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使用激光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水平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主要的且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DR进一步发展的并发症,是引起DR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抗VEGF药物的出现,改写了DR和DME的治疗模式。首先,对于DME的治疗,由之前的局灶/格栅样激光光凝,转换成抗VEGF药物为一线治疗。其次,对于增生型DR (PDR)的治疗,既往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是金标准,现在抗VEGF药物成了部分PDR患者治疗的替代方案。临床上,面对不同程度的DR及DME,何时开始治疗、何种治疗优先、抗VEGF药物治疗是否能完全取代激光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时代关于DR的治疗模式等问题均值得临床医师进一步思考。深入学习激光和抗VEGF药物治疗DR的临床研究,关注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变迁,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DR及DME的治疗思路,实现DR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有利于提高我国DR的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视表观遗传修饰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疾病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血管病变为核心病理改变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机制介导环境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病变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疾病最终的发生发展。因此,眼科医生应重视表观遗传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追踪表观遗传学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治疗中取得的进展,关注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前景。寻找这些疾病的表观调控因子,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还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视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个体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威胁视功能的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段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抗VEGF药物是治疗DME的一线药物,在改善视功能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仍有30%~50%的患者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且频繁的注射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治疗负担。新的治疗策略包括改善抗VEGF药物的疗效和持续时间、靶向炎症、血浆激肽-激肽释放酶系统、血管生成素-Tie2系统和神经变性等新治疗途径以及使用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和靶向激光治疗。确定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的病例,建立从抗VEGF药物治疗到抗炎等替代治疗的标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仍具有挑战性,仍需继续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筛查策略,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DME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廊坊市香河县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R合并Ⅰ、Ⅱ期NVG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例27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3.5±7.13)岁。Ⅰ、Ⅱ期NVG分别为11、39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压、眼底血管造影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康柏西普+激光治疗(联合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均为25例2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t=0.058 )、性别构成比( χ2=0.081)、logMAR BCVA ( t=0.294 )、眼压( t=-0.070)、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不同级别眼数( χ2=1.683、0.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观察两组间PRP治疗完成后1周,1、3、6、9个月BCVA、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房角新生血管变化。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联合治疗组和激光治疗组之间,两组内不同时间点以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 结果:联合治疗组、激光治疗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数量、眼压、logMAR 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4.211、65.153、69.249、26.848, P<0.001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眼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以及眼压、logMAR BCVA改善均优于激光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543、25.051、12.265、9.994 , P=0.001、0.001、0.001、0.003 )。治疗后不同时间,与激光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数量更少,眼压明显下降,BCVA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IVC联合PRP治疗DR合并Ⅰ、Ⅱ期NVG疗效优于单纯PRP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初次手术失败并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18例IMH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2±6.4)岁。所有患眼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并采用OCT测量黄斑裂孔孔径。初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2.6±13.1)个字母,平均孔径为(621.0±161.8)μm;再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4.4±12.3)个字母,平均孔径为(499.0±148.6)μm。初次及再次手术平均间隔(3.4±1.3)周。再次手术术式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按摩。ILM剥除范围扩大至直径为4 DD至上下血管弓。黄斑孔缘按摩采用软硅胶头笛针利用负压吸引或轻触孔缘向心方向活动。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3±5.2)个月。对比观察再次手术前后患眼BCVA变化;同时,根据手术后OCT图像判断黄斑裂孔是否闭合。以手术后首次获得清晰的黄斑裂孔闭合的OCT图像时间作为裂孔闭合时间。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均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18只眼中,再次手术后裂孔闭合17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4.4%,裂孔平均闭合时间为(2.1±1.0)周;再次手术失败1只眼,接受第3次手术后裂孔闭合。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为(51.5±13.0)个字母,较初次手术时平均提高18.9个字母(>3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2, P<0.001 )。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较初次手术前提高大于3行者11只眼(61.1%),提高>1行者15只眼(83.3% ),无变化或下降者3只眼(16.7% )。与再次手术前BCVA比较,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平均提高(17.1±9.5 )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95, P<0.001 )。 结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ILM患眼,可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善患眼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玻璃体切割手术完毕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DR合并VH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依据随机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眼分为手术完毕注药组(注药组)和对照组,均为25例25只眼。所有患眼后极部未见增生性改变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97, P=0.030 );性别构成比( χ2=0.330 )、糖尿病病程( t=-1.144)、logMAR BCVA ( t=-0.148 )、晶状体状态( χ2=0.397 )、是否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眼数( χ2=1.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64、0.258、0.883、0.529、0.248 )。所有患眼均接受27G PPV治疗。注药组患眼于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 )。手术后1周,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VH复发情况、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情进展情况。 结果: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对照组患眼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80、-4.840、-4.892、-5.439, P<0.001 )。手术后3、6个月,注药组患眼VH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030、4.153, P=0.192、0.103 )。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患眼CR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2、-2.638、-3.613、-3.037 , P=0.012、0.010、0.001、0.004、0.005 )。手术后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PDR可有效降低PPV后VH复发,改善BCVA;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玻璃体再积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玻璃体再积血(PV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嘉兴市眼科医院确诊并接受抗VEGF药物联合25G PPV治疗的87例PDR患者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8例44只眼,女性49例56只眼。年龄26~ 83岁,平均年龄(57.72±8.82)岁。所有患者对象均为2型糖尿病,平均糖尿病病程(10.84±6.03)年。所有患眼均由同一位医生在非接触广角镜辅助下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手术前5~7 d按内眼手术操作方法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0.05 ml(含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0.5 mg)治疗。观察患眼的PVH发生率。对比分析是否发生PVH者年龄、糖尿病病程、手术前视力、手术前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手术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手术前是否接受过激光治疗、手术中是否摘除晶状体、手术中是否给予眼内填充物、手术中视网膜激光点数以及手术中眼底病变(增生膜、视网膜出血、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渗出、新生血管)等情况。分析抗VEGF药物联合PPV治疗PDR后发生PVH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7例100只眼中,发生PVH 15例17只眼,占患眼的17%;未发生PVH 72例83只眼,占患眼的83%。发生与未发生PVH者手术中发现血管闭塞以及增生视网膜牵引的眼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741、8.103, P<0.05);年龄( t=-1.364 )、糖尿病病程( t=0.538 )、手术前视力( t=1.897)、手术前空腹血糖( t=1.938 )、手术前餐后血糖( t=1.508 )、手术前收缩压( t=-0.571 )、舒张压水平( t=0.275 )、手术前是否接受激光治疗( χ2=2.678 )、手术中激光点数( t=0.565 )、手术中是否摘除晶状体( χ2=0.331 )、手术中发现新生血管( χ2=2.741 )及手术中是否给予填充物( χ2=0.060)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患者视力低下、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差以及手术中见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是PV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r s=0.208、0.229、0.240、0.285, P<0.05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见眼底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可能是P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5.175、13.915, P<0.05 )。 结论:PPV中可见的眼底血管闭塞、纤维血管膜增生导致的视网膜牵引可能是PDR患者抗VEGF药物联合PPV后P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葛根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SPF级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模型组20只和葛根素组20只,模型组和葛根素组大鼠均接受链脲佐菌素左下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同样体积的枸橼酸盐溶液.造模后1周,葛根素组大鼠每天给予100 mg·kg-1葛根素单侧腹 腔注射治疗,连续治疗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血糖及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大鼠的视网膜组织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E2核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细胞外调节p-ERK的总蛋白(t-ERK)及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血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葛根素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模型组,血糖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伊凡斯兰渗透量为(10.63 ±3.21)μg·g-1,高于正常对照组[(2.87 ±1.09)μg·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葛根素组伊凡斯兰渗透量为(5.56 ± 2.71)μg·g-1,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节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葛根素组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TNF-α及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葛根素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TNF-α及MDA水平低于模型组,SOD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Nrf2、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葛根素组大鼠Nrf2、p-ERK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t-ERK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Bcl-2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53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葛根素组大鼠Bcl-2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53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葛根素可有效减缓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改善2型DR的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rf2/ERK通路的激活,减轻视网膜组织的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