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4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0.70±6.27)岁,年龄范围40~73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组( n=32)和OLIF组( n=32)。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3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 2检验。 结果:OLIF组的手术时间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119.72±30.41) mL、术后卧床时间(2.16±0.35) d、术后住院时间(5.18±2.06) d均显著低于PLIF组[(318.26±94.62) mL,(3.17±0.54) d,(7.35±1.24)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的随访时间,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OLIF组腰疼痛VAS评分[(1.93±0.54)分,(1.74±0.63)分]显著低于PLIF组[(4.05±0.62)分,(3.87±0.74)分],腿疼痛VAS评分[(1.56±0.71)分,(1.37±0.52)分]显著低于PLIF组[(3.74±0.79)分,(2.53±0.59)分],腰椎JOA评分[(22.57±1.83)分,(24.38±1.65)分]显著高于PLIF组[(20.35±1.78)分,(22.14±1.35)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OLIF组血清TNF-α(16.95±3.92) ng/L、IL-1α(9.17±3.78) ng/L及CRP(1.97±0.24) mg/L水平均显著低于PLIF组[(20.46±4.27) ng/L,(11.51±4.25) ng/L,(2.36±0.32) mg/L]( P<0.05);末次随访OLIF组血清TNF-α(13.47±3.54) ng/L、IL-1α(6.52±2.09) ng/L及CRP(1.42±0.16) mg/L水平均显著低于PLIF组[(18.08±3.84) ng/L,(8.73±5.43) ng/L,(2.04±0.25) 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LIF相比,OLIF治疗DLSS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同时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胫骨短缩延长矿化期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短缩畸形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利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后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治疗的胫骨短缩10例患儿资料(钢板辅助组),并以同期单纯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的患儿16例作为对照(外固定架组)。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左侧10例、右侧16例,手术时年龄为(8.8±4.7)岁(范围5.1~13.8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侧别、手术时年龄,记录两组患儿延长长度、外固定架指数、愈合指数、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膝和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总费用。结果:钢板辅助组与外固定架组性别、侧别、手术时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长长度分别为(5.44±1.25)、(5.78±1.1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6, P=0.096)。钢板辅助组外固定架指数及愈合指数为(17.86±2.94)、(40.94±6.63)d/cm,均短于外固定架组的(50.97±7.03)、(45.24±5.98)d/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299, P<0.001; t=1.289, P=0.033)。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后患儿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103.35±4.60)分明显高于外固定架组的(70.65±1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21, P=0.001)。术前、延长结束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和踝关节活动度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延长端愈合时钢板辅助组膝关节活动度(137.89°±4.40°)及踝关节活动度(64.35°±5.50°)均大于外固定架组(114.09°±13.60°和56.65°±8.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235, P<0.001; t=7.821, P=0.002)。钢板辅助组4例出现针道感染,无再骨折发生;外固定架组13例出现针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再骨折。钢板辅助组平均住院总费用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45, P=0.036)。 结论:儿童胫骨短缩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临床效果可靠,可显著缩短外固定架佩戴时间,利于截骨延长端愈合及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患儿舒适度高,并发症少,适用于大距离延长、多次延长、关节功能受限、外固定架耐受性差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环引流辅助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足踝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鼻环引流(NRD)技术辅助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足踝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32例足踝部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9.5±8.8)岁;骨髓炎部位:胫骨远端4例,距骨1例,跟骨2例,中足骨4例,前足骨4例;Crerny-Mader分型:Ⅰ型5例,Ⅱ型10例;在彻底清创、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结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研究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2.3±13.4)岁;骨髓炎部位:胫骨远端4例,距骨1例,跟骨3例,中足骨5例,前足骨4例;Crerny-Mader分型:Ⅰ型7例,Ⅱ型1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NRD技术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复发、截肢(截趾)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相关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术后功能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0±9.8)个月。两组患者治愈情况、截肢(截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20.7±3.6)d]、创面愈合时间[(88.3±17.1)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37.9±6.5)、(102.2±2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的ESR、IL-6、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的WBC、NEU、降钙素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所有相关炎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WBC、NEU、ESR、降钙素原、IL-6、CRP等炎性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相比,NRD技术辅助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足踝部慢性骨髓炎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治疗周期,降低了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治疗胫骨骨折畸形愈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 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 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 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2017年10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8±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以下简称直接闭合术)的患者纳入直接闭合组,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9±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双侧胸大肌肌瓣填塞修复术的患者纳入肌瓣填塞组。Ⅰ期对胸骨感染创面彻底清创后行Ⅱ期创面修复术。2组患者清创后的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均<1 cm。直接闭合组患者的Ⅱ期创面修复术为采用双线间断缝合胸骨前板或胸骨全层6处或7处。统计2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创面感染细菌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2组患者创面是否存在感染或复发情况以及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愈合情况。结果:与肌瓣填塞组相比,直接闭合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13.61、6.25, P<0.05)、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变化( P>0.05)。2组患者感染的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直接闭合组中1例患者术后2周创面处有渗液,经保守换药治疗2周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肌瓣填塞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创面经换药或再次手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2~45个月,直接闭合组患者与肌瓣填塞组存活患者创面均未见再次感染或复发。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均达到解剖愈合。 结论:直接闭合术不仅能在早期有效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1 cm的创面,而且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施行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男37例、女99例;年龄(65.53±7.01)岁(范围54~80岁)。原始疾病均为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分别由三名术者分别完成,术者1完成61例、术者2完成47例、术者3完成28例。记录术中参考架安装、显露、股骨注册、胫骨注册、软组织平衡、截骨、假体植入的时间,假体型号及术后X线片下肢力线。初始10例与最终10例总手术时间、初始10例与最终10例各手术步骤时间、术前规划与术后X线下肢力线角度比较采用比较配对样本 t检验。对截骨时间累积和(cumulative sum control chart,CUSUM)学习曲线进行曲线拟合,以 R2判断拟合优度。 结果:3名术者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14.3±25.1) min、(109.8±10.9) min和(118.6±15.1) min。三名术者最终10例截骨时间均较初始10例减少,术者1初始10例和最终10例截骨时间分别为(13.5±3.41) min和(8.0±1.58) min( t=4.30, P=0.001);术者2分别为(13.7±3.02) min和(8.0±2.58) min( t=4.77, P=0.001);术者3分别为(15.3±3.97) min和(11.0±2.38) min( t=2.87, 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计算截骨时间累积和并拟合曲线,三名术者CUSUM曲线最高点分别处于第16、18和12例,度过最高点后截骨时间均持续下降。其余步骤的时间均无明显下降。比较术中规划和术后X线片的下肢力线角度,整体差异均>1°;术者1的差值为1.41°±1.32°,术者2为1.34°±1.22°,术者3为1.04°±0.88°。三名术者术前规划的假体型号及术中实际使用的假体型号完全符合率分别为85.2%(52/61)、76.7%(36/47)和85.7%(24/28)。 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经过一定病例数量的学习,截骨时间可缩短,其学习曲线临界值约为第15例;但手术例数增加并未带来下肢力线精确度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管理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9例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22例,女37例,年龄(7.4±4.1)岁。根据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ERAS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ERAS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管理模式,主要包括:高蛋白饮食、缩短禁食水时间、优化麻醉方案、多模式镇痛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饮食、疼痛评分、化验检查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 d内ERAS组患者体温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ERAS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为(1.0±0.8)d和(2.5±0.9)d,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的(3.4±0.8)d和(4.0±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3天ERAS组患者C-反应蛋白为38(8,46)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22,9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水平ERAS组为(110.7±9.6)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5±11.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术后ERA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例(27.6%)和9例(30.0%)患者出现并发症( P=1.000),两组均以轻度腹痛、腹胀最为常见,多数未予特殊处理。 结论:ERAS是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生物学方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正畸治疗的平均疗程在两年以上,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可能增加牙周、牙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地加速牙齿移动,缩短正畸周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外科手术法,包括截骨术、皮质切开术、压电皮质切开术、微骨手术等;另一类是非手术理化刺激法,包括低能激光辐照疗法、低强度脉冲超声、共振震动、脉冲电磁场、低频脉冲疗法、化学物质局部注射等。本文对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2例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利用双平面V形截骨纠正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尺骨鹰嘴处取骨局部植骨钢板内固定。根据术后影像学结果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方法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15个月,平均12.6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CT显示第五掌骨矢状面头干角(9.33±1.82)°、冠状面头干角(5.58±1.83)°与术前(52.33±6.44)°、(29.83±3.71)°相比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侧(9.17±1.75)°、(5.75±2.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四五掌骨相对长度差由术前(9.18±1.62)mm缩短到术后(5.27±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侧(5.48±0.43)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第五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86.75±2.56)°(82°~90°),较术前(50.00±6.05)°(42°~60°)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侧(88.50±2.39)°(85°~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均为优。 结论: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可矫正矢状面及冠状面成角畸形,恢复掌骨长度,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虚拟手术联合三维打印导板在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和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手术联合三维(3D)打印导板在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和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数字化技术辅助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期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颌骨缺损患者全部纳入该研究,临床资料不全者排除。根据是否在术中使用下颌骨和腓骨截骨导板,分为导板组和非导板组。导板组术前3D打印下颌骨及腓骨截骨导板,术中使用导板完成肿瘤切除和腓骨塑形操作,非导板组仅依据虚拟手术方案和预成钛板完成相应操作。记录腓骨瓣制备情况、手术时间、腓骨瓣临床成活情况,术后1周颌面部螺旋CT影像评价腓骨骨段间及腓骨与下颌骨间密合程度、预成形钛板与腓骨及下颌骨间密合程度和髁状突位置,术后半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调查患者术后面部外形满意度。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术后面部外形评价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髁突位置、腓骨及下颌骨段间密合程度、钛板与骨段密合程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24岁(16~64岁)。腓骨瓣制备过程顺利,术中所需腓骨长度(14.1±1.9)cm(5.7~18.1 cm),腓骨塑形段数(2.9±0.6)段(2~4段)。12例下颌骨缺损以单层腓骨修复,7例以血管化折叠腓骨修复,11例以血管化复合非血管化腓骨修复。导板组与非导板组手术时间比较[(335.9±64.0)min vs.(470.7±140.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9~23月,平均11个月,所有腓骨瓣均成活。术后1周颌面部螺旋CT影像评价腓骨骨段间、腓骨与下颌骨间密合程度、预成形钛板与腓骨及下颌骨间密合程度及髁状突位置较好的患者,导板组分别为15例、15例和13例,非导板组分别为10例、13例和11例。导板组与非导板组腓骨骨段间及与下颌骨间密合程度比较(15/15 vs. 1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半年2组患者对术后面部外形均比较满意,导板组与非导板组VAS评分比较[(9.6±0.5 )分vs.(9.3±0.5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虚拟手术联合3D打印导板可以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颌骨缺损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的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