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视化环锯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可视化环锯辅助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比较可视化环锯和传统环锯辅助PETD治疗LDH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项、回顾性临床研究8项;共涉及756例患者,其中可视化环锯组377例、传统环锯组3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环锯组相比,可视化环锯组手术时间更短[MD=-10.40,95%CI(-12.08,-8.71),P=0.000]、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更少[MD=-6.67,95%CI(-6.94,-6.40),P=0.000;MD=-2.22,95%CI(-3.56,-0.89),P=0.001]、腿部疼痛缓解更明显[MD=-0.28,95%CI(-0.43,0.14),P=0.000].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相较于传统环锯辅助PETD,采用可视化环锯辅助PETD治疗LDH,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减轻腿部疼痛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根据付费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4)、观察组( n=34)。对照组应用常规付费模式,观察组应用DRGs模式。比较两组诊疗费、手术费、药费、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腰痛、腰腿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诊疗费用[(1 090.61±221.72)元]、手术相关费用[(11 098.41±577.06)元]、药费用[(2 428.72±406.56)元]、术后卧床时间[(4.02±0.88)d]、住院时间[(7.89±1.03)d]均低于对照组的(1 238.75±249.90)元、(12 008.75±622.31)元、(2 661.28±420.11)元、(4.62±1.12)d、(8.73±1.27)d( t=2.59、6.25、2.32、2.46、3.00,均 P < 0.05)。观察组总体优良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032)。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分别为(8.70±3.26)分、(17.20±4.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9±3.51)分、(20.80±4.07)分( t=2.18、3.62,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17.65%(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110)。 结论:在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基于DRGs模式可控制患者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进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优势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非充气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无充气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无充气拉钩悬吊法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3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42±3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1±0.8)d。甲状腺乳头状癌平均最大直径为(8.5±4.5)mm,平均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7.7±5.9)枚。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1个月均恢复正常;皮下积液1例,经皮置管引流后治疗痊愈;下唇及颏部皮肤麻木3例,6个月症状得到改善。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局部残留或复发。结论:无充气拉钩悬吊法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后路单侧两个小切口分别建立经皮观察和操作通道,观察通道内放置内窥镜监视手术视野,操作通道内放置操作工具用于椎管内外手术操作。双通道分离的特点使该技术区别于同轴内窥镜技术,具有视野清晰开阔、操作灵活方便、手术器械要求相对简单等优势。近年有关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在脊柱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报告逐渐增多。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镜下椎体间融合以及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切除等;手术节段也从腰椎逐渐扩展到颈椎和胸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手术效果而受到关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和康复过程快等优点,镜下手术视野范围大,结构辨认清晰,接近开放手术,学习曲线相对平缓。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优势,但神经损伤、术后下肢麻木等并发症仍屡见报道。熟练单边双通道技术操作流程、掌握镜下局部解剖层次、把握镜下椎管内手术操作细节等对成功应用单边双通道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内镜下清创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经皮内镜下清创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珠海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接受经皮内镜下清创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49例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患者资料,男29例、女20例,年龄(51.2±13.9)岁(范围19~81岁)。病变节段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在内镜引导下对病灶进行彻底清创。对比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6.4)个月(范围6~36个月)。手术时间为(110.1±19.8)min(范围80~165 min),术中出血量为(47.8±20.6)ml(范围20~120 ml)。术后3个月49例C反应蛋白由术前(62.1±37.2)mg/L降至(7.5±5.8)mg/L,白细胞计数由术前(14.2±3.9)×10 9/L降至(6.2±1.1)×10 9/L,红细胞沉降率由术前(90.3±37.4)mm/1 h降至(16.9±7.2)mm/1 h,各指标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15, P<0.001; t=13.49, P<0.001; t=13.82, P<0.001)。36例检出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占50%(18/36)。术后1~2年行腰椎CT的37例患者中57%(21/37)稳定融合、22%(8/37)部分融合、22%(8/37)未融合。至末次随访,49例VAS由术前(7.4±0.6)分降至(0.5±0.3)分,ODI由术前78.2%±9.1%改善至14.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2.00, P<0.001; t=35.89, P<0.001);术前AIS E级38例、D级11例,末次随访时E级43例、D级6例。术后11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复发2例、神经功能受损2例。 结论:经皮内镜下清创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创伤小,可有效清除椎间感染病灶及稳定椎体,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 1侧块螺钉和C 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6~89岁[(75.2±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10例,D级2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 1侧块螺钉和C 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ASIA分级;比较术前、术后6周、3,6,9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为98~169 min[(123.2±17.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 [(30.0±7.1)ml],住院时间为6~9 d[(7.3±0.7)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周患者NDI为8%~30%[(19.3±6.3)%],显著低于术前的19%~45%[(33.1±9.9)%]( P<0.05)。患者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E级。患者术后VAS持续降低,由术前6~9分[(7.8±0.9)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的1~3分[(1.8±0.6)分]( P<0.05)。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1个月[(7.3±2.1)个月]。 结论: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迅速恢复颈部生活功能状态,并可达到骨性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内镜下切除术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间盘脱出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采用PELD联合OLIF技术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不稳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61.2±6.8)岁;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不稳1例,均先局麻下行PELD术,再改全麻下行OLIF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痛、下肢痛及腰椎功能;通过测量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病变节段角和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11例患者PELD手术时间(52.3±13.2)min,术中出血量(10.9±4.7)ml ;OLIF手术时间(56.8±18.0)min,术中出血量(65.5±24.6)ml。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1.3±0.8)分,下肢痛VAS评分为(1.1±0.5)分,ODI为14.6%±5.3%,以上三个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37, 16.49, 8.73;均 P< 0.05)。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7.1±1.2)mm,椎间孔高度为(15.3± 2.2)mm,椎管矢状径为(6.2±1.3)mm,病变节段角为10.2°±3.5°,腰椎前凸角为16.2°±6.2°;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5±1.8)mm,椎间孔高度为(19.2±2.6)mm,椎管矢状径为(10.4±2.5)mm,病变节段角为19.3°±7.8°,腰椎前凸角为27.4°±8.3°;以上五个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3, 4.21, 6.59, 10.32, 7.65;均 P < 0.05)。术后即刻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外侧麻木各1例,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均缓解;1例术后1个月发生融合器下沉并出现腰痛加重,再次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后缓解。 结论:采用PELD联合OLIF手术可以克服单纯OLIF技术间接减压的不足,治疗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不稳或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椎管直接减压的目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胰腺炎急救综合处置的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诊疗水平已得到显著提高,生存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30%左右提升到85%~90% [1]。治疗模式也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早期非手术为主,感染期采用外科介入(经皮穿刺引流、内窥镜、腹腔镜、开腹手术等)及后期的家庭自理(带着外科引流管、腹部皮硝外敷、自行肠内喂养等)等。本团队单中心研究显示,2012—2015年本院的SAP(2012年亚特兰大标准)生存率仅为77.9%,平均住院天数为60.1 d;2014—2018年,在实行"强化治疗方案"后,虽然救治成功率上升到96.7% [2],但住院时间仍在60 d以上,治疗费用也在(20~100)万元不等,这是摆在面前的巨大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初步疗效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t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天玑 TM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tPELD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连续病例的病历资料(机器人组),男7例,女7例;年龄为(46.6±14.8)岁(范围16~72岁)。机器人组在术中获取实时三维影像并在机器人系统内规划穿刺路径,再由机械臂引导术者进行精准穿刺和工作通道建立完成手术。选取同期接受传统"C"型臂X线透视辅助下tPELD手术的25例连续病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5.5±13.7)岁(范围16~68岁)。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透视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采用改良Macnab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腰椎间盘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术前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机器人组除1例由于技术原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外,余13例均成功完成机器人辅助tPELD手术。机器人组术中透视(8.8±5.5)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1.3±8.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42, P< 0.01)。机器人组术后即刻VAS为(2.85±1.79)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04)分均较术前(7.62±0.92)分有明显下降( F=69.747, P< 0.01);末次随访时ODI为18.89%±12.16%较术前71.19%±12.12%有明显下降( t=15.430, P< 0.01)。两组间术后即刻VAS( t=0.568, P=0.574)、末次随访VAS( t=0.713, P=0.481)及末次随访ODI( t=0.171, P=0.86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机器人组92.30%,对照组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17, P=0.472)。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损伤、颅内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机器人组出现复发1例(复发率7.7%),对照组出现复发2例(复发率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1, P=0.973)。 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技术能够协助术者简单、准确、安全地建立工作通道,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联合经皮内镜下减压后路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PTED)下椎管减压后路(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17年6月至2022年2月采用OLIF结合PTED减压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男50例、女53例;年龄(64.1±5.2)岁(范围42~87岁)。均为单节段,L 4,5 83例、L 3,4 17例、L 2,3 3例。初次手术94例,既往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后症状再发行翻修手术9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分别记录术前,出院时,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下肢痛VAS及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包括手术前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手术节段角及滑脱百分比,轴位MRI测量椎管面积。 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7.7±21.5)min(范围155~220 min),术中出血量(55.9±18.3)ml(范围30~150 ml)。术后随访时间(15.1±2.6)个月(范围6~36个月)。出院时、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08.25, F=1524.82, F=1148.68, P<0.001)。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优85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96.1%(99/103)。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为(11.93±3.17)mm,后缘高度为(7.21±2.03)mm,手术节段角为6.15°±3.99°,滑脱百分比为23.66%±7.79%,椎管面积为(57.63±28.91)mm 2;术后即刻椎间隙前缘高度为(15.23±2.97)mm,后缘高度为(9.32±2.31)mm,手术节段角为14.36°±4.18°,滑脱百分比为3.89%±3.11%,椎管面积为(113.37±47.27)mm 2,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4, t=7.07, t=14.91, t=27.62, t=9.68, P<0.001)。所有病例均于术后6~12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1/103),包括术中终板损伤3例、硬脊膜损伤2例、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1例,术后大腿麻木2例、腰大肌肌力下降1例、腹壁切口疼痛1例,末次随访时发生融合器沉降1例。 结论:OLIF结合PTED减压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通过组合微创技术完成腰椎减压、融合和固定,具有出血少、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及康复快速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