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在儿童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HFNC)在儿童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1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153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HFNC成功定义为治疗过程中未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并成功撤离HFNC,HFNC失败定义为需要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HFNC设置流量2 L/(kg·min)(最大≤60 L/min),吸入氧浓度(FiO 2)0.30~1.00,维持经皮氧饱和度(SpO 2) 0.94~0.97。观察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应用HFNC前及应用后1、6、12、24、48 h及超过48 h撤机时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SpO 2、PaO 2/FiO 2等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呼吸相关临床参数预测HFNC治疗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153例患儿中男70例、女83例,HFNC成功组131例(85.6%),失败组22例(14.4%)。成功组HFNC时间为57(38, 95)h,起始治疗和全部撤机时PaO 2/FiO 2分别为187 (170, 212) mmHg(1 mmHg=0.133 kPa)和280 (262, 292) mmHg。失败组HFNC时间为19 (9, 49) h,起始与全部撤机时PaO 2/FiO 2分别为176 (171, 189) mmHg和 159 (156, 161) mmHg。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与失败组PaO 2/FiO 2比较,HFNC后1 h[196(182, 211)比174(160, 178)mmHg, Z=-5.105, P<0.01]、6 h[213(203, 220)比168(157, 170)mmHg, Z=-6.772, P<0.01]、12 h[226(180, 261)比165(161, 170)mmHg, Z=-4.308, P<0.01]、24 h[229(195, 259)比165(161, 170)mmHg, Z=-4.609, P<0.01]、48 h[249(216, 273)比163(158, 169) mmHg, Z=-4.628, P<0.01]及超过48 h撤机时[277(268, 283)比157(154, 158) mmHg, Z=-3.51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和失败组PaO 2在应用后1 h[73.7(71.0, 76.7)比70.0(66.2, 71.2)mmHg, Z=-4.587, P<0.01]、6 h[79.0(75.0, 82.0)比71.0(62.0, 72.0)mmHg, Z=-5.95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SpO 2在应用后1 h[0.96(0.95, 0.96)比0.94(0.92, 0.94), Z=-4.812, P<0.01]、6 h[0.96(0.95, 0.97)比0.94(0.91, 0.95), Z=-5.024,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FNC>48 h撤机时PaO 2[88.0(81.7, 95.0)比63.7(63.3, 66.0) mmHg, Z=-3.032, P<0.01]、SpO 2[0.96(0.94, 0.98)比0.91(0.90, 0.92), Z=-3.957,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主要并发症为肺不张1例、气胸1例。HFNC作为拔管后序贯氧疗79例,均获得成功。通过ROC曲线分析HFNC应用成功多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示HFNC撤机PaO 2/FiO 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0,最佳截断值为232 mmHg,95 %CI为0.970~1.000( P<0.01)。 结论:HFNC可作为PICU儿童轻、中度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措施,也可作为有创呼吸机撤离后的序贯氧疗。撤机时PaO 2/FiO 2为评估HFNC应用成功的最优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肺泡低通气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肺泡低通气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为OSAHS且完成日间清醒期经皮二氧化碳(PtcCO 2)监测的患者资料。共纳入患者177例,其中男167例,女10例,年龄为(40±8)岁。以日间清醒期PtcCO 2>45 mmHg(1 mmHg=0.133 kPa)定义为日间肺泡低通气,分为日间肺泡低通气组、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分析体质指数(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并以BMI临界值进行分组;128例OSAHS患者进行了夜间持续PtcCO 2监测,根据是否发生日间肺泡低通气进行分组;分别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 结果:日间肺泡低通气组( n=52)BMI[27.57(26.55,30.33)比26.60(25.06,28.09)kg/m 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9.50(6.25,12.00)比7.00(4.00,10.75)分]、氧减指数(ODI)[38.00(15.23,64.93)比26.80(11.30,44.30)次/h]、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S90%)[11.24%(1.88%,32.44%)比 4.35%(0.72%,9.87%)]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 n=125,均 P<0.05);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 2)[74.50%(60.25%,82.00%)比 79.00%(73.00%,84.50%)]、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 2)[94.00%(91.00%,95.00%)比 95.00%(94.00%,96.00%)]低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均 P<0.05)。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为27.04 kg/m 2,据此将患者分为高BMI组(90例)、低BMI组(87例)。高BMI组主诉日间嗜睡的比例、ESS评分、高血压的患病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日间清醒期PtcCO 2水平均高于低BMI组(均 P<0.05)。128例患者接受夜间持续PtcCO 2监测的患者中,日间肺泡低通气组( n=40)的BMI、日间清醒期PtcCO 2水平、睡眠期PtcCO 2水平、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的比例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 n=88)(均 P<0.05)。 结论:OSAHS合并日间肺泡低通气的患者BMI较高,夜间缺氧更严重;BMI>27.04 kg/m 2患者更易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探头温度的经皮血气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经皮氧分压(TcPO 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 2)监测技术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评价其在不同探头温度时(41~43 ℃)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于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同时使用两台经皮监测仪,左侧电极温度固定设为43 ℃,右侧依据住院号分组设为41 ℃和42 ℃。使用Bland-Altman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41~43 ℃ 时TcPO 2与动脉氧分压(PaO 2)、TcPCO 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的一致性及相关性;收集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灌注状况等指标,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TcPO 2和TcPCO 2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13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41 ℃组70例,42 ℃组61例,共收集262对经皮与动脉血气值。41~43 ℃ 时TcPO 2与PaO 2、TcPCO 2与PaCO 2一致性均较好(Bladn-Altman法,界外点数均<5%),但TcPO 2均显著低于PaO 2[bias=-23.8、-16.8、-7.3 mmHg(1 mmHg=0.133 kPa); t=-5.757、-5.599、-3.512, P均<0.01];41、42 ℃时TcPCO 2显著高于PaCO 2(bias=4.5、2.6 mmHg; t=4.981、3.006, P均<0.05),43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cPO 2与PaO 2在41 ℃时无显著相关性,余组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1);TcPCO 2与PaCO 2在41~43 ℃ 时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1)。电极温度、胎龄、儿茶酚胺药物及乳酸值均为TcPO 2的影响因素( P均<0.05),但其对TcPCO 2无显著影响。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在电极温度41~43 ℃时TcPO 2与PaO 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5),二者之间的偏倚值均小于胎龄≥32 周的患儿。安全性评估提示电极温度41 ℃和42 ℃时烫伤风险(33.3%、55.6%)显著低于43 ℃(94.2%)( P<0.01)。 结论:TcPO 2和TcPCO 2在电极温度43 ℃时准确性最好;与TcPCO 2相比,TcPO 2受电极温度、胎龄及循环状况的影响较大,低温电极(41~42 ℃)可用于极早产儿PaO 2水平的趋势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无创正压通气间歇期应用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鼻导管氧疗(NCO)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无创通气(NIV)间歇期的治疗效果,探讨NIV联合HFNC治疗AECOPD的可行性。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ICU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pH<7.35,PaCO 2 > 50 mmHg)并使用NIV的患者,按1:1随机(随机数字法)被分为HFNC组和NCO组。HFNC组在NIV间歇期接受HFNC治疗,NCO组在NIV间歇期接受低流量NCO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呼吸支持总时间。次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气管插管率、NIV治疗期和间歇期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 结果:82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经二次排除后HFNC组和NCO组分别有36例和37例纳入分析。HFNC组呼吸支持总时间为(74±18) h,显著低于NCO组(93±20) h( P=0.042)。HFNC组NIV治疗期总时间为(36±11) h,显著低于NCO组(51±13) h( P=0.014)。HFNC组平均单个NIV间歇期时间与NC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第三个NIV间歇期开始HFNC组显著长于NCO组( P<0.05)。HFNC组和NCO气管插管率分别为13.9%和1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62)。HFNC组ICU住院时间为(4.3±1.7) d,低于NCO组的(5.8±2.1) d( P=0.045),而两组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V间歇期NCO组心率、呼吸频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呼吸困难评分显著高于HFNC组,而舒适度评分亦低于HFNC组( P均<0.05)。 结论:对于接受NIV治疗的AECOPD患者,在NIV间歇期给予HFNC较NCO可以缩短呼吸支持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改善NIV间歇期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困难。HFNC是AECOPD患者NIV治疗的理想补充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和经皮氧分压短时监测在重症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rans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pressure,TcPCO 2)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 2)短时监测在重症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且需呼吸支持的62例患儿TcPCO 2和TcPO 2与同步动脉血气[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aCO 2)和动脉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 2)]的348组配对数据,并根据出生体重(>1 000 g~≤1 500 g 23例,配对数据129组;≤1 000 g 18例,配对数据130组)和胎龄(≤28周16例,配对数据127组;28~34周29例,配对数据159组)进行分层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散点图评估TcPCO 2与TcPO 2和PaCO 2与PaO 2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TcPCO 2对新生儿高碳酸血症的诊断效能。 结果:全部患儿TcPCO 2与PaCO 2呈正相关,一致性较好( r=0.913,95% CI:0.894~0.929);出生体重>1 000 g~≤1 500 g和≤1 000 g患儿的TcPCO 2与PaCO 2均呈正相关,一致性均较好( r=0.909,95% CI:0.874~0.935; r=0.934,95% CI:0.908~0.953; P值均<0.05);胎龄≤28周和28~34周患儿的TcPCO 2与PaCO 2均呈正相关,一致性均较好( r=0.938,95% CI:0.913~0.956; r=0.871,95% CI:0.827~0.904; P值均<0.05)。TcPCO 2诊断高碳酸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0.91%、85.85%和0.942。全部患儿及出生体重>1 000 g~≤1 500 g、胎龄28~34周患儿的TcPO 2与PaO 2相关性较差( r值均<0.75, P值均<0.05);出生体重≤1 000 g和胎龄≤28周患儿的TcPO 2与PaO 2无相关性( P值均>0.05)。 结论:TcPCO 2短时监测可准确评估需呼吸支持重症新生儿的PaCO 2,对高碳酸血症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TcPO 2对PaO 2的评估作用有限,可能需结合其他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膜肺氧合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erane oxygenation,ECMO)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STAAD)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中的救治经验,探讨ECMO在救治中的疗效及价值。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机械通气效果欠佳,行ECMO救治的STAAD术后并发ARDS的病例。入选病例均使用Medtronic公司的Cameda肝素涂抹套装管路,选择经皮穿刺股-颈内静脉置管、V-V ECMO模式转流。收集辅助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结果,辅助并发症以及临床预后等数据。共96例STAAD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ARDS行V-V ECMO辅助6例,均为男性,有高血压病史,年龄(47.5±7.1)岁,体质量指数(30.2±1.5)kg/m 2,ECMO前动脉血气氧合指数(45.0±2.2)mmHg(1 mmHg=0.133 kPa),手术至ECMO辅助(4.5±2.7)天,ECMO建立10~15 min,辅助(120.2±31.2)h,ECMO运行后出现休克3例,成功脱机6例,康复出院5例。ECMO辅助前后混合静脉血气(酸碱度、混合静脉氧分压、混合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桡动脉血气(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氧代谢指标(氧输送、氧耗指数、氧摄取率),机械通气参数(供氧浓度、呼气末正压、平台压、驱动压),血乳酸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指数)以及血管活性药物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CMO能纠正STAAD术后并发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肺部原发病的有效诊治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对重症监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早期预警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TcPO 2/TcPCO 2)监测在重症监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早期风险预警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依次入住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别监测患者在左侧卧位、仰卧位和右侧卧位时的TcPO 2、TcPCO 2。根据重症患者的Braden评分将入住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TcPO 2/TcPCO 2监测结果。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低危组(46例)和高危组(34例)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的Braden评分、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危组和高危组的左侧卧位、仰卧位及右侧卧位的各时间点的TcP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除了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的第15分钟外,低危组和高危组的仰卧位及右侧卧位其余各时间点的TcPC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危组和高危组的左侧卧位、仰卧位及右侧卧位的各时间点的TcPO 2/TcPCO 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仰卧位时TcPO 2、TcPO 2/TcPCO 2与Braden评分呈正相关( r=0.680、0.741);TcPCO 2与Braden评分呈负相关( r=-0.771)。Braden评分、TcPO 2、TcPCO 2和TcPO 2/TcPCO 2值均具有中等的诊断价值,其截断值分别为12.50分、41.48 mmHg、52.29 mmHg、0.91,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727、0.816和0.719,但TcPO 2、TcPCO 2、TcPO 2/TcPCO 2值与Braden评分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TcPO 2、TcPCO 2和TcPO 2/TcPCO 2值对重症监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TcPO 2/TcPCO 2监测对重症监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有早期风险预警价值,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肺复苏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与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和急诊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科后24h内的平均PaCO 2,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5 mmHg ≤ PaCO 2 ≤ 55 mmHg(1 mmHg=0.133 kPa)]44例、高碳酸血症组(PaCO 2 > 55 mmHg)51例和低碳酸血症组(PaCO 2 < 35 mmHg)21例。比较各组患者预后指标:住ICU时间、住院病死率及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并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PaCO 2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结果:三组年龄、性别、心脏骤停时间、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 h平均动脉压(MAP)及心脏骤停发生地点和初始心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正常组ICU住院时间[(7.23±2.55)d]短于高碳酸血症组[(12.21±4.12)d]、低碳酸血症组[(11.78±4.7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48、4.59,均 P < 0.01);正常组院内病死率为38.6%(17/44),低于高碳酸血症的60.8%(31/51)、低碳酸血症组的66.7%(1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63、4.47,均 P < 0.05);正常组出院神经预后良好率为55.6%(15/44),高于高碳酸血症的25.0%(5/51)、低碳酸血症组的28.6%(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38、5.14,均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跳骤停时间、MAP、APACHEⅡ评分、PaCO 2是复苏后患者出院神经功能预后的重要因素(均 P < 0.01)。 结论:在心肺复苏后24 h内,维持正常的PaCO 2有利于改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的影响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的影响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16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CI术及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高压氧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94.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氧分压(PaO 2)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显著下降,血氧代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 ηb)、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红细胞电泳时间(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time, EET)、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 EAI)及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gT)水平明显下降,且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人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olipids acid, LPA)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选择素(platelet activation factor P-select element, CD62P)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LPA及CD62P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2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Ⅰ)和肌酸激脢-MB(creatine kinase-MB, CK-MB)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及CK-M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通过增加机体组织血氧含量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减少血小板活化,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还能有效减轻心肌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脂肪干细胞胶移植治疗瘢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脂肪干细胞胶(SVF-Gel)移植治疗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治疗的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进行治疗:增生性瘢痕采用Scaar FX模式治疗,能量80~150 mJ,频率250 Hz,密度3%;浅表性和萎缩性瘢痕采用Deep FX模式治疗,能量30~50 mJ,频率300 Hz,密度为5%;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存在瘢痕挛缩的位置,采用超脉冲模式进行人工点阵技术治疗,能量150~175 mJ,频率40 Hz,孔与孔间距离为4~5 mm,每孔治疗时间2~3 s。浅表性和萎缩性瘢痕上述治疗共进行2次,增生性瘢痕上述治疗共进行3次,每次间隔2个月。首次激光治疗后30 d左右移植SVF-Gel治疗瘢痕:抽取大腿脂肪组织制备成SVF-Gel,于瘢痕基底层和瘢痕内深层进行多点多隧道注射。于全部治疗结束后6个月复诊并评价治疗效果,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评分,同时测定治疗后瘢痕皮肤与邻近正常皮肤经皮水分丢失(TEWL)差值,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 ± s表示,治疗前、后VSS评分和TEWL差值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11.2)岁。30例中浅表性瘢痕10例、增生性瘢痕10例、萎缩性瘢痕10例,瘢痕形成时间(17.5±4.5)个月。(1)浅表性瘢痕治疗后VSS评分为(1.8±0.7)分,低于治疗前的(4.7±0.8)分( t=9.26, P=0.001);治疗后瘢痕皮肤与正常皮肤TEWL差值为(2.48±0.61)g·m -2·h -1,低于治疗前的(6.85±1.17) g·m -2·h -1( t=13.28, P<0.001)。(2)增生性瘢痕治疗后VSS评分为(3.9±1.1)分,低于治疗前的(10.6±1.7)分( t=9.37, P=0.001);治疗后瘢痕皮肤与正常皮肤TEWL差值为(4.91±0.87) g·m -2·h -1,低于治疗前的(9.92±0.75) g·m -2·h -1( t=18.22, P<0.001)。(3)萎缩性瘢痕治疗后VSS评分为(3.5±1.2)分,低于治疗前的(7.7±2.3)分( t=5.81, P=0.005);治疗后瘢痕皮肤与正常皮肤TEWL差值为(3.73±1.22) g·m -2·h -1,低于治疗前的(6.52±1.51) g·m -2·h -1( t=9.52, P=0.001)。 结论: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SVF-Gel移植治疗瘢痕效果确切,对瘢痕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以及瘢痕皮肤屏障功能均有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