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死亡和铁代谢紊乱在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post-cardiac arrest brain injury,PCABI)仍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死亡和存活患者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1].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作用驱动的细胞死亡形式,涉及各种代谢过程,包括铁、脂质和谷胱甘肽的代谢[2].近些年,铁代谢紊乱诱发铁死亡的研究与日俱增,被证明与缺血缺氧性损伤密切相关[2-6].本文结合近年铁代谢紊乱和铁死亡领域的研究进展,对铁代谢紊乱和铁死亡与PCABI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病理机制和治疗靶点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小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常见的小儿脑损伤主要包括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创伤性脑损伤、脑瘫、脑出血等,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较难治疗,可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导致严重的后遗症.脑损伤发病机制复杂,普遍认为神经炎症、缺血、细胞凋亡是引起脑损伤的关键因素.基于小儿大脑未成熟时有强大的神经重塑性,故小儿脑损伤已成为再生医学上有吸引力且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来自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MSC-Exos)在无细胞治疗方面隐藏着巨大的潜能,在不久的将来是替代细胞和药物治疗的新策略和新突破.本文将以hUMSC-Exos通过介导不同的信号通路及表达因子等分子机制减少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再生、刺激血管生成、抗细胞凋亡修复脑损伤的过程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性别差异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动物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损伤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途径等关键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性动物对亚低温、促红细胞生成素、脑源性营养因子和别嘌呤醇等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雄性。临床研究发现男性HIE患儿病情更重、预后更差。基于性别的治疗干预很有可能在围产期脑损伤中提供更好的神经保护。本文总结了目前HIE性别差异性的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炎症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作为神经炎症的触发器,在HIBD中具有双重作用:在急性期,加重缺血组织的损伤;在HIBD后期,参与神经血管修复重建过程。但其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从HMGB1生物学功能出发,针对HMGB1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其对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同时总结了近年来HMGB1在发育不成熟大脑中的研究进展,希望为HIBD的神经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仍然是一种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疾病,致死和致残率高。近年来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极不典型,需做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抗生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新生儿脑膜炎时还极易发生脑水肿与颅内高压,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因此,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在强调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关注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性别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差异。方法: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生7日龄SD大鼠60只(雌性30只、雄性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HIBI组40只(雄性20只、雌性20只),对照组20只(雌性10只、雄性10只)。HIBI组大鼠采用Rice-Vannucci方法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双重结扎后切断,再置于8%O 2和92%N 2的混合气体的缺氧箱中90 min;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周,应用步迹分析评价各组大鼠21日龄运动发育功能,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大鼠脑组织的残存脑容量,透射电镜下分析运动区域神经元突触结构的破坏程度。采用方差分析和χ 2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同组步长及趾间距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HIBI-雄性组大鼠的病死率明显高于HIBI-雌性组[20%(4/20)比10%(2/20),χ 2=40.000, P=0.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大鼠脑损伤对侧(右侧)步长及趾间距均明显小于对照组[(7.5±0.3)和(7.9±0.5)比(8.2±0.5)cm,(0.9±0.1)和(1.0±0.0)比(1.1±0.1)cm, F=9.605、71.437, P均<0.01];且HIBI-雄性组均明显小于雌性组( P均<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大鼠右侧步长及趾间距均明显小于同组左侧步长[(8.3±0.4)和(8.3±0.5)cm, t=5.289、10.580, P=0.001、0.010]及趾间距[(1.1±0.1)和(1.1±0.1)cm, t=7.953、6.435, P均 <0.01]。HIBI-雄性组与HIBI-雌性组的残存脑容量明显小于对照组[(67±4)%和(75±5)%比100%, F=406.122, P<0.01],其中HIBI-雄性组小于HIBI-雌性组( t=-5.281, P<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左侧中央前回神经元突触间隙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3.4±1.3)和(19.7±1.6)比(18.9±0.6)nm, F=71.719, P<0.01],其中HIBI-雄性组大于HIBI-雌性组( t=7.645, P<0.01)。 结论:雄性新生大鼠更易受到HIBI的危害,具有更严重的脑损伤程度及偏瘫症状,对不同性别HIBI患儿应采用不同的更合适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小胶质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activated kinase 1,TAK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小胶质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胎鼠原代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4组接受不同处理,分别为对照组、5z-7-oxozeaneol(5z-7)组、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组和OGD+5z-7组,其中5z-7为小分子TAK1抑制剂。应用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方法对处理后的0 h、6 h及24 h各组磷酸化TAK1(phosphorylated TAK1,P-TAK1)水平及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凋亡相关点状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寡聚体、Gasdermin D-N端(GSDMD-N)、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等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小胶质细胞焦亡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OGD组0 h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及LD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 h、24 h时P-TAK1水平降低,NLRP-3、ASC寡聚体、GSDMD-N、IL-1β、LDH水平升高( P<0.05),电镜下见小胶质细胞胞膜连续性破坏、胞浆溢出、核内染色质边聚等焦亡表现;(2)5z-7组、OGD+5z-7组6 h、24 h P-TAK1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OGD组,而NLRP-3、ASC寡聚体、GSDMD-N、IL-1β、LDH水平升高( P<0.05)。 结论:TAK1磷酸化水平的下调对HIBD中小胶质细胞的焦亡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与上调NLRP-3的表达及ASC的寡聚化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时间窗高压氧联合鸢尾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高压氧(HBO)联合鸢尾素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7日龄新生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0、H1、H2、H3、H4、H5组,每组各6只,除H0组外均建立HIBD模型,其中H2、H3、H4、H5组分别在HIBD后6、24、48、72 h予以HBO联合鸢尾素治疗。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测定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H0组比较,其余各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受损较严重,大量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其中H1组损伤最明显;H2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高于H0组,但低于H1、H3、H4、H5组;H4、H5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高于H0、H2、H3组,低于H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2组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1、H3、H4、H5组( P<0.05);H4、H5组的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1、H3组,低于H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4、H5组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IBD发生后48 h内对大鼠予以HBO联合鸢尾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其中6 h内的效果最佳,能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可能与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缺血性脑损伤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失去功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当前关于应用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研究逐渐展开,其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可对缺血性脑损伤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如炎性生化反应标志物、神经系统血清标志物、非编码RNA、血清铁蛋白等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rf2/GPX4信号通路介导的铁死亡在咪达唑仑减轻新生大鼠HIBD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Nrf2/GPX4)信号通路介导的铁死亡在咪达唑仑减轻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生大鼠90只,7日龄,体质量16~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 n=15):假手术组(Sham组)、HIBD组和咪达唑仑低剂量(10 mg/kg)组(L组)、咪达唑仑中剂量(20 mg/kg)组(M组)、咪达唑仑高剂量(40 mg/kg)组(H组)和Nrf2抑制剂ML385组(I组)。采用结扎左颈动脉并在缺氧环境中暴露2 h建立HIBD模型。造模后第2天开始,各咪达唑仑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咪达唑仑,Sham组和HIBD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I组腹腔注射咪达唑仑40 mg/kg和Nrf2抑制剂ML385 30 mg/kg,均1次/d,连续给药8 d。给药结束后,称重并进行水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取腹主动脉血样,然后断头取脑。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铁、IL-6、TNF-α浓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微量法测定海马组织铁和GSH含量。脑组织经HE染色和Nissl染色后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学结果;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海马Nrf2/神经元核抗原(NeuN)和GPX4/NeuN的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Nrf2、GPX4、4-羟基壬烯酸(4-HNE)表达。 结果:与Sham组相比,HIBD组首次到达平台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组织铁含量升高,GSH含量、Nrf2/NeuN和GPX4/NeuN的阳性细胞数降低,Nrf2和GPX4表达下调,4-HNE表达上调,血清铁、IL-6和TNF-α浓度升高( P<0.05),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与HIBD组相比,H组、M组和L组首次到达平台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组织铁含量降低,GSH含量、Nrf2/NeuN和GPX4/NeuN的阳性细胞数升高,Nrf2和GPX4表达上调,4-HNE表达下调,血清铁、IL-6和TNF-α浓度降低( P<0.05),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与H组相比,I组首次到达平台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组织铁含量升高,GSH含量、Nrf2/NeuN和GPX4/NeuN的阳性细胞数降低,Nrf2和GPX4表达下调,4-HNE表达上调,血清铁、IL-6和TNF-α浓度升高( P<0.05),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 结论:咪达唑仑减轻新生大鼠HIBD的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GPX4信号通路,抑制海马神经元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