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高危MDS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诊.用国产阿扎胞苷每日75mg/m2,持续5~7d,皮下注射,4周为1个周期;同时在第1天联合给予100 mg维奈托克,口服,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增量,最大量不超过400 mg 1次/d,每周期服用时间不超过28d.分析入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以及总体反应率(ORR).结果:中高危MDS患者共30例,经2个周期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后,15例(50%)CR,11例(36.7%)PR,ORR率为86.7%,4例(13.3%)转化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结论: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MDS患者可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类型均与2种药物的已知安全性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选择性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抵抗细胞凋亡是许多血液肿瘤的关键致癌机制。bcl-2是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的重要抗凋亡蛋白,因此靶向抑制bcl-2成为目前抗血液肿瘤的研究热点之一。维奈托克(venetoclax)是一种选择性bcl-2抑制剂,现已被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文章综述了bcl-2家族在调节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维奈托克在相关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索拉菲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伴有t(6;9)、 FLT3-ITD、DEK-NUP214、WT1基因阳性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34岁,2021年5月11日左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1.5 cm×1.7 cm类圆形血泡,逐渐加重出现破溃,皮肤溃烂,脓液渗出伴疼痛、发热,遂就诊于外院。血常规:白细胞82.44×10 9/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77×10 9/L。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57%。初步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给予羟基脲降细胞,头孢曲松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1年5月28日来我院血液科就诊。体格检查: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左下肢明显肿胀,无菌纱布包裹,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右下肢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10 × 10 9/L(未分类),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15 × 10 9/L。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50%。腹部超声:左肝前后径8.6 cm,右肝上下斜径16.1 cm,脾门处厚5.2 cm,肋下刚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65.6%,AML-部分分化型。免疫分型示:多考虑为AML-M2。染色体核型:46,XY,t(6;9)(p23;q34)。融合基因检测: FLT3-ITD阳性、 DEK-NUP214阳性、 WT1阳性(基因变异)。明确诊断为AML-M2, FLT3-ITD阳性、 DEK-NUP214阳性、 WT1阳性,46,XY,t(6;9)(p23;q34)。排除化疗禁忌后给予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联合化疗,同时辅以积极抗感染、换药清洁创面治疗,左下肢皮肤逐渐干燥结痂(图1A ~ 1C)。同年6月27日患者发现右下肢皮肤出现1.8 cm×2.0 cm类圆形水泡,逐渐破溃,遂来我科就诊。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51.2%,AML-NR。综合考虑后给予阿扎胞苷(100 mg d1-7)+阿糖胞苷(15 mg皮下注射q12h d1-7)+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 d1-3)+索拉菲尼(0.2 g 2/日)+维奈托克(100 mg d1-7,200 mg d8-14,300 mg d15-21,400 mg d22-28)方案联合化疗,治疗期间患者右下肢软组织逐渐感染并破溃,经与烧伤科讨论后给予抗感染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换药清洁创面,右下肢皮肤逐渐结痂(图1D~1E)。8月16日、10月8日入院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示AML-CR,综合评估后继续给予上述方案联合化疗,现仍在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眼睑浸润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15岁,2021年12月23日因"反复发热1个月,右眼睑进行性红肿4 d"入院。入院时高热,热峰至39.8 ℃,重度贫血貌,胸骨压痛,左眼睑红肿,无压痛,视力正常。血常规:WBC 26.82×10 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5×10 9/L,HGB 121 g/L,PLT 393×10 9/L。骨髓象提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 1)。免疫分型:原始幼稚细胞群A约87.4%,表达CD43、CD38;部分表达MPD、HLA-DR、CD11b、CD34、CD117、CD123。骨髓活检病理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病理改变。多重PCR筛查56种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t(6;9)(p23;q34)/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突变比例272.27%);髓系相关突变二代测序(NGS):FLT3-ITD突变阳性(AR=0.759),RUNX1突变阳性(p.Asp332Asn突变比例46.9%)、WT1突变阳性(p.Arg385fs突变比例15.0%和p.Arg375fs突变比例14.9%)。眼眶、视神经MR平扫+增强:鼻周、左侧眶周及左侧颞部皮下异常信号,符合白血病髓外病灶影像。在使用羟基脲降细胞处理后予标准剂量DA方案诱导治疗。同时经验性予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诱导治疗后,患者三系快速下降,然而体温仍升高,眼睑部位较前进展。上眼睑出现水疱,眶周和鼻周肿胀,病灶逐渐累及左下眼睑、右上眼睑、右下眼睑和双侧眶周区域。2022年1月4日眼眶、视神经MRI平扫+增强:鼻周、双侧眶周及颞部皮下异常信号,符合白血病髓外病灶,左侧较前略减轻,右侧较前略明显。基于患者眼睑病灶进展,考虑此前方案疗效不佳。2021年12月31日在DA方案基础上加用维奈托克继续诱导治疗。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服用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调整维奈托克剂量为50 mg/d,持续2周。患者在DAV方案诱导治疗结束后眼睑病灶基本消退,化疗后出现Ⅳ级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期持续21 d。骨髓原始粒细胞占3.5%,见吞噬细胞及吞噬血细胞现象。2022年1月31日始予第2个疗程诱导治疗,调整为IAV方案:伊达比星12 mg/m 2第1~3天,阿糖胞苷100 mg/m 2第1~7天(间隔12 h静脉滴注),维奈托克50 mg/d第1~14天,并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5 mg、阿糖胞苷50 mg。脑脊液检查未见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复查骨髓:增生活跃,未见原始幼稚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分析见原始幼稚细胞群约0.23%,表达CD13、CD15、CD16、CD34、CD117、CD123、HLA-DR,部分表达CD33、CD64。复查DEK-NUP214融合基因突变比例0.46%,FLT3-ITD突变阴性,WT1突变比例0.08%。此后患者接受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行3次腰椎穿刺鞘内注射。4月7日复查骨髓象:增生低下,未见原始幼稚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RD阴性。复查DEK-NUP214融合基因突变比例0.08%,FLT3-ITD突变阴性,WT1突变比例0.12%。眼眶、视神经MRI平扫+增强:鼻周、双侧眶周及颞部皮下异常信号基本消失。患者在3个疗程化疗后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022年4月20日进行含氟达拉滨、白消安和环磷酰胺的FBUCY预处理,分别于4月27日和4月28日输注其父的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7.23×10 8/kg,CD34 +细胞5.89×10 6/kg。持续服用环孢素A和霉酚酸酯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第17天粒细胞植入,第19天血小板植入。移植后1个月,复查骨髓、MRD、基因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1年余,后因重症肺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维奈托克的方案治疗t(11;14)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维奈托克的治疗方案对t(11;14)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19年6月收治的1例接受基于维奈托克治疗方案的t(11;14)RRMM患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t(11;14)RRMM患者经三线治疗进展后,予以选择性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联合达雷妥尤单抗、地塞米松治疗,疾病达到部分缓解,且一度血象恢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由3分下降至1分,生命质量明显改善。结论:t(11;14)RRMM患者可从基于维奈托克的治疗中获益,未来尚需对维奈托克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敏感性等进行深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奈托克联合TKI及含地塞米松小剂量化疗对复发/难治Ph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含地塞米松小剂量化疗方案治疗5例复发/难治(R/R)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 +B-ALL)的临床资料,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5例患者中2例伴T315I突变采用帕纳替尼,3例采用氟马替尼。结果显示,4例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3例短期内达完全分子学缓解(CMR),1例无效;1例形态学复发患者1个月达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为80%。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乏力和Ⅰ~Ⅱ度骨髓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药物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以及维奈托克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K562细胞系增殖的影响,为CML新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利用不同浓度的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维奈托克分别单独及两药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采用Compusyn软件计算两药联合作用的联合指数.结果 不同浓度的氟马替尼、三氧化二砷、地西他滨及维奈托克单药均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分别两药联合可增强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P<0.01),但分别与维奈托克联合后对K562细胞的抑制无明显增强(P>0.05).结论 氟马替尼、三氧化二砷、地西他滨、维奈托克单药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分别两药联合均有协同作用;而这3种药物分别与维奈托克联合无明显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MRD指导的伊布替尼-维奈托克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英国利兹大学MUNIR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涉及初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平台试验,比较伊布替尼-维奈托克和伊布替尼单药治疗或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fludarabine-cyclophosphamide-rituximab,FCR)治疗的效果.在伊布替尼-维奈托克组中,于伊布替尼治疗2个月后,加入维奈托克进行长达6年的治疗.通过在外周血和骨髓中评估可测量的残留疾病(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来确定伊布替尼-维奈托克治疗的持续时间,是达到不可检测MRD所需时间的2倍.主要终点是与FCR组相比,伊布替尼-维奈托克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关键次要终点是总生存率、缓解率、MRD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维奈托克联合阿扎胞苷治疗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维奈托克联合阿扎胞苷治疗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56例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26例).对照组采用阿扎胞苷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奈托克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叶酸的水平.结果 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叶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维奈托克联合阿扎胞苷化疗方案可提高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自身红细胞抗体介导的,以红细胞加速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溶血性疾病.AIHA的诊断主要依据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和溶血相关指标.AIHA的治疗方案由疾病的分型和病因决定,包括输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温抗体型AIHA一线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二线治疗药物为利妥昔单抗,三线治疗方案为脾切除和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冷抗体型AIHA的一线治疗以利妥昔单抗为主,二线治疗为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等方案,三线治疗为补体抑制剂.目前的治疗方案特异性不强,治疗效果欠佳,具有副作用.更多的新药包括福他替尼、Orilanolimab(SYNT 001)、Rozanolixizumab(UCB 7665)、Nipocalimab(M281)、PI3K抑制剂、维奈托克、奥法木单抗、阿仑单抗和达雷木单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此外,中药治疗可能为AIHA的治疗带来新的潜在突破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