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金属材质假牙对舌癌放疗患者肿瘤靶区的剂量学参数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舌癌放疗患者植入的不同金属材质假牙对肿瘤靶区(GTV)的剂量学影响.方法 建立由组织补偿膜、牙齿和标准固体水组成的模体,获取镍铬合金、二氧化锆和钴铬合金3种金属假牙组成的模体CT图像.在假牙后方设置不同深度、半径为1.9 cm的GTV,并设计单射束开野照射计划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计算CT下不同假牙的靶区剂量分布,分析不同假牙对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牙齿比较,镍铬合金、二氧化锆和钴铬合金3种金属假牙引起的最大剂量(Dmax)和平均剂量(Dmean)计算偏差均<3%,其中二氧化锆假牙对靶区剂量影响最大.当GTV深度为5.9 cm时,金属假牙导致的靶区剂量偏差最大.结论 金属假牙产生的CT伪影可影响舌癌放疗的靶区剂量.当GTV离金属假牙较近时,需要考虑拔除假牙或使用伪影修正算法对定位CT图像进行伪影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与常规组织的补偿膜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通过对比 3D打印与常规组织补偿膜的皮肤贴合性和关键结构剂量学指标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优劣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 2018年 11月至 2022年 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 76例,根据组织补偿膜使用情况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组各38例.对患者体表与组织补偿膜的空气间隙进行三维重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打印组与常规组的空气总体积均值分别为14685.79 mm3 与 103828.18 mm3,最大空气间隙高度均值分别为5.71 mm与 20.44 mm,3D打印组优于常规组(P<0.001).3D打印组的靶区适形度(CI)、均匀性(HI)、患侧肺受量(V30、V20、Dmean)和靶区内皮肤剂量(V100%、V98%、V95%、Dmean)分别为 0.7629,0.1063,22.23%、27.32%、1514.93 cGy和 95.54%、97.62%、98.78%、5231.66 cGy,常规组的对应剂量学指标分别为 0.7249,0.1248,24.14%、29.24%、1588.74 cGy和 92.36%、95.84%、97.92%、5206.19 cGy,3D打印组剂量分布优于常规组(P<0.05);3D打印组的患侧肺低量体积(V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3D打印组患者的补偿膜贴合性和关键结构剂量学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在临床应用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特异性阻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信号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改善小鼠肝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信号阻断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给予FGFR抑制剂AZD4547处理,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肝脏质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变化;组织学染色分析肝脏胶原沉积、纤维化水平、肝脏炎症及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程度等变化;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肝组织纤维化相关基因α-SMA、Col1a1的mRNA表达水平.选取人HSCs细胞株LX-2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炎症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比较AZD4547处理前后Vimentin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分析细胞中脂联素(ADN)mRNA和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JNK和AM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FGFR抑制剂处理不影响模型小鼠肝功能,但是可显著改善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和组织炎症反应(P<0.05),减少HSCs活化(P<0.05),损伤部位的ADN可参与补偿性保护作用(P<0.05).同时FGFR抑制剂明显逆转TNFα诱导的HSCs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缓解LX-2线粒体功能障碍,负反馈刺激细胞中ADN表达增加(P<0.05)及AMPK活化(P<0.05).结论:FGFR信号阻断能够减轻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SCs炎症反应及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肌肉组织在骨修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生物事件.骨折愈合主要分为炎症、修复和重塑三个生理过程.在修复过程进展中最主要的事件是骨骼干细胞的募集、增殖、扩张和积聚.骨骼干细胞主要源于骨膜等局部骨组织,但是在骨膜损伤较严重的情况下骨修复仍然可以进行.研究发现,机体还存在其他潜在的干细胞来源,从而对缺失和损伤的骨骼干细胞进行补偿.鉴于肌肉与骨骼相邻,且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近来肌肉组织又被研究认为是分泌器官.因此,肌肉组织是骨修复细胞和生长因子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论述肌肉组织作为骨骼干细胞的来源,其分泌的肌肉因子以及自身作为重要元件对骨修复的作用,以期望为骨科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偿膜下空腔间隙对浅表组织剂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补偿膜下空腔厚度、面积及相邻间隔对浅表组织剂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Geant4构建加速器模型,将计算数据与测量数据对比验证模型正确性.构建上表面位于加速器等中心的30 cm×30 cm×30 cm水模体及30 cm×30 cm×1 cm水膜,分别设计水膜与水模体紧密贴合和有不同空腔的模型,计算6 MV X线10 cm×10 cm射野下不同模型水模体中心轴深度剂量分布和0.1 cm深度侧向剂量profile(profile1),对比各空腔模型与紧密贴合模型所计算数据.结果 厚度≤0.5 cm时,空腔对最大剂量深度(Dmax)和浅表剂量影响较小,随厚度增加,Dmax增加,0.1 cm深度处PDD(PDD1)迅速减小,profile1自空腔中心至边缘逐渐增加;随面积增加,Dmax先增大后减小,PDD1先减小后增大,面积较小时,自空腔中心至边缘profile1逐渐增加,面积较大时profile1则先减小后增加;空腔间隔≥0.2 cm时基本满足临床要求,≥1.0 cm时影响消失;远离空腔处profile1基本不受影响.结论 摆位时尽量减少补偿膜下空腔,使空腔足够薄、面积尽量小、相距间隔不宜太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发展态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特定组织或细胞进行适当有调控的表达,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2].基因治疗可以被用于治疗血友病等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以及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眼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基因疾病.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基因治疗产品LuxturnaTM,该产品用于治疗由RPE65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3].目前已有数千项有关于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1,4].细胞治疗是指将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体细胞移植或输入患者体内,目的是恢复患病细胞的功能或增强免疫细胞对抗特定疾病的能力,已被用于治疗白血病以及帕金森病、心肌梗塞、肝硬化、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临床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耳炎病变对圆窗激振听力补偿影响的数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研究中耳炎引起的鼓膜病变和听小骨腐蚀对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听力补偿的影响,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和逆向成型技术建立了包含耳蜗不对称结构的人耳有限元模型,并与相关实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基于该模型,通过改变相应的组织结构,分别模拟中耳炎引起的鼓膜病变和听小骨腐蚀,并对比相应的基底膜特征频率处的位移响应,来研究中耳炎病变对圆窗激振听力补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鼓膜增厚和鼓膜硬化主要恶化圆窗激振低频段的听力补偿效果;鼓膜穿孔和未导致听骨链脱离的听小骨腐蚀,对圆窗激振的影响较小;不同于前述病变类型的影响,听小骨腐蚀导致听骨链脱离时,将提高圆窗激振低频段的听力补偿性能.因此,设计圆窗激振作动器时,应综合考虑中耳炎病变对其听力补偿性能的影响,特别是鼓膜增厚及硬化对其低频段性能的恶化,适当增大其低频段的输出增益,确保其术后的实际听力补偿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耳畸形对圆窗激振听力补偿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中耳畸形对圆窗激振性能的影响,为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构建包含两腔不对称的非螺旋耳蜗的人耳有限元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基于该模型,通过改变相应组织的材料属性,分别模拟听骨链固定、听骨链融合、听小骨缺损3种中耳畸形对圆窗激振性能的影响.结果 中耳畸形主要影响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的低频性能,听骨链固定和听骨链融合对圆窗激振起恶化效果.镫骨固定对圆窗激振补偿性能的影响最大,恶化量高达47.93 dB;听小骨缺损可提高圆窗激振的性能,最大改善量为6.24 dB.结论 中耳畸形对圆窗激振的低频性能有影响,临床植入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时需要针对性地提高其作动器的输出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皮细胞培养作为活表皮的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表皮由排列紧密、间质很少的细胞组成,大部分是合成角质蛋白的角朊细胞,并最终由脱屑而脱落.这种脱落由基底细胞的持续增殖来补偿,这样,活表皮的生物学是由角化和生长调节所支配.这种调节有二个主要机制:第一个机制是表皮总是和其下的真皮接触,生长和角化是由通过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因子控制的.根据第二个机制,信号是由成熟的角化细胞发出的,这些信号控制基底细胞的活性,可将它们阻滞在细胞分裂周期的不同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组织补偿膜使用方式引起的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放射治疗摆位中组织补偿膜不同使用方式引起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0例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需要使用组织补偿膜的患者,对其进行测量体表温度并记录,使用组织补偿膜时采用加温和不加温两种方式进行.加温方式时组织补偿膜于使用前加温至患者体表温度;不加温方式则采用直接使用组织补偿膜.每例患者治疗开始,以组织补偿膜于使用前不加温和加温的方式各摆位后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记录每次扫描的误差.每例患者整个疗程两种方式各进行5次CBCT扫描,并记录每例患者得到的5次两种方式误差数据,40例患者共得到加温和不加温误差各200组数据.每例患者最后一次治疗完成后对两种方式进行1~10分的舒适度评分,40例患者两种使用方式各得40次评分.分析组织补偿膜于使用前不加温和加温的两种方式引起的摆位误差数据及舒适度评分数据.结果:不加温方式在X轴、Y轴和Z轴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1.80±1.18)mm、(2.06±1.29)mm和(1.28±1.04)mm;旋转误差分别为(0.95±0.64)°、(0.68±0.47)°和(0.63±0.43)°;舒适度评分[4.25(5.00,5.00)]分.加温方式在X轴、Y轴和Z轴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1.22±0.86)mm、(1.64±1.17)mm和(1.20±1.03)mm;旋转误差分别为(0.71±0.50)°、(0.60±0.45)°和(0.68±0.45)°;舒适度评分[9.00(8.00,10.00)]分.两种方式在X轴、Y轴平移及X轴旋转方向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6,t=-3.435,t=-4.208;P<0.05).舒适度评分对比,加温方式高于不加温方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361,P<0.05).结论:采用组织补偿膜加温方式摆位误差明显优于不加温使用方式,能提高摆位精度且患者舒适度好,更符合放射治疗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