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刊登的《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23年,重庆)》由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从事皮下免疫治疗(SCIT)相关专业的中青年专家,在系统复习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旨在总结SCIT不良反应的防治,重点阐述SCIT不良反应的分类、诊断、处理、危险因素及预防,希望通过本共识为我国开展SCIT治疗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提高对SCIT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治能力,进一步促进SCIT的规范应用。论著《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蜗神经对电刺激反应特点的研究》观察了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蜗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并比较其与蜗神经形态正常植入者之间的差异,探讨CND患者蜗神经损伤特点。《不同气骨导差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手术疗效分析》分析了术前不同气骨导差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的手术疗效,为耳硬化症手术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听力正常儿童宽频鼓室图能量吸收率特征研究》分析了0~12岁听力正常儿童宽频鼓室图能量吸收率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得与年龄相适应的参考值,为宽频鼓室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丹参酮ⅡA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的研究》探讨了丹参酮ⅡA是否能抑制高糖诱导的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的凋亡及可能机制,为治疗糖尿病性听力损失提供参考。《IL-17A激活NLRP3炎性小体在CRSwNP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IL-17A激活NLRP3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前后肋软骨支架移植喉气管重建术治疗儿童重度声门下狭窄或喉蹼的效果分析》探讨了前后肋软骨支架移植喉气管重建术治疗重度声门下狭窄或喉蹼的手术效果。继续教育园地《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就阿司匹林激发试验适应证及禁忌证、检查注意事项、操作步骤、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安全性等进行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双侧突发性聋169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总结单中心169例(338耳)双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更多患者伴耳鸣、眩晕,疗效欠佳,发病30 d内就诊疗效优于30 d后就诊;对低频范围内听力损失,住院治疗听力提高更显著;且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生可能存在免疫机制。论著《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论著《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采用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认为该方法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论著《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了48例(53耳)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患者的CT和MRI资料,因其类型不同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了解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论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通过比较前庭性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前庭性偏头痛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论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因果关系》从IEU公开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哮喘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的患病危险因素,而变应性鼻炎是CRSsNP的危险因素。论著《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分析77例CRSwNP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得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论著《OSA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塌陷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通过回顾分析11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资料,认为OSA患者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的阻塞与扁桃体分度和N3期存在相关性,其构建的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阻塞诺模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论著《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介绍10例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梨状窝癌的病例资料,认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论著《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一文介绍9例采用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手术治疗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认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症Ⅱ型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代谢疾病,以骨吸收障碍导致的骨量及密度增加为主要特征,任何涉及破骨细胞成熟或功能的异常突变均会导致骨硬化症的发生。临床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症Ⅱ型(autosomal dominant osteopetrosis type Ⅱ,ADO-Ⅱ)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骨硬化症,病变可累及内分泌、骨骼、血液、神经、耳鼻喉、口腔等全身多系统,其疾病进展隐匿,容易被忽视,尚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2例ADO-Ⅱ型患者的临床特点、检查资料和诊治过程,分析该病的全身多系统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以提高对ADO-Ⅱ型患者管理及治疗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波长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传导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58例(耳)使用980 nm Diode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0.5、1、2、4 kHz频率的气导听阈、骨导听阈和气骨导差,总结波长980 nm光纤激光优势与其注意事项。以SPSS26.0软件对手术前后的听力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57例均顺利完成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及人工镫骨植入手术,1例漂浮畸形镫骨底板脱落患者听力较术前下降。术前0.5、1、2、4 kHz气导听阈为(65.4±9.7)dB HL,骨导听阈为(27.2±8.9)dB HL,气骨导差(38.2±9.8)dB。术后3个月气导听阈(42.1±11.3)dB HL,骨导听阈(26.9±6.6)dB HL,气骨导差(15.2±9.1)dB。手术前后的气骨导差和气导听阈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3.270、13.948, P值均<0.01),手术前后骨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18, P>0.05)。 结论: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硬化症合并残存镫骨动脉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耳硬化症合并残存镫骨动脉病例。患者,女,14岁,因“双耳听力逐渐降低1年”入院。根据患者纯音测听、盖莱试验和颞骨薄层CT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双侧耳硬化症。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人工镫骨手术时,在镫骨底板表面约中线处见一细小血管通过,穿过镫骨足弓下方,与镫骨底板长轴相垂直,进入面神经水平段骨管。患者3周后复查听力,左耳听力较术前提高,无搏动性耳鸣、面瘫、眩晕等并发症,对手术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硬化症初次及再次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效果的分析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耳硬化症初次及再次修正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瑞士卢瑟恩州立医院2002年4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耳硬化症患者,根据是初次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primary malleostapedotomy,P-MS)或是再次手术行修正的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rivision malleostapedotomy,R-MS),将患者分为初次手术组(P-MS组)和修正手术组(R-MS组),对二者术中所见、术后听力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70例患者(73耳)纳入研究。P-MS组35例38耳,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6±10.5)岁;R-MS组35例35耳,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3±10.9)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手术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除镫骨固定外,P-MS组术中所见主要为砧骨固定(50.0%,19/38),而R-MS组则为假体移位(60.0%,21/35)。500~3 000 Hz和500~4 000 Hz纯音听阈,R-MS组术后气骨导差(ABG)分别缩小(15.2±13.8) dB和(17.3±14.4) dB,P-MS组术后ABG分别缩小(18.1±8.2) dB和(18.3±8.5) d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R-MS组术后ABG明显大于P-MS组[500~3 000 Hz:(16.1±11.8) dB比(8.5±5.7) dB;500~4 000 Hz:(17.5±11.9) dB比(9.7±6.0) dB; P值均<0.05];R-MS组手术成功率(术后ABG<10 dB)显著低于P-MS组(500~3 000 Hz:31.4%比65.8%,χ 2=8.606, P<0.05;500~4 000 Hz:22.9%比57.9%,χ 2=9.240, P<0.05),而手术失败率(术后ABG>30 dB)显著高于P-MS组(500~3 000 Hz和500~4 000 HZ均为11.4%比0,χ 2值均=3.280, P值均<0.05)。两组各有3耳术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平均骨导听阈升高>10 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3 000 Hz和500~4 000 Hz均为8.6%比7.9%,χ 2值均=0.011, P值均>0.05)。R-MS组初次修正手术(R-MS1)后ABG小于20 dB的比例为80.0%(20/25),而二次修正手术(R-MS2)后该比例为37.5%(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8, P<0.05)。 结论:与初次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相比,再次修正手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风险并没有增加,而且仍能明显提高听力,但效果较初次手术差,失败风险高。二次修正手术效果欠佳,手术需谨慎,可以考虑助听器或其他听觉植入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硬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耳硬化症是影响听软骨囊内稳态的主要疾病,是导致获得性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目前多认为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耳硬化症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多种分子途径,包括骨重塑、免疫途径、炎症及内分泌与代谢途径。本文回顾目前对耳硬化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总结一些已被证明有助于耳硬化症发展的环境和遗传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10 μm级耳科专用CT的耳硬化症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10 μm级耳科专用CT的耳硬化症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27例(51侧)耳硬化症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22~70(42±12)岁。所有患者均行10 μm级耳科专用CT检查及手术治疗。分析耳硬化症的类型、数量及累及部位,评估10 μm级耳科专用CT诊断耳硬化症的灵敏度。结果:单纯窗型耳硬化症占49.0%(25/51侧),弥漫型占51.0%(26/51侧),未见单纯窗后型。单发病灶占45.1%(23/51侧),多发病灶占54.9%(28/51侧)。前庭窗前区、环韧带受累的发生率为100%(51/51侧),镫骨底板、前庭、耳蜗、圆窗、内听道壁、面神经管、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60.8%(31/51侧)、33.3%(17/51侧)、21.6%(11/51侧)17.6%(9/51侧)、13.7%(7/51侧)、9.8%(5/51侧)、7.8%(4/51侧)、5.9%(3/51侧)。该CT仪器诊断耳硬化症的灵敏度为100%。结论:10 μm级耳科专用CT可全面显示耳硬化症的影像特征,有潜力成为该病的常规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硬化症临床表现与遗传致病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硬化症(osteopetrosis,OP)又称大理石骨病,是由破骨细胞功能缺失或破骨细胞缺乏引起的一种骨疾病,特点是骨内出现一定范围的骨结节,影像学检查中主要表现骨密度增加。目前为止,认为骨硬化症有3种遗传类型,分别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硬化症最为常见,大致分为3型,Ⅰ型的表现相对温和,主要由 LRP5基因突变引起,Ⅱ型也叫阿耳伯斯·尚堡氏病,是发病率最高的骨硬化症类型,Ⅱ型的表现相对比较极端,从无症状到严重的表型都有过报道, CLCN7基因被认为是导致Ⅱ型的主要致病基因,Ⅲ型没有太多的资料。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硬化症也叫婴儿恶性骨硬化病,发病年龄早,易诊断,致死率高;已报道的致病基因约有8种。目前骨硬化症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鼓室硬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鼓室硬化症是复发性慢性中耳感染的常见后遗症,其特点是进行性玻璃样变性、鼓膜和中耳腔黏膜下层钙化沉积物的积累。相对于钙化的数量及其对听骨链运动的干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尽管目前鼓室硬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当前普遍认为它是不可逆的。手术治疗是迄今为止恢复听力最有效的方法,却不能阻止其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因此明确本病的病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鼓室硬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