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双侧突发性聋169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总结单中心169例(338耳)双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更多患者伴耳鸣、眩晕,疗效欠佳,发病30 d内就诊疗效优于30 d后就诊;对低频范围内听力损失,住院治疗听力提高更显著;且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生可能存在免疫机制。论著《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论著《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采用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认为该方法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论著《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了48例(53耳)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患者的CT和MRI资料,因其类型不同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了解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论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通过比较前庭性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前庭性偏头痛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论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因果关系》从IEU公开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哮喘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的患病危险因素,而变应性鼻炎是CRSsNP的危险因素。论著《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分析77例CRSwNP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得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论著《OSA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塌陷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通过回顾分析11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资料,认为OSA患者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的阻塞与扁桃体分度和N3期存在相关性,其构建的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阻塞诺模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论著《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介绍10例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梨状窝癌的病例资料,认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论著《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一文介绍9例采用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手术治疗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认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先天性中耳畸形17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Malleostapedotomy,MS)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疗效,探讨MS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17例(18耳)行MS手术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11耳),女性7例(7耳),年龄7~48岁。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纯音测听、术中所见以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18耳)患者均表现为患耳自幼听力差。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发现9耳有明确畸形(包括6耳砧骨长脚畸形、3耳镫骨前后弓畸形)。术前500、1 000、2 000、4 000 Hz平均骨导听阈为(15.6±10.2)dB HL,平均气导听阈为(60.6±9.7)dB HL,平均气骨导差(45.0±8.9)dB。术中所见18耳均伴有砧骨长脚缺失或发育不全,12耳镫骨底板固定,6耳前庭窗闭锁,全部患者均行Piston假体MS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1年,平均骨导听阈(14.7±8.8)dB HL,平均气导听阈(37.7±11.6)dB HL,平均气骨导差(23.0±8.0)dB。手术前、后的平均气导阈值和平均气骨导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手术前、后的平均骨导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50)。 结论:MS对于砧骨长脚缺失或发育不全、镫骨底板固定或前庭窗闭锁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具有安全可靠的手术疗效。术前高分辨力颞骨CT对明显的听骨链畸形及面神经畸形的评估较好,对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固定及前庭窗闭锁的评估不足。合并中耳畸形的人工镫骨手术对术者手术经验和技巧的要求更高,术后听力改善明显,但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气骨导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硬化症初次及再次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效果的分析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耳硬化症初次及再次修正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瑞士卢瑟恩州立医院2002年4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耳硬化症患者,根据是初次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primary malleostapedotomy,P-MS)或是再次手术行修正的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rivision malleostapedotomy,R-MS),将患者分为初次手术组(P-MS组)和修正手术组(R-MS组),对二者术中所见、术后听力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70例患者(73耳)纳入研究。P-MS组35例38耳,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6±10.5)岁;R-MS组35例35耳,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3±10.9)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手术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除镫骨固定外,P-MS组术中所见主要为砧骨固定(50.0%,19/38),而R-MS组则为假体移位(60.0%,21/35)。500~3 000 Hz和500~4 000 Hz纯音听阈,R-MS组术后气骨导差(ABG)分别缩小(15.2±13.8) dB和(17.3±14.4) dB,P-MS组术后ABG分别缩小(18.1±8.2) dB和(18.3±8.5) d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R-MS组术后ABG明显大于P-MS组[500~3 000 Hz:(16.1±11.8) dB比(8.5±5.7) dB;500~4 000 Hz:(17.5±11.9) dB比(9.7±6.0) dB; P值均<0.05];R-MS组手术成功率(术后ABG<10 dB)显著低于P-MS组(500~3 000 Hz:31.4%比65.8%,χ 2=8.606, P<0.05;500~4 000 Hz:22.9%比57.9%,χ 2=9.240, P<0.05),而手术失败率(术后ABG>30 dB)显著高于P-MS组(500~3 000 Hz和500~4 000 HZ均为11.4%比0,χ 2值均=3.280, P值均<0.05)。两组各有3耳术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平均骨导听阈升高>10 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3 000 Hz和500~4 000 Hz均为8.6%比7.9%,χ 2值均=0.011, P值均>0.05)。R-MS组初次修正手术(R-MS1)后ABG小于20 dB的比例为80.0%(20/25),而二次修正手术(R-MS2)后该比例为37.5%(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8, P<0.05)。 结论:与初次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相比,再次修正手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风险并没有增加,而且仍能明显提高听力,但效果较初次手术差,失败风险高。二次修正手术效果欠佳,手术需谨慎,可以考虑助听器或其他听觉植入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内镜下人工镫骨手术在耳硬化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人工蹬骨手术在耳硬化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2例耳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13~70(33.4±11.2)岁。患者均在耳内镜下行人工镫骨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眩晕、面瘫及味觉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愈合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纯音测听0.5、1、2、4 KHz时的气导阈值、骨导阈值及气导、骨导阈值差值的差异。结果:22例耳硬化患者均顺利在耳内镜下完成人工镫骨手术,手术时间50~145(79.5±29.2)min 。术后3例出现味觉障碍,3个月内自行缓解;5例出现术后轻度眩晕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面瘫、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年,平均14.5个月。术后2周复查,术耳外耳道切口愈合佳,无外耳道狭窄,无鼓膜穿孔。术后3个月复查听力,气导阈值和气导、骨导阈值差值分别为(34.1±14.3)和(11.5±7.8)dBHL,较术前的(58.5±13.3)、(34.8±10.4)dBH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60、8.407, P值均<0.01);术后骨导阈值(22.6±10.4)dBHL,与术前的(23.7±8.3)dBH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需行翻修手术。 结论:耳内镜下人工镫骨手术治疗耳硬化症,具有创伤小、术中暴露范围广、视野清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术后患者听力可明显改善,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气骨导差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术前不同气骨导差(air-bone gap,ABG)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的手术疗效,为耳硬化症手术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镫骨小窗技术人工镫骨植入手术、术前表现为混合性听力损失的耳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8例(116耳),其中女性71例(76耳),男性37例(40耳),平均年龄38.5岁。根据术前纯音测听ABG将其分为三组:S组,15 dB≤ABG<31 dB,共39耳;M组,31 dB≤ABG<46 dB,共58耳;L组,ABG≥46 dB,共19耳。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6~12个月时的听力结果。结果:术后有3耳(S组2耳,L组1耳)出现严重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未纳入统计分析。各组耳硬化症患者术后纯音听阈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平均气导阈值改善(21.6±13.4)dB,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7.13, P<0.01);平均骨导阈值改善(3.7±7.6)dB,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20, P<0.01);术后ABG为(18.3±9.3)dB,较术前(36.2±8.6)dB明显缩小。三组患者中L组气导阈值改善量最大[(29.9±10.8)dB],S组的改善量最小[(15.7±11.4)dB]。术后气导和骨导纯音听阈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S组术后ABG最小[(16.5±9.0)dB],L组术后ABG最大[(20.5±10.0)dB]。与S组相比,M组和L组术后在2 000 Hz处仍遗留较大的ABG。S组和M组术后骨导阈值较术前均有一定改善( P值均<0.01)。 结论:手术能使不同术前ABG的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获益:术前ABG小的患者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各频率ABG闭合理想;术前ABG大的患者手术能明显提升气导阈值,但某些频率术后仍可能遗留一定的ABG。手术对骨导阈值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告知其助听器等治疗方法以供患者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Van der Hoeve综合征型耳聋患者 COL1A1基因变异分析及临床防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Van der Hoeve综合征的临床表型、治疗和预防以及致病基因 COL1A1的变异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的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听力及测序数据,总结 COL1A1基因的变异情况,对可追踪的患者及家庭进行回访,总结分析其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效果,对预防策略进行探讨。 结果:共7例携带 COL1A1基因变异的耳聋患者进行了遗传学检测及临床治疗,7例患者的变 异 位 点 分 别 为c.1342A>T(p.Lys448*)、c.124C>T(p.Gln42*)、c.249insG(p.Ala84*)、c.668insC(p.Gly224*)、c.2829+1G>C、c.1081C>T(p.Arg361*)、c.1792C>T(p.Arg598*),其中c.1081C>T、c.1792C>T既往已有报道,余5个位点为尚未见报道的新变异。对7例先证者均行人工镫骨植入术,并进行相应的遗传咨询及预防指导。 结论:Van der Hoeve综合征属于成骨不全Ⅰ型,致病基因 COL1A1存在几种基因变异,该病外显率高,对于逐渐加重的听力下降,可以通过外科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精准的遗传咨询及胚胎植入前诊断进行一级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哈切迹在传导性耳聋相关疾病术前评估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卡哈切迹(Carhart Notch,CN)在传导性耳聋相关疾病手术术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0年~2021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因传导性耳聋住院手术病人291例(320耳),其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61耳,鼓室硬化症28耳,耳硬化症21耳,中耳胆脂瘤39耳,先天性听骨链畸形6耳,分泌性中耳炎65耳.根据术前纯音听阈测定,按有无CN分为A组(有CN组)及B组(无CN组).结果 A组39耳(12.2%),B组281耳(87.8%).A组中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3例中耳胆脂瘤病例术中均见有圆窗封闭,8例鼓室硬化症、21例耳硬化症及1例先天性听骨链畸形术中均见有镫骨底板固定.B组病例术中探查两窗活动均正常.结论 CN的出现提示镫骨底板或圆窗活动受限.因此,CN在传导性耳聋相关疾病的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临床意义,能辅助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自体骨重建听骨链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自体骨重建听骨链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行开放式鼓室成形+自体骨听骨链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 ~24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纯音听阈及气骨导差.结果随访期间无1例自体骨脱出,未发现鼓膜内陷袋形成或胆脂瘤复发,术后干耳率达95.3%.术后气导听阈由(52.7±7.4) dB下降为(39.0±9.1) dB,气骨导差由(27.4±6.9) dB缩小为(20.8±6.2) dB.术后气骨导差<20 dB者88例,手术成功率达69.8% (88/12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体骨重建听骨链术后听力效果与镫骨板上结构及锤骨柄的存在与否显著相关.结论自体骨应用于开放式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中效果好.镫骨板上结构及锤骨柄的存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中耳胆脂瘤1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中耳胆脂瘤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7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12例单侧先天性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先天性中耳胆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方法.结果 12例先天性中耳胆脂瘤患者均符合Levenson诊断标准,其中2例伴耳鸣,1例伴耳后肿物,1例伴面瘫;12例术前0.5、1、2 kHz平均听阈为55±4.2 dB HL,平均气骨导差为45±3.7 dB;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示8例胆脂瘤位于中后鼓室,主要是在砧镫关节处,2例位于中上鼓室,2例病变广泛侵及上鼓室及鼓窦.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6例经耳内径路鼓室探查清除胆脂瘤后行鼓室成形术,2例行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4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其中1例伴面瘫患者病变累及面神经管壁,面神经受损,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术后6个月12例患者0.5、1、2 kHz 6个月平均听阈35±6.3 dB HL,平均气骨导差20±2.5 dB.术后1年所有病例复查HRCT,未见胆脂瘤残留或复发.术后16个月时伴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由术前的Ⅲ级恢复至Ⅱ级.结论 先天性中耳胆脂瘤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传导性聋,HRCT为首选辅助检查,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耳甲软骨Ⅱ型鼓室成形术后听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采用耳甲软骨行Ⅱ型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的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6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耳甲软骨Ⅱ型鼓室成形(鼓膜-软骨-镫骨连接)的患者,包括:单纯鼓室成形术,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患者共52例.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2月,6月,1年及2年进行纯音测听,分别计算术前术后的气导听阈(AC),骨导听阈(BC)及气骨导差(ABG),分析术前术后听力的变化,并根据术后ABG将患者分成ABG>20dB,ABG≤20dB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听力,鼓室内粘膜情况及咽鼓管鼓口情况与术后听力改善的关系.结果 52例患者中行单纯鼓室成形13例,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12例,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27例.术后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2月出现外耳道深部闭锁,再次手术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5月出现外耳道霉菌感染,予局部处理后恢复,余患者恢复好,未见穿孔及胆脂瘤复发.术后患者的气导听阈较术前显著降低(t=4.006,P<0.05),气骨导差较术前明显缩小(t=3.926,P<0.05),而术前术后患者的骨导听力无显著统计学差异(t=0.47,P>0.05);咽鼓管鼓口病变在ABG>20dB,ABG≤20dB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χ2=5.04,P<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研究了耳甲软骨Ⅱ型鼓室成形术后的听力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听力改善明显,而咽鼓管鼓口病变与听力改善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术中评估咽鼓管鼓口的状态并做相应处理,有利于预测和改善术后听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