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道合胞病毒基质蛋白通过关联RACK1抑制干扰素信号传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儿童和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因,这种病毒的毒力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尤其是I型IFN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共同决定了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 本研究使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RSV感染的细胞中瞬时表达基质蛋白M,鉴定发现了许多与M蛋白相互作用的伴侣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侣参与目标执行理念的多维度照护对老年COPD患者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伴侣参与目标执行理念的多维度照护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sease,COPD)患者疾病感知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伴侣参与目标执行理念的多维度照护,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简易疾病感知问卷、记忆症状评估量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OPD自我护理行为问卷评估患者对疾病感知、症状体验、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效能水平及自我护理行为的变化,并采用Zarit照顾负担量表评估两组患者伴侣自觉照顾负担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简易疾病感知问卷得分、记忆症状评估量表问卷得分及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得分均低于干预前,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及COPD自我护理行为问卷评分高于干预前,照顾者ZBI表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简易疾病感知问卷得分、记忆症状评估量表问卷得分及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及COPD自我护理行为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照顾者Zarit照顾负担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伴侣参与目标执行理念的多维度照护可改善老年COPD患者疾病感知,减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症状困扰,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效能、自护能力,降低伴侣自觉照顾负担,更利于疾病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婚姻状况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婚姻状况与轻度认知障碍(MCI)的相关性。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对2020年1—12月河北四省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筛选出调查问卷填写合格的MCI组与正常对照组2 690名。把婚姻状况分为2组:已婚且与配偶一起居住(E1组)、离异或独身居住(E2组)。对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2组婚姻状态的认知差异以及婚姻状态、社交活动、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认知的影响。结果:有伴侣陪伴的已婚老年人认知保存较好( P<0.01);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引起认知障碍( P<0.01),婚姻状况、社交活动、生活事件交互作用对认知影响比较明显( P<0.01);已婚、与配偶住在一起的老年男性认知优于已婚、与配偶住在一起的老年女性(模型3中 P<0.05);丧偶的老年女性认知优于丧偶的老年男性(模型1中 P<0.1;模型2中 P<0.1);在老年男性中,已婚、与配偶住在一起认知优于丧偶(模型1、2中 P<0.01,模型3中 P<0.1);在老年女性中,已婚、与配偶住在一起认知优于丧偶(模型1中 P<0.01,模型2中 P<0.01)。 结论:已婚同时有伴侣陪伴对老年人认知起保护因素,且婚姻状况对认知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与非老年男性喉癌患者术后情绪和认知功能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老年与非老年男性喉癌患者术后情绪和认知功能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省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105例,其中老年组60例,非老年组4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0 d、术后1年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价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分析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术后1年,老年组患者抑郁和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CRCI)为52例(86.7%)和27例(45.0%),高于非老年组患者30例(66.7%)和4例(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6.013、16.115, P<0.05和 P<0.0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术后10 d表现焦虑和CRCI更明显(60.50±4.31)分比(55.84±3.81)分和(27.47±1.08)分比(28.31±1.08)分(均 P<0.01);术后1年,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患者抑郁和CRCI更严重,(62.60±5.37)分比(57.20±5.66)分和(26.08±1.42)分比(27.36±1.37)分(均 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术后1年发音情况影响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 P<0.01和 P<0.05);有无伴侣、文化水平影响抑郁情绪( P<0.05和 P<0.01);有无伴侣、文化水平和手术方式影响认知功能( P<0.01、 P<0.05、 P<0.05)。非老年组患者临床分期影响焦虑和抑郁情绪(均 P<0.05),文化水平影响认知功能( P<0.05)。 结论:喉癌患者的术后情绪和认知功能自术后持续恶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明显,需尽早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高原地区老年住院患者轻度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亚高原地区住院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病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危险因素模型。方法:采用横断面随机抽样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抽样及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情况、日常生活方式、活动情况及认知功能评估。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MCI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并进行危险因素排序。结果:本次共调查年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 412人,男性760人,占比53.8%,被调查者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2.9±5.8)岁;其中MCI患者600人,发生率为42.4%,最终纳入性别男性( OR=1.318, P=0.02)、初中及以上学历( OR=0.521, P<0.001)、长期卧床( OR=2.658, P=0.002)居住方式( OR=0.702, P=0.011)、排便异常( OR=1.625, P=0.005)和衰弱( OR=1.536, P=0.002)进入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构建。ROC曲线下面积为0.676(95% CI:0.648~0.704),灵敏度=0.553,特异度=0.741, Youden指数=0.274。独立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衰弱、性别男性、排便异常、长期卧床、居住方式、文化程度。 结论:男性、衰弱、排便异常以及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更容易罹患认知障碍,而与伴侣同住以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则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及人格特征对其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及人格特征对其影响,为未来进行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国4911名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并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探讨人格特征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为27.55±4.054,回归结果发现,人口学特征中发现性别、年龄、户籍、学历、婚姻、慢性疾病均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P<0.05),人格特征中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均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具有正向影响(P<0.05),而情绪不稳定性与认知功能呈负向影响(P=0.006).结论:我国老年人认知功能有待提高,同时要对女性、年龄大、农村户籍、学历低、无伴侣、有慢性疾病、高情绪不稳定性老年人持续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社会支持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44名连续抽样住院患者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老年期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社会支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招募了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14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支持度量表(SSRS)调查患者社会支持情况,收集数据包括基本资料、精神症状情况等.结果:14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SRS总分为28.29±5.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为病程,婚姻状况与照顾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主要与主要照顾者(他人照顾)(β=2.836,95%CI:0.515~5.158,P=0.017),婚姻状况(无伴侣)(β=-2.725,95%CI:-4.627~-0.824,P=0.005),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素(β=-0.488,95%CI:-0.739~-0.250,P<0.001)有关.结论:受他人照顾、有伴侣与精神行为症状中的敌对猜疑是老年期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社会支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广西南宁市某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艾滋病知晓和HIV检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某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艾滋病知晓和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检测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3-12月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南宁市某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知晓和HIV检测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564人,平均年龄(68.47±9.279)岁,男女比例为1.00∶1.23,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年龄50~<69岁组作为参照,60~<70岁组(OR=3.842,95%CI:2.575~5.733)、70~<80 岁组(OR=4.899,95%CI:3.195~7.51)、80~<90 岁组(OR=7.717,95%CI:4.544~13.106)、≥90岁组(OR=9.262,95%CI:1.721~49.858)老年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以男性为参照,女性(OR=1.406,95%CI:1.109~1.784)老年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老年人群生活费来源为退休工资(OR=0.348,95%CI:0.258~0.471)、以前积蓄(OR=0.486,95%CI:0.356~0.663)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生活费来源为子女给.调查对象曾经接受过HIV检测率为14.5%.相较于汉族,其他民族(OR=0.075,95%CI:0.009~0.602)老年人群过去曾经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更高;老年人群生活费来源为退休工资(OR=2.291,95%CI:1.440~3.646)或以前积蓄(OR=1.576,95%CI:1.018~2.44)、性伴侣/配偶未检过(OR=14.921,95%CI:7.616~29.234)或不知道是否检测(OR=7.582,95%CI:3.742~15.363)的过去曾经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分别低于生活费来源为子女给、性伴侣或配偶过去检测.结论 南宁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和曾经接受HIV检测率较低,需要加强老年人群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HIV检测,提高早诊断率,减少艾滋病的二代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宁夏银川市城市移居老人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了解宁夏银川市城市移居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为提高城市移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9~12月抽取宁夏银川市城市移居老人170名进行现场入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结果 170名移居老人中男性82名,女性88名;男性移居老人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的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13.07±1.54)分、(13.20±1.52)分、(14.73±1.88)分和(13.51±2.11)分,明显高于女性的(12.29±1.51)分、(12.27±1.64)分、(13.68±2.34)分、(12.67±2.0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四个领域的得分中,有伴侣的移居老人得分分别为(12.92±1.50)分、(12.93±1.58)分、(14.45±2.24)分和(13.33±2.18)分,明显高于无伴侣移居老人的(11.99±1.54)分、(12.18±1.70)分、(13.50±1.92)分、(12.40±1.84)分,身体状况较好的移居老人得分分别为(12.94±1.36)分、(12.87±1.62)分、(14.43±2.15)分和(13.45±2.05)分,明显高于身体状况较差的移居老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家人居住的移居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领域得分明显高于独自居住的移居老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移居老人以上四个领域的得分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高,生活质量中的生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随之升高,但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得分先升高后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宁夏银川市城市移居老人生活质量与身体状况、有无伴侣、是否与家人居住和经济收入等有关,因此,建议在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乐观心态,关爱独居老人等方面持续加强以提高城市移居老人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老年人群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描述老年人群的睡眠现况,探讨老年人群睡眠情况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人群睡眠相关健康干预策略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以广东省中山市两镇参与2020年度老年人体检的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方式、疾病史及睡眠状况等,测量身高体重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数据清洗后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9 020名信息完整且≥60岁研究对象平均总睡眠时长为(7.8±1.7)h/d,平均夜间睡眠时长为(7.0±1.5)h/d,中位午睡时长M(P25,P75)为1(0,1)h/d,睡眠时长相关影响因素有性别(B=6.994,P=0.002)、年龄(B=1.141,P<0.001)、工作状态(B=-12.327,P<O.001)、教育程度(B=-3.744,P=0.041)、吸烟(B=-3.768,P<0.001)、饮酒(B=-6.708,P=0.009)、午睡(B=70.614,P<0.001)、晚就寝(B=-92.656,P<0.001)、久坐(B=-2.955,P=0.002)、食用药膳(B=-4.697,P=0.013)和糖尿病患病情况(B=8.062,P=0.003).更高学历(OR=1.25,95%CI:1.13~1.38)、有伴侣陪伴(OR=1.14,95%CI:1.02~1.28)人群更倾向于推荐的7~8h 夜间睡眠,更年迈(OR=0.88,95%CI:0.80~0.97)、仍从事工作(OR=0.79,95%CI:0.67~0.93)、饮酒(OR=0.78,95%CI:0.69~0.89)及晚就寝(OR=0.31,95%CI:0.28~0.35)人群则相反;午睡1~30 min(OR=0.79,95%CI:0.66~0.93)的人群代谢综合征风险最低.53.8%的研究对象存在睡眠障碍,其潜在危险因素有更年长(OR=1.32,95%CI:1.12~1.57)、女性(OR=1.17,95%CI:1.07~1.28)、晚就寝(OR=2.04,95%CI:1.85~2.26)和患高血压(OR=1.17,95%CI:1.07~1.28).结论 为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和健康水平,建议老年人保持7~8h的夜间睡眠和30 min 以内的午睡,并且通过每周适量运动和避免晚就寝改善睡眠障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