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术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例,中位年龄43岁。肿瘤位于茎突前间隙者13例,位于茎突后间隙者10例。肿瘤体积最小为7.3 ml,最大为80.2 ml。分析所有病例术前的影像学特点,分析该径路在进行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的特点、风险,并探索可行的手术模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8.3 ml,手术时间40~110 min、平均75.4 min,切口长度2~4 cm、平均3.0 cm,术后疼痛评分2~4分、平均3.2分,术后住院天数4~9 d、平均6.7 d。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12例,神经鞘瘤10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未出现术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肿瘤无复发。结论: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微创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晚期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晚期鼻腔鼻窦恶性肿瘤(sinonasal malignancies,SNM)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9例晚期(T3-4期)SN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2例,女性67例,年龄(46.8±18.5)岁。167例患者接受单纯内镜手术,30例接受辅助切口内镜手术,32例接受开放手术。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3年、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患者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7%和64.0%,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3个月;3年、5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57.8%和47.4%,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34个月。5年生存率方面,上皮来源的肿瘤较间质来源的肿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好(72.3%比47.8%比30.0%,χ 2=36.01, P<0.001);经病理证实为切缘阴性的患者预后最佳,肉眼切缘阴性其次,最次为肿瘤肉眼可见残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比55.1%比37.4%,χ 2=24.63, P<0.001);内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8%比53.4%,χ 2=2.66, P=0.102)。年龄越大的患者总体生存率( HR=1.02, P=0.011)及无事件生存率更差( HR=1.01, P=0.027),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更低( HR=0.62, P=0.038)。既往有鼻腔放疗史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HR=2.48, P=0.002),死亡风险更高( HR=2.03, P=0.020)。 结论:对于晚期SNM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保证安全切缘的情况下,内镜手术效果可媲美开放手术,可制订以经鼻内镜手术为主综合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应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缝合效率。方法:纳入44例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并于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进行颅底重建的患者,术中均应用2把上弯持针器行鼻内打结,其中13例应用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初始组),31例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改良组)。回顾性分析术后脑脊液漏、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评估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两种打结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打结效率的差异。结果:44例患者中,1例(2.3%)术后发生脑脊液漏,为初始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两组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与初始组的每针缝合时间分别为(5.6±1.7)min、(10.8±4.7)min,每针抓取次数分别为(21.0±6.0)次、(45.4±20.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而抓取准确率分别为(90.3±4.9)%、(88.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1)。 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安全、有效,其中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方式的效果优于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技术在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的应用肇始于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PitNETs)切除术。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PitNETs的手术创伤小,肿瘤显露清楚、切除彻底、复发率低。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进步,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PitNETs的适应证不断增加,许多侵袭海绵窦、鞍上、斜坡的肿瘤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1,2,3,4];同时,对于功能性PitNETs,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安全、彻底地辨识和处理肿瘤假包膜、正常垂体和海绵窦内侧壁等毗邻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的内分泌治愈率 [5,6,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颅底重建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及分层颅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7例Pit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依据术中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分为术中无脑脊液漏组(198例)和术中脑脊液漏组(39例),并依据脑脊液漏Kelly分级标准(术中无脑脊液漏组均为0级,术中脑脊液漏组为1~3级)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结果:237例患者中,198例术中无脑脊液漏发生,39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其中Kelly分级0级198例,1级27例,2级9例,3级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底重建。术后2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无一例新发脑脊液漏。23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3~12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质地、手术次数及肿瘤切除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 OR=1.24,95% CI:1.13~1.36)、肿瘤部位( OR=0.17,95% CI:0.04~0.80)、肿瘤质地( OR=15.38,95% CI:4.61~51.28)、手术次数( OR=14.76,95% CI:2.44~89.19)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PitNET最大径较大且质韧、二次手术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风险更高,而肿瘤位于鞍上是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保护因素,依据脑脊液漏分级标准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颅底外科颅底重建的策略与技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颅底重建是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在过去10年中,得益于鼻内镜技术、手术设备与器械、内镜颅底解剖学、内镜颅底外科理念等多方面的进步,内镜颅底重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就鼻颅底外科手术中不同类型颅底缺损的特点、修复重建原则与方法、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加强该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对相关理论体系的再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颅底外科团队:未来颅底疾病治疗的主力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颅底外科,特别是内镜颅底外科越来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亚专科。在这一领域,鼻科医生与神经外科医生可以形成理想的内镜颅底外科团队,协同处理颅底疾病。本文从内镜颅底手术等适应证、手术设备的准备、手术技术的完善、出血的处理、颅底修补的方法以及内镜下颅底手术的优势与不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后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切除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切除术中应用双侧后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PitNET切除术的1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侧后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者77例(简称黏膜瓣组),采用移植物行颅底重建者84例(简称移植物重建组)。应用前颅底鼻腔调查问卷和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及住院时长、术后脑脊液漏和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生存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黏膜瓣组与移植物重建组患者在基线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黏膜瓣组中,1例(1.3%)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移植物重建组中,10例(11.9%)出现脑脊液漏,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4, P=0.307)。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及住院时长、除脑脊液漏外的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前颅底鼻腔调查问卷和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双侧后隔黏膜瓣是一种可靠的颅底重建方法,能有效降低PitNET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手术及住院时长、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存质量无明显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中原位骨瓣联合不同黏膜瓣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EETA)手术中,采用原位骨瓣(ISBF)联合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PNSF)与游离中鼻甲黏膜瓣(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EETA手术并采用ISBF联合PNSF或FMTMF颅底重建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于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鞍区薄层CT扫描,应用全息三维影像模型/医学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骨性结构三维重建,测量观察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变化。根据术中采用的黏膜瓣类型,将患者分为ISBF+PNSF组(简称PNSF组, n=62)与ISBF+FMTMF组(简称FMTMF组, n=44)。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节点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以及术后2年该比值>90%的患者占比。 结果:106例患者的颅底重建术均顺利完成。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NSF组和FMTMF组患者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均呈增长趋势( F=588.62, P<0.001);但两组患者比较,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20, P=0.659);PNSF组与FMTMF组比较,术后2年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90%患者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7%(29/62)对比50.00%(22/44), χ2=0.11, P=0.743]。 结论:EETA手术中采用ISBF联合PNSF与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均良好,两种黏膜瓣均能保证ISBF的存活、生长及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