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技术在小鼠耳跨区皮瓣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小鼠耳部跨区皮瓣研究中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共选取25只ICR小鼠,取其中10只,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建立跨区耳瓣模型,观察建模3 d后耳瓣血供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健侧鼠耳的面积、组织层次厚度及血管分布情况。另取5只小鼠,建跨区耳瓣模型,方法同前。于建模后第3天,获取建模侧鼠耳并将其解剖分为前层皮肤、软骨及后层皮肤,取前层皮肤,采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耳内的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进行染色,观测耳瓣中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取剩余10只小鼠,在小鼠耳部中间血管体分叉以上水平剪穿鼠耳,建立延迟跨区耳瓣模型,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观测小鼠耳部的血流变化情况,记录术后即刻、1 d、2 d、3 d、4 d时血管的血流灌注值。结果:鼠耳面积约为1.3 cm 2,厚度为(0.16±0.04) mm,由外尾侧血管束、中间及内头侧3个血管束供血,在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后可形成跨区皮瓣缺血模型。鼠耳前、后层皮肤及软骨的厚度分别为(88±5)μm、(41±3)μm及(29±2)μm;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清晰地显示在建模后3 d,choke区域呈放射分布的小血管,直径为(50±6)μm,可见小血管之间扩张弯曲的毛细血管,小鼠耳部神经与动脉呈伴行关系,神经节段攀附至动脉表面,而与静脉并无明显伴行和攀附,扩张、弯曲的动脉内有明显数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成簇分布,而在动脉外侧仅呈游离散在分布。通过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可观测到在延迟跨区耳瓣模型后,每个耳瓣内有(6±2)条横向走行的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明显增大,术后即刻、1 d、2d、3 d、4d时,横向走行血管的平均血流灌注值分别为(92±11)PU、(136±26)PU、(147±27)Pu及(176±27)PU。 结论: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可很好地观测小鼠跨区耳瓣的血管、神经、单核巨噬细胞及血流灌注情况,在小鼠跨区皮瓣血供的研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异位耳垂的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创新应用"Z"成形术和"Y-V"推进术处理残耳组织形成耳垂的效果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的20例小耳畸形患者,在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根据对侧耳垂位置设计患侧耳垂位置,将异位耳垂运用不规则"Z"成形或者不规则"Y-V"推进进行异位耳垂位置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残耳组织形成柔软饱满又真实的耳垂.结果:20例患者异位耳垂移位后,耳垂血运良好,再造耳耳垂存活良好,无破溃;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2年,再造耳与健侧耳位置基本对称,利用残耳形成的耳垂形态自然.结论:运用不规则"Z"成形术或者不规则"Y-V"推进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异位耳垂的处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改良耳后反S形双瓣技术在电子耳蜗植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电子耳蜗植入手术耳后手术切口和皮瓣的制作方法,以降低电子耳蜗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0月~ 2016年9月在我院行改良耳后反S形双瓣技术电子耳蜗植入手术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174例(179耳),其中右耳135例、左耳34例、双耳5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皮瓣坏死和电子耳蜗植入体排出等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经加压包扎后消退;1例术后1周伤口延迟愈合,2周后愈合,切口无明显感染迹象.结论 改良耳后反S形双瓣技术可以满足电子耳蜗植入对皮瓣和切口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暴露术区便于移植物骨床的制作,以及减少对皮瓣和肌骨膜瓣血供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Nagata法耳再造术中顽固性漏气的处理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并分析改良Nagata法耳再造术中顽固性漏气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1228例(1286侧)行Nagata法耳再造术患者,术后用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再造耳形态.术中根据漏气严重程度予以不同处理:(1惮纯的细致缝合切口;(2)持续漏气时,应用凡士林或红霉素眼膏封堵已缝合的切口;(3)对于顽固性切口漏气,利用多抹棒生物胶封闭切口.根据患者耳后皮瓣张力及血供情况,调节负压装置的负压水平.结果 1286侧小耳手术中,283侧应用了凡士林或红霉素眼膏,84侧使用多抹棒封闭切口,术后所有切口负压维持良好,无再发漏气.其中因术后皮瓣血供障碍进行负压调整的共73例,其中2例发生皮瓣坏死及软骨外露,行颞顶筋膜瓣转移覆盖及游离植皮后痊愈.其余再造耳轮廓逼真、外形满意,无术后皮下血肿或积液、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多抹棒生物胶及简易负压装置系统能高效安全地解决改良Nagata法耳再造术中顽固性切口漏气的问题,从而获得轮廓清晰逼真的再造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经耳后发际内切口行肩胛舌骨肌上淋巴结清扫术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经耳后发际内切口行肩胛舌骨肌上淋巴结清扫术(简称颈清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口腔科的口腔癌患者20例,年龄平均54.8岁,男性18例,女性2例,对其中8例患者设计经耳后至发际内的角形切口,安置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系统,按手术通路的远近顺序依次清扫颈部Ⅱb、Ⅱa、Ⅲ、Ⅰb、Ⅰa区(机器人手术组);剩余12例患者行常规切口颈清术(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长、出血量及淋巴结检出数量等指标.结果 机器人手术组8例患者颈清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4.5±1.0)h,显著大于常规手术组[(2.5±1.0)h,P<0.05];出血量30.0(27.5) ml,显著小于常规手术组[100.0(87.5) ml,P<0.05];检出淋巴结(23.6±5.2)个,与常规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8±6.0)个,P>0.05].机器人手术组术后无继发性出血,无术区神经损伤症状,无皮瓣坏死或延迟愈合.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耳后发际内切口的颈清术可顺利完成,该术式出血量少、疤痕隐蔽,且淋巴结检出数量、并发症与常规术式无明显差别;但手术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压氧能减轻大鼠延迟皮瓣基底部瘢痕粘连和缩短延迟皮瓣血运重建时间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高压氧能提高皮瓣的存活率,但是关于高压氧治疗能否减少延迟皮瓣与基底的瘢痕粘连,以及是否能够缩短延迟皮瓣血运重建时间尚未有文献报道.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后大鼠背部延迟皮瓣与基底部瘢痕组织的变化,寻求一种更安全且需时更短的延迟皮瓣形成方法.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SD大鼠背部模拟人耳再造的延迟皮瓣模型,高压氧治疗组在术后置于婴儿高压氧舱行高压氧治疗5 d,记录术前及术后每日皮瓣血流量,术前、术后第1,7,14,21天皮瓣瘢痕组织厚度、Ⅰ/Ⅲ型胶原比值、皮瓣血管数、血管管径、皮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皮瓣血流量均在术后1 d明显降低,之后血流量开始上升.高压氧治疗组术后1,7,14,21 d皮瓣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压氧治疗组术后皮下组织水肿较对照组轻,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少;③术后21 d高压氧治疗组基底部组织瘢痕粘连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④术后第7,14,21天,高压氧治疗组血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瓣血管管径均在术后1 d最小,术后14 d时最大.高压氧治疗组从术后1 d开始血管管径大于对照组(P<0.05);⑤两组皮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均在术后1 d即开始升高,在术后14 d时到达最大值;高压氧治疗组术后各个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⑥结果表明,高压氧能减轻大鼠延迟皮瓣与基底部的瘢痕粘连,提高大鼠延迟皮瓣的血流量,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童耳前瘘管切除术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儿童耳前瘘管切除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武汉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的病例,所有患儿术前均有瘘管感染史.采用的手术路径包括耳前组织切除法和瘘管解剖法.切口分为4型,分别为:以瘘口为中心的小梭形切口(Ⅰ型)、包含瘘口和炎性皮肤的大梭形切口(Ⅱ型)、双梭形切口(Ⅲ型)和梭形切口+皮瓣转移(Ⅳ型).比较不同手术路径、切口类型及术中是否处理软骨等手术方式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采用斯托尼布鲁克瘢痕评估量表(Stony Brook Scar Evaluation Scale,SBSES)评估切口愈合美观度.结果 总计完成134耳的手术,其中78耳采用耳前组织切除法,56耳采用的瘘管解剖法.Ⅰ型切口44耳、Ⅱ型39耳、Ⅲ型17耳和Ⅳ型34耳;软骨处理75耳,未处理软骨59耳.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5耳(3.7%);伤口感染延迟愈合4耳(3.0%);暂时性面瘫1例(0.7%).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7.46%,不同手术路径并发症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梭形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Ⅰ型6.82%、Ⅱ型15.38%)高于双梭形切口(Ⅲ型5.88%)和皮瓣转移切口(Ⅳ型0%),4种手术切口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未处理组术后复发率(8.47%)高于软骨处理组(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SBSES总体评分(3.239±1.264).瘘管解剖法(3.97±0.95)较耳前组织切除法(2.68±1.19)SBSES评分高(P<0.01);软骨未处理组SBSES评分(3.88±1.07)高于软骨处理组(2.73±1.18)(P<0.01);不同切口比较,Ⅰ型(4.16±0.83)、Ⅳ型切口(3.47±0.90)SBSES评分较Ⅱ型(2.36±1.09)、Ⅲ型切口(2.41±1.37)评分高(均P<0.05).结论 耳前组织切除法和瘘管解剖法均可较好应用于儿童耳前瘘管切除术.处理与瘘管粘连的耳廓软骨是控制术后复发的有效措施.梭形切口+皮瓣转移(Ⅳ型)并发症相对较少且切口较美观,对于伴有炎性皮肤病变的病例推荐采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