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泡蛋白沉积症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呼吸系统罕见病,研究进展缓慢。动物模型是开展各类基础研究的有效工具,目前的动物模型均是根据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信号作用障碍和肺泡内环境稳态失衡这两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而建立,应用研究集中在PAP的治疗策略上。现有的PAP动物模型均不能完全反映人PAP疾病发展,需进一步开发和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晚期肺癌奥西替尼获得性耐药进展模式及挽救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或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T790M突变的肺癌晚期患者接受奥西替尼治疗后的耐药进展模式以及挽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奥西替尼在中国获批时)至2019年5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采用奥西替尼治疗的145例晚期肺癌患者资料。截至2019年12月最后一次随访,共87例(60.0%)患者发生奥西替尼获得性耐药,其中61例(70.1%)接受挽救治疗,对于耐药后爆发性进展者挽救治疗以化疗为主,对于耐药后缓慢进展或局部进展者,继续靶向药物治疗,并予局部治疗。采用影像学评价及Kaplan-Meier法分析奥西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进展模式及生存情况,比较不同挽救治疗的效果。结果:61例挽救性治疗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4~32个月),其中58例(95.1%)出现了奥西替尼再次耐药,24例(39.3%)死于肺癌进展。61例挽救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2.5个月(95% CI 2.1~3.0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9.0个月(95% CI 13.7~26.3个月),1、2年OS率分别为72.1%和41.7%。61例挽救治疗患者中,爆发性进展、缓慢进展及局部进展分别为8例(13.1%)、30例(49.2%)及23例(37.7%)。在接受适当的挽救治疗后,爆发性进展、缓慢进展及局部进展患者间P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展后接受局部治疗(24例)与未接受局部治疗(37例)患者间P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8例挽救治疗后再次耐药患者中仅6例(10.3%)在挽救治疗后获得超过6个月的PFS,均为缓慢进展或局部进展患者。 结论:奥西替尼获得性耐药在临床类型上可以表现为爆发性进展、缓慢进展及局部进展,挽救治疗效果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苦味受体激动剂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抑郁症严重影响全球超过3亿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鉴于抑郁症发病机制不明,且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疗效不佳,现亟需开辟新思路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临床及临床前研究表明,大量苦味受体(taste receptor type 2 members,Tas2Rs)激动剂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白藜芦醇、咖啡因、啤酒花与黄连素等均可显著缓解抑郁患者症状,并干预各类抑郁动物模型抑郁样行为,提示Tas2Rs激动剂参与调节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然而其抗抑郁作用的具体机制鲜有报道。最近研究显示,Tas2Rs激动剂密切参与了神经递质的调节、炎症信号的传导、脑肠信号交流及血脑脊液屏障物质交换等过程。因此,本文试图从神经递质、炎症、脑肠轴、血脑脊液屏障及其他5个方面出发,综述Tas2Rs激动剂与抑郁症可能相关的致病机制及治疗靶点,为抑郁症病理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PEG基因变异致先天性肌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的1例 SPEG基因相关先天性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女,13岁,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双下肢无力10年,病程缓慢进展,查体步态摇摆,腓肠肌轻度肥大,Gower征阳性,双下肢远端肌力Ⅴ级,近端肌力Ⅳ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电改变。11岁妹妹有类似的肌无力症状。基因测序提示 SPEG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变异位点为c.3715+4C>T和c.3588delC,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研究系国内首次报道 SPEG基因相关先天性肌病,且本例患儿与既往报道不同,未出现心肌病表现。本研究扩大了 SPEG基因的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关节炎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疾病,由增龄、肥胖、创伤等因素引起,对中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与传统的应用药物、蛋白质,以及抗体疗法相比,干细胞有望彻底改变治疗骨关节炎的医疗方式,因其具有替代和修复骨关节炎关节等组织和器官的能力,并且有较好的同源性和较低的免疫排斥反应。在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s,MSCs)发源于中胚层,可分化为不同细胞形成起源于中胚层谱系的组织器官。鉴于其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MSCs也已被尝试用于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外胚层和内胚层谱系的组织器官。MSCs是否可以分化为中胚层谱系以外的谱系,以及治疗外胚层和内胚层谱系组织器官病症的有效性一直在争论研究。此篇综述将讨论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MSCs的发育起源和分化潜能以及MSCs和支架材料在治疗骨关节炎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导线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永久起搏器是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存在导线、囊袋相关及术后并发症等风险。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将围绕无导线起搏器的特性、多种起搏方式的交叉应用、无导线相关并发症、最新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类型三周期极小曲面对骨支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缺损通常伴骨髓炎、软组织挫伤等,治疗过程漫长且愈合速度缓慢,严重危害人体骨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骨缺损的治疗主要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但自体骨移植存在手术时间长、疼痛加重、感染并发症等问题,而免疫排斥反应也限制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效果。骨支架已成为有潜力的骨移植替代品,但存在骨支架边缘尖锐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不佳等问题。三周期极小曲面(TPMS)是平均曲率为零的结构,相较于其他结构,TPMS结构具有较低水平应力集中、能以数学公式精确表达等特点,在骨支架中的应用备受瞩目,但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全面认识。为此,笔者就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骨支架的构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患者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动态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达到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发热(57例)、咳嗽(55例)为主要症状。5例轻型患者3例全程CT检查为阴性,2例首次CT阴性表现,第2次胸部CT发现异常。55例(53例普通型和2例重型)首次CT异常患者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双肺受累为主(51例),病灶多发(33例),胸膜下多见(40例),磨玻璃影像最为常见(55例)。转归中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逐渐变淡,完全吸收(19例);肺内磨玻璃影范围扩大,进展为铺路石征、实变影,病灶再逐渐吸收后可见纤维条索影(27例);肺内磨玻璃影快速进展为实变影像,病灶吸收较慢,病灶大部分吸收后伴有较多纤维条索影残留(4例),2例重型患者肺内病灶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影缓慢吸收后可见较多纤维灶残留。结论:胸部CT在输入性COVID-19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T影像所见肺的受累程度与临床转归有较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全治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乙型肝炎大多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疾病会缓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因此,只要病毒阳性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即"全治"策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抗病毒适应证,仅仅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感染者没有推荐立即抗病毒治疗,主要是这部分感染者病情较轻,且抗病毒治疗疗效欠佳。现将针对为什么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治"最后一公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聚焦免疫耐受期疾病特点及其抗病毒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态的抗病毒治疗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一般认为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态(inactiv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s state,IHCs)患者的疾病进展缓慢,相对预后良好,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种状态并非恒定不变,也可以发展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或)肝癌。单纯基于丙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DNA评估患者是否处于IHCs,可能会使部分人群错失治疗时机。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疾病的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IHCs患者有残余的HBV特异性免疫细胞活性,采用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方案可帮助IHCs患者恢复HBV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从而获得更高的临床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