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网页版列线图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网页版列线图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院骨科-关节外科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间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8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66例,女317例;年龄为61~99岁,平均82.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3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0例。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 n=149)和非谵妄组( n=334),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术后C-反应蛋白(CRP)等资料的差异。将 P < 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的"rms"程序包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正曲线;利用"rmda"软件包绘制决策曲线。 结果:谵妄组与非谵妄组患者的年龄、术前焦虑情况、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史、术前白蛋白、术中低血压及术后CRP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术前焦虑、阿尔茨海默病、术前白蛋白< 35 g/L及术后CRP≥90 mg/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 P < 0.05)。纳入术后谵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 CI:0.865~0.923),一致性指数为0.889;该模型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阈值为0.01~1.00,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净获益率> 0。 结论:患者高龄、术前焦虑、阿尔茨海默病、术前白蛋白< 35 g/L及术后CRP ≥90 mg/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网页版列线图对术后谵妄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基于文献构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郑州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162例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及独立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的下肢功能评分及术后2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缩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助于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快速恢复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RAS理念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15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ERAS理念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7 d、术后30 d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RAS理念应用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了快速康复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清醒俯卧位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清醒俯卧位(APP)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67~96岁[(82.3±6.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42例术后仅接受标准化护理(标准护理组),42例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和APP干预(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PPCs(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术后第4天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术后第4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P相关不良事件数目。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0~90 d[(86.1±16.5)d]。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30 d内PPCs发生率为16.7%(7/42),Ⅰ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8%(2/42);标准护理组分别为35.7%(15/42)、21.4%(9/42)( P均<0.05)。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PaO 2为(82.0±8.8)mmHg,SaO 2为0.96±0.01,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为3.2(-1.9,8.0)mmHg;标准护理组分别为(74.3±12.1)mmHg、0.94±0.03、-7.6(-17.2,1.1)mmHg( P均<0.01)。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CPIS为2.0(1.0,3.0)分,标准护理组为4.0(1.0,7.0)分( P<0.05)。两组术后30 d内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及术后第4天PaC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APP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与标准护理比较,APP联合标准护理可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PPCs,尤其是Ⅰ型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学科诊疗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病区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的2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共管组)。男66例,女194例;年龄为(78.7±5.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1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并与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采用传统治疗模式治疗的2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48 h内手术率、术后30 d病死率、术后肺炎及压疮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及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共管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为(41.9±36.5)h,显著短于传统组患者[(71.4±13.9)h];48 h内手术率为66.5%(173/260),显著高于传统组患者(8.7%,21/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管组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3.1%,8/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9.9%,24/242),术后压疮发生率(5.4%,14/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11.2%,27/242),术后30 d病死率(2.3%,6/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5.8%,14/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显著缩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降低术后30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自制股骨颈内固定导向器置入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髋部骨折。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是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1, 2, 3]。经典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是闭合复位经皮置入3枚平行空心螺钉 [4, 5, 6]。3枚空心螺钉呈倒“品”字形置入股骨颈,且螺钉尽可能贴近股骨颈皮质 [7, 8, 9]。为了精确置入空心钉,术者需先以合适的前倾角和颈干角在恰当的进针点将空心螺钉导针钻入股骨颈。手术时术者主要凭个人经验来完成此操作,螺钉置入精确度及手术时间等差异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理念与技术创新——我国老年髋部骨折的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髋部骨折是发生在髋关节周围的骨折,通常指股骨近端(股骨颈、股骨转子间、股骨转子下)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常由低能量创伤所致,故老年髋部骨折属于"脆性骨折"范畴,亦称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目前,髋部骨折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2000年,全球髋部骨折患者约有160万例 [ 1] ;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高达230万 [ 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预计到2050年,髋部骨折患者将高达630万 [ 3] 。髋部骨折致残率、致死率高,术后康复难度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生活负担,同时也是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 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 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 P=0.005; t=2.54, 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 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1, 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 001例60岁及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27例,女性674例,中位年龄81岁(范围:60~104岁),股骨转子间骨折584例(58.34%),股骨颈骨折417例(41.65%)。低钠血症定义为血清钠离子浓度<135 mmol/L,根据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时间分为入院低钠血症和术后低钠血症,其中术后低钠血症分为术后早期低钠血症(术后24 h内)和出院低钠血症(出院或死亡前48 h内);根据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分为3种类型:持续性低钠血症、一过性低钠血症(入院时出现低钠血症,但术后血钠浓度正常)、术后新发低钠血症(入院时血钠正常,术后出现低钠血症)。统计老年髋部骨折后围手术期低钠血症的发生比例、发生时间和类型,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入院和术后低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 001例患者中,入院时低钠血症126例(12.69%,126/1 001),术后低钠血症161例(16.3%,161/987),其中术后早期低钠血症140例(14.6%,140/960),出院时低钠血症128例(14.0%,128/916)。916例围手术期血钠浓度资料完整的患者中,52例(5.7%)患者表现为持续性低钠血症;64例(7.0%)为一过性低钠血症;77例(8.4%)患者为新发低钠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与入院时低钠血症相关( P值均<0.05);入院时低钠血症、痴呆、全身麻醉与术后低钠血症相关(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 OR=1.788,95% CI:1.196~2.674, P=0.005)、白细胞计数( OR=1.116,95% CI:1.041~1.195, P=0.002)是入院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 OR=0.932,95% CI:0.891~0.982, P=0.004)是保护因素;入院时低钠血症( OR=6.481,95% CI:4.125~10.182, P<0.01)是术后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全身麻醉( OR=0.614,95% CI:0.383~0.986, P=0.044)是保护因素。 结论:髋部骨折后低钠血症发生比例高,男性和白细胞计数高是入院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白蛋白是入院低钠血症的保护因素。入院低钠血症是术后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全身麻醉是术后低钠血症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术治疗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长期疗效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内固定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5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分型和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稳定(Garden分型为Ⅰ、Ⅱ型及外展嵌插型骨折)组121例,男28例,女93例;年龄(77.6±8.1)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20例,Ⅱ型101例,其中外展嵌插型34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Garden分型为Ⅲ、Ⅳ型、后倾角>20°的Garden Ⅱ型骨折)组421例,男130例,女291例;年龄(78.7±6.9)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4例,Ⅲ型403例,Ⅳ型4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病死率、再手术率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入院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稳定组患者的住院时间[5.0 (4.0, 6.0)d]显著短于不稳定组患者[6.0 (5.0, 8.0)d],随访时间[54.4 (49.3, 58.7)个月]显著长于不稳定组患者[52.2(46.0, 59.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共158例(稳定组45例,不稳定组113例)患者失访。末次随访时稳定组患者的病死率(18.4%, 14/76)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31.5%, 97/308),再手术率(15.8%, 12/76)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3.6%, 11/308),日常活动能力(骨折活动能力评分:1级35例,2级13例,3级3例,4级2例,5级1例)显著优于不稳定组患者(1级99例,2级47例,3级24例,4级22例,5级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相比,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远期病死率低、日常活动能力好,但其再手术率明显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