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调方改善老年急性胆囊炎PTGD后炎症指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炎调方对老年急性胆囊炎(AC)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72例老年AC行PTG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PTGD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炎调方安慰剂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炎调方口服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IL)-6]、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结果:试验过程中,对照组4例患者被剔除,治疗组6例患者被剔除,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对照组32例、治疗组30例.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N%、CRP、PCT、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CRP、PCT、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P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AC患者PTGD后使用炎调方内服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胆囊穿刺后的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胰腺外科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胰腺外科诊疗活动的开展方式及感染防控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4例院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0、51、46、87岁。发生院内感染后,病区一般防护策略升级。患者单间收治,每天监测陪护人员体温。医务人员严格按一级防护要求实施防护,病区地面用有效含氯浓度1 000 mg/L的消毒液喷洒消毒。有创操作流程自疫情发生以来均按以下防护要求防护: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经皮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经皮腹膜后穿刺引流在病区内完成,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或胆囊置管引流在介入手术室完成,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尽量避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对于不可替代的ERCP操作,操作人员按二级防护要求防护。手术麻醉方式选择的顺序分别为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全身麻醉手术的操作人员按二级防护要求防护,发生院内感染前后有创操作流程未升级。结果:4例院内感染患者中,1例死亡,2例转入感染隔离病房治疗后治愈出院,1例仍在感染隔离病房治疗。自升级防护措施后,我科共有22例患者住院治疗。其中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2例,经皮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3例,经皮腹膜后穿刺引流1例,经皮胆囊穿刺引流1例,开放手术治疗1例,截至2020年2月26日我科未再发生住院患者感染事件。整个疫情期间未发生有创操作人员感染事件。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陪护人员的输入感染可能是院内感染的重大风险。完善病区一般防护策略和有创操作防护策略,并加强对陪护人员的教育与管理,是有序开展胰腺外科常规诊疗活动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序贯行LC治疗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后序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先行PTGBD再行LC的21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PTGBD后行LC间隔的时间分为3组:PTGBD后3~4周行LC者为短间隔组( n=67);PTGBD后5~8周行LC者为中间隔组( n=78);PTGBD后>8周行LC者为长间隔组( n=73)。对比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情况。 结果:218例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121例,年龄(72.1±8.4)岁。LC术前短间隔组患者胆囊壁厚度(4.77±0.62)mm大于中间隔组(3.85±0.34)mm和长间隔组(3.81±0.2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间隔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低于短间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间隔组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放置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二次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间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短间隔组[2.56%(2/78)比14.93%(10/67)]和长间隔组[2.56%(2/78)比12.33%(9/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性胆囊炎PTGBD后序贯行LC的最佳手术时机为PTGBD后5~8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道外科常见急腹症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胆道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发病率高,腹部超声已成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病情评估和严重程度分级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轻度急性胆囊炎,早期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重度急性胆囊炎,应积极支持治疗,改善症状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风险、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胆囊炎患者,应及时行胆囊引流治疗。急性胆管炎发病急,病死率高。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进行胆道减压、抗生素应用和一般支持治疗。常用的胆道减压方法包括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胆管引流、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手术放置T管引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高危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AC)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29例高危AC患者行CT引导下PTGBD治疗,通过对比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善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术中发生腹痛1例、胆囊少量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6.9%.术后3 d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除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持续腹痛外,其余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2例结石性AC术后复发,胆囊炎复发率25.0%.结论 CT引导下PTGBD是高危AC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但结石性AC术后复发率较高,需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胆囊穿刺引流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70 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 例.观察组先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胆漏、中转开腹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安全、有效,患者康复快,创伤小,符合现代外科的损伤控制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治疗老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UG-PTGD)在治疗老老年急性胆囊炎(AC)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UG-PTGD治疗的 64 例老老年 A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体温、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血淀粉酶、脂肪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差异及治疗后引流情况、进食时间、并发症.结果 64 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与术前相比,除血淀粉酶及凝血相关指标未见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通畅,恢复进食时间、出院时间依次为(4.97±4.37)d、(17.75±13.42)d,未有操作相关并发症.9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55 例患者明显好转,15 例择期进行胆囊切除术.结论 UG-PGCD操作成功率高,可显著缓解老老年 AC患者症状,并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高龄患者骨折术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个体化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个体化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高龄患者骨折术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3月该院采取个体化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43例骨折术后AA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LC)组、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组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组治疗AAC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LC组20例,其中胆囊部分切除率30.0%(6/20),中转开腹率20.0%(4/20);术后72 h症状缓解率65.0%(13/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0%(9/20)、死亡率10.0%(2/20);PTGD组16例,术后72 h症状缓解率93.8%(15/1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 (2/16),其中10例于术后3~4周拔除引流管,6例行LC,LC术后未出现并发症;ERCP组7例,其中4例行内镜鼻胆囊引流术(ENGD)、2例行内镜逆行胆囊内引流术(ERGD),1例导丝未能通过胆囊管而放置鼻胆管.术后72 h症状缓解率85.7%(6/7),术后未出现ERCP相关性并发症,引流管于术后7~14 d拔除.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及内镜逆行胆囊内/外引流术用于高龄患者骨折术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个体化损伤控制性手术方案,以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急性胆囊炎实施PTG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胆道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实施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胆道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就诊的134例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行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实施PTG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炎症反应及胆道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70.78±16.55)mL vs(82.56±19.78)mL]、中转开腹率(8.96%vs 14.9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6%vs 16.42%)、术后卧床时间[(3.82±1.54)d vs(5.43±2.20)d]、住院时间[(8.05±1.22)d vs(10.01±1.27)d]比较,观察组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TNF-α[(25.22±7.39)pg/mL vs(33.22±9.32)pg/mL]、IL-2[(17.17±8.38)pg/mL vs(24.12±8.38)pg/mL]、IL-4[(36.22±9.38)pg/mL vs(43.22±9.32)pg/mL]、IL-6[(28.22±8.32)pg/mL vs(37.22±9.32)pg/mL]、IL-10[(60.22±12.32)pg/mL vs(68.22±12.32)pg/mL]水平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胆道感染发生率为4.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93%,胆道损伤发生率为2.9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实施PTG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且还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胆道感染和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序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急性期患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MS)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指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汇合口位置较低,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压迫肝总管或胆总管,引起反复发作的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或胆管炎的症候群[1].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使用,Mirizzi综合征已成为胆道损伤和腹腔镜中转开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