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红花-白芍药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红花-白芍药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筛选红花、白芍的有效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偏头痛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网络图,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采用硝酸甘油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和观察组(每组5只)。观察组灌胃1.8 g/kg红花-白芍溶液,模型组灌胃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1次/d,连续给药2周。治疗后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及检测大鼠血清核心靶点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蛋白激酶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肿瘤坏死因子(TNF)、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情况。结果:红花-白芍药对中的24个有效成分通过多条通路直接作用于178个疾病靶点治疗偏头痛,其中6-羟基山柰酚、β-胡萝卜素、黄芩苷、β-谷甾醇、山柰酚等是核心成分,RELA、Akt1、MAPK1、TNF、Caspase-3、IL-6是至关重要的靶点。GO分析显示,细胞组成(CC)有85个,生物过程(BP)有228个,分子功能(MF)有119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红花-白芍药对主要参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验证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红花-白芍药对在0~30、60~90、120~150 min 3个时间段内评分均降低(均 P<0.01),大鼠机械性刺激和热刺激痛阈均增加(均 P<0.01),血清RELA、Akt1、MAPK1、TNF、Caspase-3和IL-6水平均降低(均 P<0.01)。 结论:红花-白芍药对主要通过调节IL-17、TNF、Toll受体、T细胞受体、AGE-RAGE、HIF-1、PI3K/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的RELA、Akt1、MAPK1、TNF、Caspase-3和IL-6等疾病靶点治疗偏头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提高抗生丸质量控制标准的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抗生丸质量控制方法,以提高其质量标准.方法 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抗生丸中红花、木瓜、甘草和白芍4味药材的显微鉴别和木瓜的薄层鉴别;改进了甘草的薄层鉴别;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12:88),检测波长23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结果 显微鉴别、薄层鉴别专属性强;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芍药苷在9.71~97.07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18%,RSD为0.8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抗生丸质量标准控制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文献及处方,运用Excel 2016软件统计中药种类和频次.使用SPSS22.0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70篇文献,其中符合条件的文献共48篇,涉及处方57首,中药19大类,共117味,用药频次达560次.对57首处方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高频药物为芍药、川芎、当归、地龙、红花、桃仁、黄芪等,同时得到389条关联规则和7个有效聚类群:瓜蒌-胆南星、白术-半夏-茯苓、郁金-水蛭、牛膝-钩藤、鸡血藤-全蝎-桂枝、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结论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以活血化瘀药为重点药,结合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适当加用辅助药,兼顾整体.聚类分析可发现药物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丽格海棠花青素苷成分及分布对花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红色、红心白边、粉红、玫红、黄色、黄心红边、浅粉和白色8种花色丽的格海棠花瓣为试验材料,采用目视测色法、RHSCC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花瓣表型,通过组织切片法观察花瓣色素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分布特点,采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连用技术(HPLC-ESI-MS)测定分析花瓣中花青素苷的成分和含量,为探讨丽格海棠花色的呈色机理和花色育种提供参考.结果 显示:(1)丽格海棠的明度L*随花瓣颜色变深而降低,红度a*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红度(a*)和彩度(C*)值与明度(L*)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a*和C*是影响L*的主要因素.(2)红花品种花瓣色素主要分布于上表皮细胞和海绵组织中;红白花品种花瓣色素主要分布于上下表皮中,且下表皮积累量更多;粉色花和玫红花品种花瓣色素主要分布于上下表皮细胞;黄红花和粉白色花品种花瓣上表皮中含有少量色素,而黄花和白花品种花瓣几乎没有色素积累.各花色丽格海棠花瓣上表皮细胞均为圆锥形,且红花和红白花品种锥形化程度最高,它们花瓣下表皮细胞均呈扁平的长方形.(3)8个丽格海棠品种花瓣中共检测出15种花青素苷,其中10种为芍药素苷,3种为矢车菊素苷,1种为锦葵素苷,1种为飞燕草素苷,酰化花青素苷占多数;红花品种花瓣中总花青素苷含量最高,玫红花品种次之,黄花和白花品种中未检出;除粉红花品种外,其余含花青素苷的品种中芍药素苷含量最高,均占总花青素苷含量的50%以上,是花瓣的主要呈色物质.(4)丽格海棠花瓣中总花青素苷含量与其红度(a*)、彩度(C*)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其L*值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花青素苷的积累有利于丽格海棠花瓣红色化,并影响其花瓣彩度(C*)及明度(L*);色素分布细胞数量和上表皮细胞锥形化明显影响花瓣呈色,且花瓣主要的呈色物质为芍药素苷,酰基化修饰可能影响其明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DAM17对血小板GPIbα受体的切割作用——活血化瘀中药的一个作用靶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GPIbα(glycoprotein Ibα)是血小板表面重要的黏附受体GPIb-Ⅸ-Ⅴ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其细胞外配体结合片段可在基质金属蛋白酶ADAM17/TACE的作用下发生剪切脱落,削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配体与血小板的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血小板功能调控机制.笔者前期研究发现中药赤芍、红花和黄芪中的活性成分芍药苷(PF)、羟基红花黄色素(HSYA)和某些黄芪皂苷单体(AS-Ⅲ),以及复方活血胶囊均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中的ADAM17,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多种炎症相关蛋白(如TNFR1和EGFR配体)的胞外片段脱落,调控炎症过程、激活保护性信号通路.本文通过综述血小板膜受体GPIbα的功能、ADAM17的激活机制及其对血小板GPIbα受体的切割作用,推测血小板A DAM 17可能是中药活血化瘀作用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为研究和阐明中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栽培品种及干燥工艺白芍花中9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主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建立UPLC-DAD同时测定不同栽培品种、处理方式白芍花瓣中的酚酸类、花色苷类、单萜苷类和黄酮类共9个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C18色谱柱(2.1mim× 100mm,1.8 μm),以0.5%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检测波长采用切换波长法,柱温20℃,进样量2 μL,得到不同来源和处理方式的白芍花样品中的上述成分含量.采用SIMCA 14.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白芍花按照品种归为2类,亳州芍药为1类,白花川芍药和红花川芍药为1类,亳州芍药为上述成分综合含量高的品种;干白芍花按照烘干、晒干和阴干3种干燥方式分为3类,干燥方式以烘干为好;而产地、海拔、生长年限和开放程度对白芍花上述成分影响不大.含量测定结果可用于指导白芍花品种选择、采收和加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