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急宫颈环扎术对宫颈机能不全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紧急宫颈环扎术对宫颈机能不全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1 年 1 月—2023 年 9 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 80 例宫颈机能不全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进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分为环扎组(n=40,采用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和未环扎组(n=40,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收集两组临床相关资料,比较两组足月生产率、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不同时间点(1、5、10 min)Apgar评分、出生体重、延长孕周及临床治疗满意程度,记录环扎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环扎组妊娠 32 周子宫颈长度长于未环扎组,延长孕周长于未环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足月生产率为 50.00%(20/40),高于未环扎组的 12.5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活产率为 92.50%(37/40),高于未环扎组的 75.00%(30/40),环扎组的孕晚期流产率为 7.50%(3/40),低于未环扎组的 25.00%(10/40),环扎组自然分娩率为 85.00%(34/40),高于未环扎组的 57.50%(2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新生儿出生 1、5、10 min的Apgar评分均高于未环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临床治疗满意度为 77.50%(31/40),高于未环扎组的 50.0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 40 例中有 1 例发生感染、1 例发生子宫颈裂伤,并发症发生率为 5.00%(2/40).结论:紧急宫颈环扎术可有效延长宫颈机能不全孕妇的孕周,降低流产率,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保障母婴健康,且临床治疗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海市某综合型医院临床氧疗医嘱合理性与规范性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综合型医院院内氧疗医嘱开具的合理与规范情况。方法:整群抽样选取上海长海医院2018年3月1日至6月1日住院并行吸氧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Neves等编制的"住院患者氧疗调查表"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入院诊断、氧疗指征、氧疗医嘱、氧疗参数等资料,依据英国胸科协会2017年《成人医疗保健和紧急场所氧气使用指南》标准评定氧疗医嘱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结果:调查科室为内科、外科及专科(包括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老年科、皮肤科、介入科、肿瘤科、口腔科、康复医学科、感染科),共调查吸氧患者464例,其中内科病房71例、外科病房309例、专科病房84例。医嘱合理率为92.2%(428/464),内科病房合理率(64.7%,46/71)低于专科病房(92.8%,78/84)和外科病房(98.3%,304/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1.09, P<0.01);普通病房患者398例、危重症病房患者66例,普通病房合理率(90.9%,362/398)低于危重症病房(100.0%,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47, P<0.05)。医嘱规范率为22.4%(104/464),专科病房(54.8%,46/84)优于内科病房(26.8%,19/71)和外科病房(12.6%,39/309),危重症病房(65.2%,43/66)优于普通病房(15.3%,61/3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8.35, P<0.01;χ 2=80.81, P<0.01)。 结论:综合型医院院内氧疗合理性总体尚可,规范性急需提高。不同科室、不同等级病房间的氧疗医嘱合理性及规范性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压下快速上浮脱险不同退筒方法的比较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快速上浮脱险退筒时不同的脱险筒卸压方法,为提高紧急情况下的退筒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模拟在30、60、120、150 m深度进行快速上浮脱险时发生紧急情况,人员需要退筒,脱险筒采用排水或排气等方法卸压,分别记录脱险筒内压力值的变化情况。结果:2种方法的减压速率都出现先快后慢的情况,且最大速率超过10 m/s。结论:在脱险筒压力超过60 m时不宜采用上述二种方法直接卸压,可在脱险筒直通大气出口处增加手动阀门,以保证人员安全;在脱险筒压力低于60 m时,建议采用排水的方法卸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快速床旁基因分型预防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新生儿脓毒症的常用抗生素。MT-RNR1 基因m.1555A>G变异易导致严重的氨基糖苷类诱导的耳毒性(aminoglycoside-induced ototoxicity,AIO)。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患儿需要快速判断、选择抗生素并避免AIO,而目前的基因检测需要几天时间,因此并不可行。McDermott等[1]开发了一种m.1555A>G 变异的快速床旁检测(point-of-care-test,POCT),旨在指导NICU中紧急情况下抗生素的使用,避免AIO。其研究结果于2022 年3 月22 日在线发表在JAMA Pediatri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诊疗流程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本研究以神经外科急诊最为常见且最迫切需要紧急手术干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及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急诊入院筛查及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方法:本研究回顾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国内疫情相对集中时期(2020年1至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外科救治方面实行的应对管理方案,并通过对比2019年同期及不同防护级别下的急诊动脉瘤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在此管理方案下手术开展情况及疗效。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25日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127例,其中42例(33.1%)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行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急诊入院对患者开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实验室、影像学筛查,后期增加咽拭子病毒核酸筛查。同期急诊就诊患者中共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未发现筛查假阴性病例。相较去年同期,增加术前筛查后,急诊就诊到急诊开颅手术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冠流行期间(37±17)h比去年同期(29±12)h; P=0.058]。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79)。根据筛查分级采取相应的手术及术后管理方案及防护标准。初筛阴性相较于初筛待排除或可疑患者的急诊手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8)。尽管病毒核酸检测筛查倾向于延长急诊术前等待时间[开展核酸筛查前(36±15)h比开展核酸筛查后(40±20)h, P=0.453],但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53)。 结论:目前采取的神经外科急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新冠肺炎筛查流程及以新冠肺炎筛查风险分级管理为中心的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诊疗流程,能够有效筛查出新冠肺炎疑似及确诊病例,杜绝疫情院内传播的前提下,保障患者急诊手术的及时、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建设一批适合于大规模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使用的平"战"结合的检验医学部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抗击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医学检验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适于应对大规模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平"战"结合的检验医学部门,以便今后在这类情况发生时,能快速准确地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本文探讨了应对大规模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检验医学部门的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北京市重点人群应急救护知识、信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广泛接触公众、可能成为“第一响应人”带动全社会学习应急救护的重点人群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应急救护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应急救护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的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对北京市部分重点人群培训后进行应急救护知识、信念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9 591人,10个应急救护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为急救电话号码(98.58%),正确率最低的为中暑的判断方法(32.00%),应急救护的定义和法律免责条款正确率较低(63.61%和75.91%)。研究对象对亲人、朋友、陌生人和流浪者不同心理距离人群的施救意愿不同( χ2=822.82, P<0.001),对其他各组的施救意愿均高于流浪者( P<0.05),随着心理距离递增,施救意愿呈下降趋势( Z=-26.5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家庭年收入高和应急救护知识正确率高者,施救意愿更高。曾遇紧急情况的1 529人中,仅66人(4.32%)未采取任何施救行为。 结论:北京市重点人群培训后应急救护知识和信念水平均较高,施救行为实施率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和应急救护知识水平是影响施救意愿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数字化症状评估程序应用于疾病诊断及安全分诊准确性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标准病例测评数字化症状评估程序在疾病覆盖、诊断准确性以及安全分诊方面的应用情况。方法:2020年3月8日至8月11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8款中文版症状评估应用程序。将200个标准病例的症状分别输入各症状评估程序,并做应答,直到应用程序给出诊断建议、紧急性建议,或无法继续。分析各应用程序所能给出诊断的疾病比例、诊断的准确率以及安全分诊的比例。所有病例的创建及诊断标准、分诊标准,症状输入及应答,与标准诊断的比较、裁决,均由分别独立的专业组完成。结果:不同症状的评估应用程序表现不同。针对研究中的标准病例,可给出建议的应用程序中,覆盖疾病比例为29.0%(58/200)~99.5%(199/200),前3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 8.5%(17/200)~61.5%(123/200),安全分诊比例为84.8%(167/197)~99.5 %(198/199)。结论:数字化症状评估程序应用的疾病覆盖、诊断准确性及安全性分诊表现差异较大。良好表现的症状评估应用程序,可作为辅助医生的工具,但即使表现良好的症状评估程序,仍有开展真实诊疗环境中有效性研究的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癌症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癌症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风险人群,多国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和癌症相关学术团体均建议优先为癌症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目前获准紧急使用的COVID-19疫苗(包括灭活疫苗、信使核糖核酸疫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均可以用于癌症患者。稳定期患者可以随时接种COVID-19疫苗,进展期或正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治疗方式/癌症类型等)决定疫苗接种时间。癌症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的益处可能大于风险,但免疫应答率可能低于健康人,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脏骤停患者中联合应用三代胸腔按压仪与复苏反馈装置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70万例心脏骤停 [1,2],是具有显著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疾病,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的存活率低于15% [3],而院内心脏骤停(IHCA)患者的存活率约为22% [4]。CA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护理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以增加生存机会 [5,6]。在无法立即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的情况下,胸部按压连续性及其质量是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的关键决定因素 [7,8]。然而,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传统手动胸外按压的质量可能会逐渐下降。研究表明,救援人员在失去效力之前无法进行足够的按压超过大约1 min,4 min后救援人员的胸外按压效果仅达到约30% [9]。此外,在患者运送过程中通常难以进行有效的手动胸外按压 [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