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4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首诊为ARN且未伴有RD患者57例64眼,其中男36例40眼,女21例24眼;平均年龄(51.72±9.73)岁。所有患者均行抗病毒药物及抗炎药物的局部点眼及全身静脉滴注和口服,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行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注射剂。根据1年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RD分为RD组和无RD组,其中RD组23例23眼,占35.94%,发生时间为发病后27~160 d,平均45(30,83)d。评估前房炎症反应程度并分级,通过九方位彩色眼底照相拼图或免扩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并结合荧光素眼底造影评估视网膜坏死灶累及范围,将视网膜出血形态分为无或仅有少许散在小片状出血、范围>1个视盘直径(PD)的视网膜片状出血和霜枝样视网膜出血3种类型。纳入基线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纳入眼部因素包括视力、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坏死灶侵袭程度与范围等,治疗因素包括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和频次作为自变量,RD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排除严重玻璃体混浊4眼,在其余60眼眼底图像分析中,坏死灶累及视网膜范围达到1~4个象限的眼数分别为14、9、17和20眼,坏死灶侵袭仅累及3区、2区和1区眼数分别为13、23和24眼;治疗前,26眼有霜枝样视网膜出血,占43.33%;25眼存在范围>1 PD视网膜片状出血,占41.67%。与无RD组相比,RD组病程更长,基线视力更差,坏死灶范围更大,侵袭区域接近黄斑区患眼更多,出现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患眼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初诊时年龄、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及频次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RD的危险因素(比值比=9.14,95%置信区间:1.10~82.44, P=0.049)。 结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ARN患眼继发RD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9岁,于2020年2月12日因双眼红、右眼视物变暗,夜间急诊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诊断为双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14日自觉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再次就诊我院眼科。当时眼部查体:裸眼视力(UCVA)右眼0.12,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0.9,左眼+3.0=0.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其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照见图1,当时就诊医师认为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结膜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双眼治疗,4 d后自觉视力好转,继续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头皮针刺感,自行口服羊角片,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2月24日自觉头痛及头皮针刺感加重,不能触摸头皮,当时患者就诊神经内科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继续间断口服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3月2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再次就诊我院眼科,UCVA:双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 D=0.2,左眼+3.0 D=0.12。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灰白色的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前房清,瞳孔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呈颗粒样混浊(见图2),眼底: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线状出血,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见图3)提示:双眼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呈波浪样改变。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见图4)提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周围荧光素渗漏,荧光增强,后极部局部视网膜可见针尖样高荧光。根据患者双眼全葡萄膜炎和头痛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次,1次/日,晨起口服。3月4日患者晨起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无呕吐、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收入眼科住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眼病史,偶有吸烟、饮酒。否认糖尿病史、屈光不正史。全身情况:秃发,未发现白发和皮肤改变。眼部查体:UCVA: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5 D=0.2,左眼+1.5 D=0.12,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后节同2 d前查体情况。眼球运动检查:第一眼位时双眼水平震颤,向左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第一眼位时加重,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轻。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左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见图5)。化验:血常规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钾离子3.47 mmol/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抗核抗体谱均阴性,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阳性,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2例(42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组,19例(19眼);B组,单纯玻璃体切除组,23例(23眼)。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A组视网膜复位成功18例(94.7%,18/19);B组视网膜复位成功21例(91.3%,21/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5, P=0.671)。两组视力(BCVA,logMAR)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00, P=0.278)。A组3例(15.8%,3/19)因术中出血行电凝,少于B组的14例(60.8%,14/23)( χ2=8.776, P=0.030)。A组术中硅油填充10例(52.6%,10/19),少于B组术中的19例(82.6%,19/23)( χ2=4.375, P=0.036)。 结论: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可以有效改善术后视力,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硅油填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沈阳地区4 537例足月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沈阳地区4 537例足月新生儿使用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检查系统(Ret-CamⅢ)行眼病筛查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进行新生儿眼病筛查的足月新生儿4 537例的临床资料。所有足月新生儿均使用Ret-CamⅢ对眼前段及眼底进行相关疾病的筛查,对筛查结果异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诊,并对筛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4 537例新生儿中,共3 276例(72.21%)足月新生儿初筛通过,1 261例(27.79%)初筛未通过,眼前段异常252例(5.55%),眼底异常1 700例(37.47%)。眼前段异常中最多见的为瞳孔残膜(76例,1.68%),最少见的是先天性白内障(3例,0.07%);眼底异常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720例,15.87%)、视网膜周边白色病灶(661例,14.57%)、类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91例,2.01%)、视网膜脱色素改变(88例,1.94%)及杯盘比大(73例,1.61%)。结论::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中大部分初筛通过,未通过的新生儿眼病以眼底异常为主,最常见的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病一品"项目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病一品"项目在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护理质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基于"一病一品"构建的内容框架,通过循证护理的步骤,基于UpToTate、各类指南等权威的资料转化为证据应用于临床,构建标准化的DR患者"一病一品"项目。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病房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护士,采取便利抽样法法选择2018年10月30日—2019年1月31日(实施前)在两家医院收治的223例DR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2月1日—2019年4月30日(实施后)收治的261例DR患者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对DR患者各个关键环节评估的正确率、患者DR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实施后护士对DR患者各个关键环节评估的得分由(90.36±1.16)分提升到了(96.72±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990, P<0.05),DR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得分由(74.330±12.154)分提升到了(78.386±10.0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0, P<0.05);患者术后的术后持续高眼压、玻璃体再出血、炎症性水肿、复视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7.131、5.618、5.788、6.128; P<0.05)。 结论:基于最佳证据的"一病一品"项目方案对提高DR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的视网膜下注射治疗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的视网膜下注射(SRI)治疗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BCD)的安全性。方法:探索性临床研究。2023年2~ 5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并接受SRI腺相关病毒载体转基因药物治疗的BCD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34 ~60岁。患眼均行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SRI腺相关病毒载体转基因药物治疗。25G玻璃体切割管件做2个巩膜切口,分别用于置入光纤和38G SRI针。进入玻璃体前,先行前房穿刺引流房水降低眼压。硅油注入模式下,38G注射套管穿透视网膜到达视网膜下腔,玻璃体切割机脚踏控制注射速度,缓慢注入基因治疗药物,形成视网膜下泡状脱离区。注射完毕时手指触诊进行眼压评估,若偏高通过按压角膜切口行房水引流直至眼压正常。SRI后随访时间9~ 12个月。随访时采用SRI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结果:6例患者6只眼眼底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萎缩,伴或不伴视网膜黄白色细小颗粒样结晶沉积;临床分期均为Ⅲ期。SRI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长9~ 14 min。手术中未见玻璃体脱出、视网膜出血或视网膜裂孔。套管针头无阻塞,拔出时无玻璃体脱出。SRI后24 h,所有患眼视网膜隆起泡完全吸收,视网膜复位;SRI后9个月时,患眼均无角膜后沉着,未见前房、玻璃体细胞等炎症反应,无高眼压、白内障、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SRI治疗BCD安全,且可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的黄斑出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2岁。因左眼视物不清1 d到济南明水眼科医院就诊。既往高血压2年,控制良好,否认家族眼病史,否认发病前Valsalva动作。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25、0.04,矫正均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12.2 mm Hg(1 mm Hg=0.133 kPa)。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密度高,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大血管走行可,后极部视网膜红润,黄斑颞侧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呈淡白色伴少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光不明(图1A);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大血管走行可,后极部上方视网膜少许浅层出血,黄斑区视网膜多层次出血约1个视盘直径,其下方视网膜前出血呈"舟状"聚集(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双眼早期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呈瘤样扩张,黄斑拱环破坏,中心凹颞侧荧光素渗漏;左眼黄斑中心荧光遮蔽(图1C,1D);晚期双眼黄斑中心凹颞侧荧光素渗漏进一步增强,边界模糊,中心凹鼻侧亦有轻度渗漏,右眼强荧光内见散在少量弱荧光(图1E),左眼黄斑中心仍为荧光遮蔽(图1F)。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中心凹偏颞侧视网膜外层萎缩塌陷,中心凹及颞侧椭圆体带破坏,少量强反射颗粒;左眼中心凹前内界膜下"球形"中弱反射,中心凹偏颞侧组织结构轻度紊乱(图1E,1F)。诊断:双眼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左眼黄斑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平视技术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3D平视技术与显微镜目镜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观察系统不同分为3D平视技术组和显微镜目镜组,每组24例(24眼)。比较2组患者术眼手术持续时间及术中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评估术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解剖复位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数据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显微镜目镜组、3D平视技术组的手术时间依次为(64.4±19.8)min和(63.1±18.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7, P=0.089)。术后1、3个月,显微镜目镜组和3D平视技术组术眼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3个月BCVA均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个月复查时,同一时间点2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率、后囊膜破裂率、气体注入率和硅油注入率及术后出现角膜水肿、前房反应、高眼压及低眼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时显微镜目镜组和3D平视技术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结论::3D平视技术下的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可以达到与显微镜目镜下同样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部首发的布鲁氏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眼痛半个月于2021年7月28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有低热,头痛和踝关节、膝关节疼痛,伴食欲差、上腹部不适,无咳嗽。既往身体健康。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3、11.4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黄斑区颞下方局限性视网膜黄白色病灶,周围少许浅层出血(图1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增厚,局部反射增强,层间结构紊乱(图1B )。左眼眼底及OCT检查均无异常。传染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及胸部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44.5 U/L、谷草转氨酶55.8 U/L,均偏高。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疑诊:真菌性眼内炎。2021年7月30日,患者行右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取病灶周围的玻璃体液0.4 ml送检(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结果显示,真菌(1-3)-β-D葡聚糖62.4 pg/ml(阴性);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0.14(阴性);白细胞介素(IL)-6、IL-10、IL-8分别为625.4、0.0、234.1 pg/ml。再次追问病史,患者诉在羊肉馆工作,近期同事出现"发热、厌食及关节疼痛"症状,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布鲁氏菌病"。遂嘱患者至该院完善检查,并给予0.05%利福平滴眼液点眼。2021年8月5日,血清化验结果显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氏菌阳性(+);布氏试管凝集试验:1:400++++。诊断: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为布病)。全身应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2021年8月24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黄白色病灶明显缩小(图2A);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神经上皮层隆起较前减轻,仍可见局部中强反射团(图2B)。2021年11月20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病灶已完全消退(图3A);OCT检查,右眼原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厚度基本恢复正常,结构大部分恢复,强反射团明显减小(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