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痛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约为180/10万,其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手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损毁术、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术中患者常无预兆的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手术方式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机制可能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其特点、机制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进而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头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临床治疗除射频热凝术和显微血管减压术外,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针对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后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原因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或短期内(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行改良式PBC的手术策略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PBC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1~79岁);手术无效2例,短期内复发19例,占同期接受PBC治疗患者的5.7%(21/369)。疼痛分区:V 2支2例,V 3支3例,V 1+V 2支 1例,V 2+V 3支15 例。19例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6.8 d(范围:23~76 d)。分析患者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原因,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囊外假梨型(1例),Ⅱ型为真梨无效型(2例),Ⅲ型为囊体破裂型(6例),Ⅳ型为压迫盲区型(12例);根据患者类型制定个体化改良式PBC手术方案。观察行改良式PBC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即时有效率为100%。患者术后面部均有轻度麻木,出现咬肌无力5例(23.8%,5/21),口周疱疹3例(14.3%,3/21),复视1例(4.8%,1/21),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范围:13~28个月),1例(4.8%,1/21)患者(压迫盲区型)于术后9个月复发,至我科再次行原改良式PBC后治愈,继续随访13个月未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截至末次随访,19例(90.5%,19/21)治愈,2例(9.5%,2/21)改善。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节未受到有效压迫。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改良式手术方案,可提高PBC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醒状态下CT引导经皮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神经阻滞、射频消融、球囊压迫、开颅微血管减压等治疗技术,其中经典的球囊压迫治疗是在患者全身麻醉状态下,在C臂X线引导下完成穿刺操作。因全身麻醉状态下无法与患者沟通,手术有效标准只能靠充盈的球囊在侧位X线投影呈“倒梨形”来判断。本研究描述了清醒状态下CT引导经皮球囊加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共招募了66例内科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在中度镇静清醒下进行,在CT引导下通过套管针插入球囊导管到达Meckel腔后,通过CT三维重建确定充填球囊的位置和最佳形态。疗效判断依据术中测试患者面部感觉减退或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监测其疗效和并发症。三叉神经节压迫时间为(272±81)s,与对侧相比,此时患侧有明显的面部感觉减退,或患侧触发性疼痛消退。所有患者的三叉神经痛症状在6个月内得到缓解,1年复发率为13%。本研究所描述的清醒状态下CT引导球囊压迫技术因术中可与患者沟通,易于测试疗效,且CT引导比X线透视引导更精准,因而提高了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总体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麦克氏囊为靶点的3D打印导航穿刺技术在三叉神经痛PBC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最常见的颅神经高兴奋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52.2/10万。TN病程度过药物蜜月期后,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有效缓解疼痛。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是近年来兴起的TN手术治疗方法,具有确切的止痛效果,已成为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高龄TN患者治疗价值更高。成功实施PBC手术的标志是在麦克氏囊内将穿刺微球囊充盈为"梨"型,这需要术者将穿刺导管精准的穿入患侧的卵圆孔和麦克氏囊内。术者需要经过较多的经验积累才能稳定的成功实施PBC手术。在条件较好的神经外科中心,利用框架或无框架定位系统甚至机器人、3D打印导板辅助可以提高卵圆孔穿刺成功率。既往研究中导航辅助穿刺手术多以卵圆孔为靶点 [1-6]。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探针虽然准确通过了卵圆孔,但仍无法顺利进入麦克氏囊时,常常导致手术困难甚至手术失败。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利用3D打印图像融合导航技术辅助设计穿刺路径(将麦克氏囊作为穿刺靶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前卵圆孔CT重建参数与球囊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的关系,探讨术前卵圆孔CT重建参数对PBC术中球囊压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疼痛科接受全身麻醉下行PBC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术前行颅底高分辨三维CT重建,并于轴位图像上测量卵圆孔最大横截面的长径、短径及卵圆孔面积。术中运用便携式电子测压计持续监测记录PBC术中球囊充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相关性分析检验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者PBC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1例部分缓解。卵圆孔最大横截面长径为(7.8±1.7)mm。PBC术中微球囊充盈时压力峰值(P M)为(194±27)kPa,开始压迫时微球囊压力值(P 0)为(164±28)kPa,压迫120 s后微球囊压力(P 120)为(135±20)kPa。相关性分析显示:P 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 r=0.56, P<0.05),与卵圆孔短径( r=0.24, P>0.05)、卵圆孔面积( r=0.36, 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 r=-0.09, P>0.05)均无相关性;P 12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 r=0.54, P<0.05),与卵圆孔短径( r=0.18, P>0.05)、卵圆孔面积( r=0.28, 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 r=-0.13, P>0.05)均无相关性。 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长径存在相关性,通过术前颅底高分辨CT对卵圆孔进行重建,可以为预测PBC术中球囊压力目标值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球囊容积与患者Meckel′s腔体积的相关性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球囊容积与患者Meckel′s腔体积的相关性以及压迫系数(即球囊容积/Meckel′s腔体积比值)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行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62±11)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测量Meckel′s腔体积,在术中记录球囊容积,并计算压迫系数。在术前(T 0)以及术后1 d(T 1)、1个月(T 2)、3个月(T 3)、6个月(T 4)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各时间点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BNI-P)评分、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面部麻木(BNI-N)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不同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 n=48):患者疼痛未复发,且面部麻木程度轻;B组( n=19):患者疼痛未复发,但面部麻木严重;C组( n=5):患者疼痛复发。比较3组患者球囊容积、Meckel′s腔体积、压迫系数的差异,各组患者球囊容积与Meckel′s腔体积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率为93.1%(67/72)。T 0~T 4时间点,患者BNI-P评分 M( Q1, Q3)分别为4.5(4.0,5.0)、1.0(1.0,1.0)、1.0(1.0,1.0)、1.0(1.0,1.0)和1.0(1.0,1.0)分,BNI-N评分 M( Q1, Q3)分别为1.0(1.0,1.0)、4.0(3.0,4.0)、3.0(3.0,4.0)、3.0(2.0,4.0)和2.0(2.0,3.0)分;与T 0时比较,患者在T 1~T 4时BNI-P评分降低(均 P<0.05),BNI-N评分增高(均 P<0.05)。在总人群、A组、B组和C组中,患者球囊容积分别为(0.65±0.15)、(0.67±0.15)、(0.59±0.15)、(0.67±0.17)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Meckel′s腔体积分别为(0.42±0.12)、(0.44±0.11)、(0.32±0.07)、(0.57±0.11)c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球囊容积与Meckel′s腔体积均呈线性正相关( r=0.852、0.924、0.937、0.969,均 P<0.05)。A、B、C组患者压迫系数分别为(1.54±0.14)、(1.84±0.18)、(1.1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中未出现死亡、复视、动静脉瘘、脑脊液漏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球囊容积与患者Meckel′s腔体积呈线性正相关,不同预后患者的压迫系数不同,压迫系数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致单眼失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皮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是当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非直视下操作以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容易发生与眼科相关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因三叉神经痛接受经皮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同侧视力光感丧失。笔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失明的可能机制及防范措施,并提出如何利用术中观察瞳孔变化来预警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激光定位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激光定位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行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3例,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新型激光定位辅助穿刺组(观察组,32例)和传统徒手定位穿刺组(对照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曝光射线量、球囊成形不良例数,术后6个月内的临床疗效等,并在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曝光射线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球囊成形不良例数、术后第1天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内随访,两组患者面部麻木、复视、咬肌无力、唇周疱疹、疼痛复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激光定位技术可辅助手术精准穿刺卵圆孔,根据手术经验准确置入球囊,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术中辐射剂量,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导板定位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3D打印导板定位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常规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廊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收治的 80 例P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行常规PMC治疗,观察组行3D打印导板定位PM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即刻疗效、手术前后不同时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12 个月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 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27.50%(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手术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总有效率97.50%与对照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 周的VAS评分组间比较(P>0.05)显示,观察组术后 4 周时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2 个月,观察组合计复发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合计复发率20.00%(P<0.05).观察组术后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定位PMC较常规PMC能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与手术总时间,且术后即刻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