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穿刺活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列腺癌多为成骨性转移,因骨穿刺活检有一定难度,且取样量少,目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仍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否采用影像引导、活检类型(细针抽吸还是粗针活检)、穿刺针数,后续组织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均是影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的因素。虽然骨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是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金标准,但由于骨穿刺是有创性检查,同时由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骨穿刺活检已很少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期诊断。然而,对于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病灶的穿刺活检仍有重要价值:(1)当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揭示出孤立的骨病灶,且患者疑似骨转移,但其他影像学检查未显示明显的骨质破坏迹象时;(2)对于尚未接受过前列腺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的病理检查,临床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影像学检查示骨转移且无可穿刺的软组织病灶时,进行化疗或者放疗前需有病理证实;(3)对于mCRPC患者,通过骨转移灶的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和基因检测,以指导下一步精准治疗。前列腺癌在治疗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耐药性,肿瘤细胞不断演化并出现基因特征的改变,如治疗相关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出现。另外,肿瘤原发灶的基因特征与转移灶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因而建议对转移灶进行穿刺活检。通过对mCRPC阶段癌细胞的基因特征分析,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指导精准及个体化治疗,同时也为前列腺癌演进机制的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组织学材料和基因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注软组织肿瘤的分类及分子病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软组织肿瘤新类型被发现。有些肿瘤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但分子遗传学特征不同;有些肿瘤则是组织学起源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还有一些肿瘤表现为分子遗传学特征相同但组织学起源不同。作为病理医师,应该熟悉、了解这些新类型,但也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其分子遗传学改变,对于那些没有相应靶向药物或者不影响治疗方案选择的基因改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治疗上的延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地区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和评价北京市不同医院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报告规范性程度及诊断差异,寻找解决方法。方法:通过结直肠癌规范化病理报告调查问卷、结直肠癌及相关癌前病变病理答题及上传结直肠癌取材报告3部分综合评估。结果:本次质控项目完整完成所有问卷的有54家,其中三甲医院34家,三乙医院15家,二甲医院5家。一共有42家医院病理科(77.8%,42/54)使用了规范化报告,在规范化报告要求的14项诊断指标中,所有单位均报告了结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及肿瘤浸润深度;90%以上的单位均报告了肿瘤部位,且使用三径描述肿瘤大小,报告中均描述了切缘及脉管受累情况;但仍有62.2%的病例未报肿瘤出芽情况,22.7%的病例未报告神经侵犯情况。所有病例中,90.1%的病例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的状态;使用PCR及二代测序检查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病例占比分别为7.1%及6.1%,同时检测MMR和MSI的病例数占比9.2%。结直肠癌及相关病变的病理诊断答题结果显示,对于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无蒂锯齿状病变、幼年性息肉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2%、79.6%及90.7%。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大息肉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标本,诊断、浸润癌级别、浸润深度、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状况、基底切缘加侧切缘状况正确率分别为98.2%、94.4%、72.2%、85.2%、88.9%、90.7%。升结肠癌根治标本,诊断、环周切缘、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血管及淋巴管癌栓)、神经侵犯及癌结节正确率分别为96.3%、57.4%、72.2%、20.4%、53.7%、87.0%。54家参评单位中,45家单位上传的3份不同部位及分期的结直肠癌取材报告均为规范格式的取材报告。结论:北京市各级医院病理科大多数均已具备了结直肠癌规范化取材和报告的能力,然而部分医院仍需进一步加强室内质控,减少科室内报告水平的差异,提高科室整体水平。格式化报告的推广及针对本次质控问题组织统一的业务学习可能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SEER数据库的喉癌合并同时性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喉癌合并同时性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首诊病种与造成死亡病种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被诊断为喉癌合并同时性肺癌2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 χ2检验评估患者首诊病种与造成死亡病种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共纳入240例喉癌合并同时性肺癌患者,其中年龄≥65岁141例;男性222例,女性18例。患者首诊的病种与造成死亡的病种无关( χ2=3.31, P=0.191)。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1%、31.5%、16.4%。单因素分析显示,喉癌原发灶位置、肺癌原发灶位置、肺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情况、放疗情况对患者总生存均有影响(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喉癌原发灶位置、肺癌原发灶位置、肺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情况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喉癌合并同时性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喉癌原发灶位置、肺癌原发灶位置、肺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情况。患者首诊病种与造成死亡病种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7例飞行人员甲状腺癌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飞行人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飞行人员甲状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12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诊治的飞行人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采集年龄、飞行时间、飞行机种、确诊时的甲状腺功能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部位和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钙化及砂粒体情况、Ki-67阳性比例等病理特征,并对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57例飞行人员甲状腺癌均以体检检出甲状腺结节为首发,发病年龄22~58岁,中位年龄37岁,飞行时间4~18 000 h,中位飞行时间2 000 h;双侧甲状腺均有检出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检出时甲状腺功能多数正常。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呈低度正相关( r=0.304, P=0.021),与Ki-67阳性比例呈低度正相关( r=0.360, P=0.006);其余临床和病理特征未见明确相关性。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飞行人员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2, P=0.012);而不同年龄、飞行机种飞行人员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飞行人员甲状腺癌确诊时往往无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应加强体检中甲状腺超声的检查,对检出甲状腺结节的飞行人员应行进一步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患者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HBOC患者12例,所有患者经术前穿刺或手术标本病理诊断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其中3例为乳腺癌和卵巢癌双原发。对患者的临床、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BOC超声影像表现为形态规则8例,边界清楚9例,无毛刺征10例,无钙化10例,后方回声增强10例;最大血流速度(0.21±0.09)m/s,血管阻力指数0.72±0.17,纵横比≤1者8例。12例HBOS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9例,伴有髓样特征的乳腺癌3例;组织学分级:Ⅱ级7例,Ⅲ级5例;分子分型:Luminal B型2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4例,三阴性型6例。3例卵巢癌及乳腺癌双原发患者组织学类型均为高级别浆液性癌。结论:HBOC是一类具有特殊遗传学背景的肿瘤性疾病,超声及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注意询问病史及家族史,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宫颈癌诊断及预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宫颈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许多临床参数被用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但在预测准确性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技术,以在治疗开始前或治疗过程中提供更具体的肿瘤特征,使临床医师能够实施更个性化的治疗。影像组学是一种从医学图像中提取信息的数学统计方法,具有预测宫颈癌患者的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状态、治疗效果、生存和复发的潜力,还可以实现对于宫颈癌生物标志物和免疫微环境的评估。本文综述影像组学应用于宫颈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影像组学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45例,均行X线摄影检查、超声检查、病理学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超声阳性组和超声阴性组,对超声诊断微钙化乳腺癌的敏感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该组145例微钙化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原位癌80例(55.17%),浸润性癌65例(44.83%);组织学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及未知分级分别为14例(9.66%)、91例(62.76%)、37例(25.52%)、3例(2.07%)。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诊断敏感性为81.3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微钙化大小 > 2 cm、微钙化形态为多形性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诊断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病理学、X线摄影、超声测量肿瘤大小分别为(2.02±0.45)cm、(2.45±0.36)cm、(2.14±0.38)cm,X线摄影、超声测量结果与病理学测定的肿瘤大小间均存在相关性( r=0.58、0.73,均 P < 0.05),超声测定肿瘤大小更接近于病理学测定的肿瘤大小。 结论:对微钙化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受肿瘤的病理类型、微钙化形态及微钙化大小影响较大,其与X线摄影对肿瘤大小的测定值均略大于病理学测定,但更接近病理肿瘤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SB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ASB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ASB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ASB6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ASB6的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ASB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67.9%,72/10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0.4%,11/106, χ2=73.67, P<0.001)。ASB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χ2=7.34, P=0.007)及TNM分期( χ2=16.85, P<0.001)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 χ2=0.42, P=0.516)、性别( χ2=0.76, P=0.385)、肿块大小( χ2=0.91, P=0.341)、肿瘤位置( χ2=2.29, P=0.130)、组织学类型( χ2<0.01, P>0.999)、分化程度( χ2=2.54, P=0.111)、远处转移( χ2=3.38, P=0.066)无关。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SB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37±0.13比3.39±0.09, t=-12.48, 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SB6高表达组(72例)与ASB6低表达组(34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5.8%和73.5%( χ2=6.82, P=0.009)。单因素分析显示,ASB6表达( HR=3.09,95% CI为1.25~7.65, P=0.015)、淋巴结转移( HR=0.41,95% CI为0.21~0.82, P=0.011)、远处转移( HR=0.20,95% CI为0.10~0.42, P<0.001)以及TNM分期( HR=0.10,95% CI为0.03~0.32, P<0.001)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远处转移( HR=0.22,95% CI为0.09~0.50, P<0.001)及TNM分期( HR=0.25,95% CI为0.11~0.58, 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ASB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ASB6高表达的患者其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者,可将ASB6作为未来结直肠癌患者早期监测及术后生存评估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理组织学生长方式对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期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病理组织学生长方式对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瘤切除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并进行手术完整切除的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1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最后入组患者共80例。根据组织学生长方式国际专家共识标准,评估其肝转移瘤的组织学生长方式类型。通过χ 2或Fisher确切检验分析组织学生长方式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织学生长方式的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年PFS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其3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入组80例患者,其中促纤维组织增生型43例(54%)、替代型32例(40%)、推挤型3例(4%)、混合型2例(2%)。组织学生长方式与患者年龄、性别、转移瘤发生时间、肿瘤负荷、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黏液分化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P>0.05)。促纤维组织增生型患者的3年PFS明显优于替代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7, P=0.01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组织学生长方式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组织学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促纤维组织增生型和替代型。组织学生长方式为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独立的预后因素,故组织学生长方式需要在病理报告中明确指出,以提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