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再造颅耳角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耳再造术的整体效果取决于对耳廓美学单元和立体结构的完整构建,重建稳定的颅耳角对于塑造对称、立体、自然的耳廓至关重要,使得耳再造颅耳角成形术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取得显著进展。该文就耳后支撑支架及其覆盖组织的选择、数字化医学应用在颅耳角成形术的发展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肋软骨耳再造模拟训练系统的制作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开发一种数字化技术的耳郭再造模拟训练系统,并对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研制了新型耳郭再造模拟训练系统。临床规范化培训学员36名(男15名、女21名,年龄22~27岁,平均23.1岁),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名,对模拟教学系统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试验组干预前后理论测试分数[8.00(4.75,11.25)比16.50(13.00,19.25)分, P<0.001];设计测试分数[2.00(0,4.25)比7.00 (6.00,10.00)分, 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理论测试分数[5.50(3.75,12.25)比11.00(9.50,16.25)分, P<0.001];设计测试分数[1.00(1.00,2.25)比5.00(3.75,6.00) ], 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在自体肋软骨耳郭再造培训中,数字化技术新型耳郭再造模拟训练系统能辅助教师更系统地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在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在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应用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小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颞浅筋膜瓣切取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内镜组和开放手术组。在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内镜组应用内镜切取颞浅筋膜瓣,开放手术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切取颞浅筋膜瓣。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颞浅筋膜瓣成活、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耳廓再造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术区瘢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长度、患者满意度、POSAS得分比较采用 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内镜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9.8±2.9 )岁(7~17岁);开放手术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0.3±3.8)岁(7~17岁)。术后随访(15.4±3.4)个月(1~2年),所有筋膜瓣均成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满意度、性别构成比、术后并发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内镜组术区瘢痕长度比开放手术组短[(8.2±1.4)cm vs.(15.8±1.9)cm ],POSAS评分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再造术应用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可以减少术后瘢痕生成,改善术后外观,对耳廓再造外形、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不对等S成形术在耳垂缺失的先天性耳垂裂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不对等S成形术在重度先天性耳垂裂即耳垂缺失重建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0例单侧重度先天性耳垂裂耳垂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19岁(平均年龄13岁)。10例患者耳垂缺失大小介于0.8 cm×0.5 cm至1.2 cm×1.0 cm之间,均采用立体不对等S成形术修复耳垂缺失。结果:10例患者术后皮瓣色泽良好、无坏死,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再造耳垂形态自然,瘢痕不明显,切口无切迹,与健侧耳垂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形态满意。结论:立体不对等S成形术修复耳垂缺失便于操作,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颞浅筋膜瓣联合离断耳廓组织回植急诊修复部分耳廓完全离断伤的长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颞浅筋膜瓣联合离断耳廓组织回植急诊修复部分耳廓完全离断伤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3年8月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急诊收治的部分耳廓完全性离断患者资料,均采用颞浅筋膜瓣联合离断耳廓组织回植进行修复。术中先切取颞浅筋膜瓣并保留蒂部,之后剥离离断耳廓软骨作为再植支架,修剪剥离软骨后的皮肤,制成全厚皮片;参照对侧耳廓位置及角度,将软骨支架缝合固定于耳软骨残端,依次采用颞浅筋膜瓣和全厚皮片覆盖后打包、缝合。术后观察皮瓣、皮片愈合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术后进行1年以上长期随访,评估再造耳廓的形态、色泽、质地及触觉恢复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受区瘢痕情况,总分0~15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程度越严重;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估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总分30分,≥27分为非常满意,24~26分为有些满意,18~23分为无所谓,15~17分为有些不满意,≤14分为非常不满意。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6~65岁,平均41岁;均为单侧耳部缺损,左耳3例,右耳5例;缺损面积为1.5 cm×2.5 cm~5.0 cm×4.0 cm。术中颞浅筋膜瓣切取面积为4.5 cm×6.5 cm~15.0 cm×10.0 cm。术后皮瓣、皮片均顺利成活,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未见皮瓣、皮片坏死、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随访3~9年,平均约6.3年,除1例需行二次皮片削薄手术外,其余患者修复后的耳廓与健侧基本一致,轮廓线条流畅,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触觉敏感度提高。末次随访时患者供、受区瘢痕不明显,VSS评分均≤3分,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评价为非常满意。结论:对于没有再植条件的部分耳廓完全离断伤,采用颞浅筋膜瓣复合离断耳廓组织修复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远期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侧外耳道皮片移植用于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耳道再造的初步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健侧外耳道皮片移植在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耳道再造术后外耳道健康维持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年龄≥12岁、Jahrsdoerfer评分≥8分的单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开展外耳道再造术(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000032103)。采用双组同意Zelen设计,按照入选的先后顺序,根据计算机预先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外耳道植皮全部采用头皮刃厚皮片;试验组患侧外耳道植皮软骨段区域增加一条取自健侧外耳道软骨段后壁5 mm宽的全厚条形皮片,再造外耳道余下区域及健侧外耳道皮肤缺损部分均采用头皮刃厚皮片植皮。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再造外耳道的健康维持状况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共入组13例单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试验组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2.3岁(14~36岁),左侧外耳道闭锁2例、右侧6例,平均随访时间8.8个月(4~14个月);对照组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6.2岁(12~20岁),左侧外耳道闭锁4例,右侧1例,平均随访时间7.0个月(2~14个月)。试验组中8例再造外耳道上皮健康,1例出现再造外耳道口瘢痕性狭窄及鼓膜外侧移位,另1例出现再造外耳道口瘢痕性狭窄伴健侧外耳道口瘢痕增生,予以软性填塞及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健侧外耳道取皮处随访无瘢痕性狭窄或局部骨质增生等情况。对照组中1例患者未按时随访导致失访,余下4例再造外耳道干耳,但易形成痂皮,需反复清理,1例出现鼓膜外侧移位,长期随访外耳道上皮欠健康,其外耳道后壁上皮菲薄,清理时易出血。随访的12例患者再造外耳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前期研究降低( χ2=5.55, P=0.018),术后平均气骨导差缩小(18.8±10.0)dB。 结论:通过健侧外耳道皮片移植及术后积极干预处理,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再造耳道的健康情况较前期改善,健侧外耳道取皮处无瘢痕性狭窄或局部骨质增生等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耳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骨桥植入的43例(43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外耳道骨性闭锁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接受骨桥植入术时年龄9~36岁,中位数年龄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手术,其中扩张单皮瓣法36例,扩张双皮瓣法7例。于第三期术中或三期耳廓再造术后行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手术。通过比较骨桥植入前后患者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的变化,评估其听力改善效果。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听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43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骨导听阈为(8.2±6.6)dBHL,与术前[(8.1±5.7)dBH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5)。术后开机助听听阈较未助听条件下听阈明显下降[(32.8±4.6)dBHL比(60.5±5.5)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骨桥助听后,患者安静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2%、84%和98%,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助听后噪声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0%、80%和92%,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随访4~47个月(中位数24个月),患者助听效果稳定,耳廓外形较好。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植入体线圈周围血肿,经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无复发。 结论:对于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患者,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既可减少手术瘢痕,达到外形美观的效果,又能获得术后稳定的助听效果,手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扩张器注射壶安置方式对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器注射壶安置方式对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的小耳畸形或先天性耳廓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重建耳廓,一期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按照扩张器注射壶放置情况,分为扩张器注射壶内置组(简称"内置组")与扩张器注射壶外置组(简称"外置组")。术后常规注水扩张,扩张器置入术后即刻至二期手术前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耳后扩张器术区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男42例,女9例,年龄5~43岁,平均13.1岁;左侧19例,右侧31例,双侧1例。内置组21例,外置组30例。2组患者均行扩张期内随访1~3个月。2组患者扩张器置入术后共有19例出现血肿、感染、皮瓣血运异常、扩张器外露、扩张器损坏并发症;内置组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单纯血肿3例,扩张器外露3例;外置组发生并发症13例,包括单纯血肿5例、单纯扩张器感染2例、扩张器损坏1例、血肿合并感染2例、感染合并扩张器外露1例、皮瓣血运异常合并扩张器外露1例、血肿合并皮瓣血运异常及扩张器外露1例。上述所有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按期或提前完成耳廓再造二期手术,术后效果良好。外置组的感染发生率高于内置组[28.57%(6/21) vs. 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8, P=0.049);2组间血肿( χ2=1.12)、皮瓣血运异常( χ2=1.46)、扩张器外露( χ2=0.22)、扩张器损坏( χ2=0.71)发生例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扩张器注射壶外置会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种注射壶安置方式对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血肿、皮瓣血运异常、扩张器外露、扩张器损坏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两种方式对应的并发症特征有所不同,临床治疗及护理策略也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激光脱毛在外耳再造术中的临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激光脱毛技术基于选择性光热动力学原理,特定波长的激光可选择性地被毛囊内黑素颗粒吸收,产生光热效应,将毛球及毛囊干细胞彻底破坏,产生永久性脱毛,具有方便快捷、安全高效、效果永久等特点。自其被用于外耳再造手术后,帮助解决了再造耳廓术后毛发残留问题,改善了耳廓形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该文综述了激光脱毛的种类、治疗参数、治疗时机及间隔、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