verlap法管状胃食管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12例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Overlap法管状胃食管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腹腔镜近端胃切除Overlap法管状胃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安全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胃功能,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喉咽部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颈部肿瘤(喉咽部及颈段食管)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颈部肿瘤(喉咽部及颈段食管)患者238例。男135例,女103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62岁。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腹部手术96例,腹腔镜手术142例。分别对腹部术中出血量、腹部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引流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进行临床特征比较, t检验进行临床指标比较。 结果:全部患者无术中死亡。腹腔镜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管状胃经原食管床牵拉至颈部,完成颈部吻合。1例(0.70%)因主动脉撕裂中转开胸,无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无切口感染及伤口液化。开放手术组1例(1.04%)行脾切除,2例(2.08%)切口感染,3例(3.12%)伤口脂肪液化。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术中腹腔出血量分别为(187±28)ml和(79±23)ml( t=1.836, P=0.032);两组术后腹腔引流量分别为(172±33)ml和(56±24)ml( t=1.964, P=0.0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33)min和(118±27)min( t=1.224, P=0.2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较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下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喉咽部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治疗中具有切口美观、手术创伤小、术野显露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符合微创治疗理念。无气腹悬吊装置的应用较好得解决了食管拔脱后纵隔压迫止血及无气腹状态下牵引管状胃至颈部的关键环节,使腹腔镜技术得以应用。但此类手术需严格把握指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上部癌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胃上部癌发病率的上升和早期病例的增加,选择合适的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逐渐被大家重视。目前,手术的安全性问题已不再是外科医生们担忧的主要问题,手术关注点逐渐转变为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胃上部癌手术方式包括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TG推荐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经典PG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但为了解决其引起的食管反流,多年来进行了大量探索,出现了食管管状胃吻合、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术)、间置空肠以及双通道吻合等重建方式。而目前何为最佳消化道重建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文献和自身临床经验,就PG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手术难点与技巧等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多种抗反流的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被应用到临床。笔者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临床评价,重点讨论了食管胃吻合(食管胃后壁吻合、食管胃前壁吻合、管状残胃食管吻合、食管残胃侧壁吻合、双肌瓣吻合即Kamikawa吻合及改良的Kamikawa吻合等)和食管空肠吻合(间置空肠、间置空肠+储袋以及双通道吻合等),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当然,不同术式的抗反流机制不尽相同,所起到的抗反流效果参差不齐,且各术式在腔镜下完成的难度亦有所不同。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需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技术水平综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管状吻合器辅助食管胃嵌套式吻合法预防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中颈部食管胃常规管状机械吻合与管状吻合器辅助嵌套吻合在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患者182例,其中颈部吻合时采取常规管状机械吻合85例,管状吻合器辅助嵌套吻合97例,统计分析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管状机械吻合相比,管状吻合器辅助嵌套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0(0/97)对4.7%(4/85)]、肺部感染率[3.1%(3/97)对11.8%(10/85)]、术后胃食管反流[7.2%(7/97)对17.6%(15/85)]、吻合口狭窄[3.1%(3/97)对10.6%(9/85)]、颈部切口感染率[1.0%(1/97)对7.1%(6/85)]、手术吻合时间[(14.69±2.65)min对(20.25±4.31)min]方面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心律失常、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吻合口炎等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行颈部吻合时,管状吻合器辅助嵌套吻合法可明显降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肺部感染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食管癌手术中食管胃颈部吻合的理想吻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造口管理现况及专项培训的必要性: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外科医师对于肠造口管理的观念、重视程度、手术策略及操作习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进行调研。调查全国范围内涉及肠造口手术的各级医院。目标科室包括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急诊及其他涉及肠造口手术的科室。调查对象需为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过造口手术的外科医师。问卷包括肠造口相关的5个维度:人员资质及科室培训、对造口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造口定位与造口位置选择、造口手术习惯、操作细节和对造口相关技术了解及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通过微信链接或二维码方式共发送调查问卷488份,回收467份(95.7%)。应答医院196家,涉及26个省份地级市。参与调查的医师在三级以上医院426人(91.2%);所属科室包括:(大)普通外科130人(27.8%)、胃肠外科210人(45.0%)、肿瘤外科116人(24.8%)、其他涉及肠造口制作的科室11人(2.4%)。副主任医师以上311人(66.6%)。结果显示:(1)培训情况:在所调查的医师中,造口技术获取途径多为“导师或高年资医师传授”(83.3%,389/467),其次为“传授+图谱”(44.8%,209/467)和“自己摸索、不断改进技巧”(42.0%,196/467)。(2)造口并发症认知情况:99.4%(464/467)的医师都关注到了造口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46.7%(218/467)的医师认为所列举出的并发症均与手术操作有关。61.0%(285/467)的医师遇到过需要二次手术干预或危及患者生命的造口狭窄或梗阻。其次,79.0%(369/467)的医师认为,造口技术本身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或者“比较有关”,且“大多可以避免”。仅有58.7%(274/467)的医师参加过肠造口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讨论与培训;99.1%(463/467)的医师认为,医师和造口治疗师的联合培训以及并发症讨论有必要并亟待开展。(3)造口手术操作部分:未按照定位进行造口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造口定位不能兼顾戳卡孔(56.1%,262/467)”,“按永久性造口定位了临时性造口(50.7%,237/467)”、“定位错误或不合理(43.3%,202/467)”。(4)肠造口相关技术情况: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常规采用率整体不高。其中,技术知晓率不足75%的有“管状吻合器造口”(64.1%,257/401)与“造口旁负压引流”(44.1%,177/401)。而在使用情况上,分别有65.6%(263/401)和56.4%(226/401)的医师在“永久性结肠单腔造口”中与“袢式回肠造口”中常规采用“黏膜外翻缝合技术”与“支撑棒”。对于预防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的固定及缝合层次上,较为认可的是缝合“腹膜(或后鞘)”(68.3%,274/401)、“前鞘”(54.4%,218/401)和“皮肤”(80.6%,323/401),较为有争议的是“皮下组织”的处理,分别有26.7%(107/401)和32.7%(131/401)的医师主张缝合。有81.5%(327/401)的医师认同缝合操作并发症的发生“不在缝合多少,主要看技术水平”。结论:造口手术并发症与外科医师认知及操作相关,造口相关观念、造口手术操作习惯及造口管理异质性较大,造口专项培训不足,造口手术和管理规范化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手术方式选择思考:手工缝合与器械吻合的碰撞与融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是胃外科技术要求最高的手术,既需要在腹腔镜下完成全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还需要在腹腔镜下完成消化道重建,其中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是技术难点。目前常用的吻合方式包括管状吻合、直线切割吻合以及手工缝合3类,但如何合理、安全选择吻合方式仍存较大争议。笔者结合团队经验,回顾器械吻合和手工缝合的进展,深入阐述在全腹腔镜时代胃外科医师根据个人腔镜技术能力、器械及患者条件选择合适的食管空肠重建方式,力求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精准、微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结直肠次全切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单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行结直肠次全切NOSES(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单吻合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胃肠外科完成的10例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结直肠次全切NOSES单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42(34,65)岁,体质指数为22.92(21.49,25.80) kg/m 2。3例为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病(升结肠至乙状结肠息肉大于100个),3例为直肠癌合并溃疡性结肠炎,1例为结肠肝曲合并溃疡性结肠炎,1例为乙状结肠癌合并降结肠缺血,2例为慢传输型便秘。采用8孔法放置Trocar,行结直肠次全切。标本置入保护套经肛门拖出,再仅用一个圆形吻合器完成端端单吻合。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和肠道功能恢复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 结果:10例患者全部完成全机器人下的结直肠次全切NOSES单吻合术,没有中转开腹病例。根据手术方式,6例保留了回盲部,4例不保留回盲部。手术时间为255(205,30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80,150) 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4(3,5) d,术后患者的住院日为10(7,15) d。淋巴结检出数目为23(20,25)枚,在8例肿瘤病例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中管状腺癌7例,黏液腺癌1例。肿瘤长径为3.5(3.2,4.4) cm。所有病例切缘均为阴性(近远切缘及环周切缘)。电话随访术后1个月患者排便次数为2(2,3)次/d,大便形状、颜色均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通过再次手术解除梗阻。术后30 d内,无再次入院(化疗除外)及死亡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行结直肠次全切NOSES单吻合术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体会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外科治疗策略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入路选择、肿瘤切除范围及消化道重建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尤其AEG术后消化道重建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消化道重建方式与切除范围相关。目前,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有Roux-en-Y吻合、空肠间置法及其衍生术式,依据重建方式不同,可分为管型吻合、线型吻合以及手工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有食管胃吻合、间置空肠和双通道吻合3类,目前,国内较常用的重建方式为双通道吻合。笔者基于间置管状胃及重建胃角抗反流的理念,提出"Giraffe"吻合,将人工胃底及His角下移,保留更多的残胃,显示了良好的胃排空及抗反流效果。本文中,我们就AEG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选择和技术要点,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提出,复合的抗反流机制设计,可能是未来抗反流重建方式设计的发展趋势,包括基于保留胃体中部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以增加残胃排空能力、重建的胃底及His角抗反流屏障、间置管状胃发挥缓冲带作用的理念设计的"Giraffe"吻合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底腺型腺癌六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腺癌,分析6例患者的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6例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阵发性隐痛;胃镜检查在胃体部发现隆起或平坦病灶,直径0.4~1.0 cm;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主要由主细胞构成,但也有散在混杂的壁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并形成吻合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主细胞标志物MUC6、Pepsingon 1。结论:胃底腺型腺癌是分化好的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实体类型,发病率低且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及漏诊;掌握其内镜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