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生殖系统中肾样腺癌2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肾样腺癌(MLA)是发生于子宫和卵巢的罕见肿瘤,诊断困难,侵袭性强,易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差。本文报道2例MLA,其中1例卵巢MLA患者,63岁,无症状,体检发现,外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本院病理会诊证实为卵巢MLA Ⅰa期,予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现无瘤存活18个月;1例子宫MLA患者,71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伴全腹胀痛,行经腹筋膜外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腹膜活检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子宫MLA Ⅳb期,患者拒绝术后辅助治疗,现术后2个月,恶液质状态带瘤存活中。MLA的确诊均依赖于特征性免疫组化检测,表现为GATA结合蛋白3(GATA3)、配对盒基因2(PAX2)、甲状腺核转录因子1(TTF-1)、CD 10、野生型p53阳性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Wilms瘤基因1(WT-1)等阴性表达。因女性生殖系统MLA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故对其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需借助于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目前,MLA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为主,对于早期患者术后也倾向于积极的辅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手术技术、费用、围手术期和肿瘤学结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作为微创技术(MIS)已被各指南推荐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分期的首选方法。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MIS住院时间更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并且不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或无病生存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阴道子宫切除术(VH)用于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可行性、卫生经济学及肿瘤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阴道切开路径对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的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预后及复发转移部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比较不同阴道切开路径患者的预后及复发转移部位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根治性手术的965例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0岁,所有患者均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48~74个月)。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子宫颈癌患者预后[包括无复发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阴道切开路径分为两种:关闭气腹后经阴道钳夹子宫颈并下拉后切开阴道穹隆(经阴道组,475例),在腹腔镜气腹条件下经腹切开阴道穹隆(经腹腔镜组,490例);进一步对不同阴道切开路径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及复发转移部位进行比较。结果:(1)965例子宫颈癌患者中,随访期内复发137例(14.2%,137/965),死亡98例(10.2%,98/965);患者的5年DFS和OS分别为85.8%和89.9%。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肌层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宫体浸润均是显著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和OS的因素( P均<0.05),阴道切缘状态是显著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OS的因素( 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 HR=1.882,95% CI为1.305~2.716)、淋巴结转移状态( HR=2.178,95% CI为1.483~3.200)、宫体浸润状态( HR=3.650,95% CI为1.906~6.988)均是显著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因素( P均<0.001);临床分期( HR=2.500,95% CI为1.580~3.956)、淋巴结转移状态( HR=2.053,95% CI为1.309~3.218)、宫体浸润状态( HR=3.984,95% CI为1.917~8.280)、阴道切缘状态( HR=3.235,95% CI为1.021~10.244)均是显著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5年OS的独立因素( P均<0.05)。(2)不同阴道切开路径不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DFS和OS,经阴道组和经腹腔镜组患者的5年DFS分别为85.9%和85.6%,5年OS分别为90.8%和89.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94、 P=0.966)。子宫颈癌患者的复发转移部位包括腹腔复发、盆腔复发、残端复发、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经阴道组患者的腹腔复发率显著低于经腹腔镜组[分别为0.6%(3/468)、2.3%(11/485); P=0.037];而两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残端复发率、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总复发转移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进一步对不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宫体浸润的子宫颈癌患者进行亚组(即分别分为经阴道组和经腹腔镜组)分析,结果显示,仅在无淋巴结转移(分别为0.5%、2.3%; P=0.030)、无宫体浸润(分别为0.7%、2.3%; P=0.037)患者中,两组患者的腹腔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阴道切缘阳性和宫体浸润是显著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无淋巴结转移、无宫体浸润的患者,经阴道切开路径虽可以降低术后的腹腔复发率,但不足以改善术后的5年DFS和OS,这可能与腹腔复发患者比例低以及由于阴道未封闭导致肿瘤的阴道和盆腔暴露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1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的妊娠并发症及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方法。患者35岁,孕2产0,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3年,停经66 d,间断阴道流血20余天,血β-hCG水平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子宫底壁肌层瘢痕周围囊性灶,考虑异位妊娠,予甲氨蝶呤(MTX)肌内注射及妊娠囊内注射治疗成功。妊娠囊内注射MTX后28 d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治疗后2个月月经恢复,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妊娠囊缩小。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少见,MTX进行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绝经后女性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术后病理诊断升级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术后病理诊断升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子宫颈锥切或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387例绝经后女性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升级为癌分为升级组和未升级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结果:38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升级为癌者28例(7.2%)。与未升级组相比,升级组子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为HSIL的比例[57.1%(16/28)比44.6%(160/359)]、阴道镜印象为HSIL的比例[89.3%(25/28)比59.3%(213/359)]、病变累及腺体的比例[46.4%(13/28)比24.0%(86/359)]、病变累及点数≥2个的比例[82.1%(23/28)比59.6%(214/359)]、子宫颈管搔刮术(ECC)阳性的比例[64.3%(18/28)比46.0%(165/359)]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按绝经期持续时间、阴道出血、孕次、产次、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多重HPV感染分层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镜印象为HSIL( OR=6.195,95% CI 1.432~26.804)、病变累及腺体( OR=2.468,95% CI 1.050~5.801)、ECC阳性( OR=3.477,95% CI 1.028~11.764)是绝经后女性HSIL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对于绝经后女性,当患者阴道镜印象为HSIL、病变累及腺体及ECC阳性者需警惕术后病理升级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绝经后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管理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安全、有效是对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治疗方法评估的标准。虽然,子宫颈切除性手术是处理子宫颈HSIL的重要方式,且被多个指南所推荐,但子宫颈切除性手术在绝经后妇女中应用时所表现的局限性及潜在风险,限制了其作为有效治疗方法的应用,可能因此导致保守治疗的失败,最严重后果是子宫颈癌的发生。同时,部分绝经后妇女客观存在下生殖道严重萎缩,无法进行经阴道的子宫颈切除性手术。绝经后HSIL是选择局部子宫颈切除性手术还是选择子宫全切除术作为最终治疗,需综合平衡不同治疗方法的个体获益和潜在风险。生殖安全已非绝经后子宫颈HSIL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下,更积极的子宫全切除术可能是合理的,患者可受益于一开始就进行最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期望通过对绝经后子宫颈HSIL安全、有效的治疗以实现降低子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AMISC)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采用AMISC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重度POP患者共30例,包括穹隆脱垂10例、盆底重建手术后脱垂复发9例。AMISC特别适用于:(1)内科合并症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腹腔镜手术,但能耐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和经腹手术者;(2)需同时进行腹部其他手术的POP患者,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等,利于手术标本的取出,避免碎解标本;(3)偏爱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不够熟练的医师;(4)多次盆腹腔手术史,估计盆腔粘连较重的患者。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客观效果,通过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评估主观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合并1~3种内科合并症,均顺利实施了AMISC,无中途停止、延长切口或改用其他术式者,手术时间为(110±19)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33.5±12.4)个月(范围:8~49个月),术后POP-Q指示点Aa、Ba、C、Ap、Bp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其中C点由术前的(2.33±2.50) cm明显降为(-7.54±1.18) cm。阴道顶端和后壁手术成功率均为100%(30/30),前壁为97%(29/30)。术后PFDI-20、PFIQ-7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1),术后PGI-I问卷中29例患者为“明显改善”,总体主观满意率为97%(29/30)。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2例(7%,2/30),无膀胱、肠管、输尿管等副损伤。术后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阴道顶端网片暴露2例(7%,2/30)。 结论:AMISC既相对微创又规避了腹腔镜的不足,学习曲线短,是治疗重度POP有效、经济、便捷的手术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CAB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3月31日至2023年3月31日13年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CABC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结果:(1)近13年本院收治的子宫颈癌患者共4 055例,其中CABC患者11例,占0.3%(11/4 055)。11例CAB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范围:55~74岁),均已绝经;仅1例患者以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就诊,其余10例患者无明显症状。(2)11例CABC患者中,8例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其中5例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1例均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其中2例阴性,9例阳性;8例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均无异常;6例术后行免疫组化法检测,p16、细胞角蛋白、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和黏附分子5.2均阳性,CD 117阴性。确诊方式:11例CABC患者中,2例子宫颈活检诊断,5例子宫颈锥切术后诊断,4例子宫全切除术后诊断。11例CABC患者均合并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其中2例同时合并子宫颈鳞癌。(3)临床分期:11例CABC患者中,Ⅰa期1例、Ⅰa1期4例、Ⅰa2期4例、Ⅰb1期2例,均根据不同分期行相应范围的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其中6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11例患者均随访,截至2023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范围:21~85个月);随访期内11例患者均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范围:21~85个月),其中1例患者为非原发病死亡,存活72个月,其余10例患者预后良好,均无瘤生存。 结论:CABC好发于绝经期后妇女,常伴CINⅡ~Ⅲ或者子宫颈鳞癌,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阴道斜隔综合征8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80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阴道斜隔综合征根据我国2021年专家共识的分型方法分为4型;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合并泌尿系统发育异常、诊疗方式及治疗结局。结果:80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分型为:Ⅰ型35例(44%,35/80),Ⅱ型33例(41%,33/80),Ⅲ型2例(3%,2/80),Ⅳ型10例(13%,10/80)。80例患者的就诊原因主要为周期性下腹痛(70%,56/80)、阴道淋漓流血(20%,16/80)、排尿排便困难(15%,12/80)、阴道流脓(10%,8/80)。患者合并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为88%(70/80),其中以阴道斜隔侧的肾缺如最为常见(81%,65/80);6%(5/80)合并其他泌尿系统发育异常,也有13%(10/80)的患者双侧肾脏正常。80例患者中74例接受了阴道斜隔切开或切除术。10例Ⅳ型患者中,有5例接受了子宫颈闭锁侧的子宫切除术,未处理斜隔;4例患者接受了宫腹腔镜联合子宫颈成形+阴道斜隔切开或切除术;1例患者因家属要求抑制月经而延迟手术治疗。2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切除了异位开口的输尿管及发育不良的肾脏。11例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输卵管积液或积脓的患者同时接受了相应的腹腔镜手术。结论:Ⅰ型、Ⅳ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下腹痛,Ⅱ型、Ⅲ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阴道淋漓流血、流液。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评估复杂的阴道斜隔综合征具有优势,术前建议行MRI检查,以除外其他轴向的生殖道发育异常以及复杂的泌尿系统发育异常。若存在漏尿、阴道流脓或复杂畸形时,需要术前完善检查,多学科讨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首次处理关系患者预后,应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