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郁安神方联合耳穴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解郁安神方联合耳穴和口服替勃龙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有激素补充治疗禁忌证患者提供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服用解郁安神方同时单侧耳穴贴压治疗,5 d换对侧耳,对照组给予替勃龙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1和3个月两组各量表评分变化,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改良Kupperman评分(KMI)、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及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通过上述量表综合对其有效性、差异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1和3个月后的PSQI、KMI、GAD-7、PHQ-9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SQI:(8.58 ± 1.94)和(5.81 ± 1.93)分比(13.10 ± 2.53)分、(9.15 ± 2.59)和(6.33 ± 1.98)分比(13.52 ± 2.27)分;KMI:(19.92 ± 2.16)和(14.67 ± 4.11)分比(28.54 ± 7.65)分、(19.02 ± 5.92)和(14.10 ± 4.37)分比(27.42 ± 7.34)分;GAD-7:(4.54 ± 2.03)和(3.81 ± 1.63)分比(5.69 ± 2.95)分、(3.71 ± 2.48)和(3.32 ± 1.73)比(4.90 ± 3.17)分,PHQ-9;(6.90 ± 2.52)和(4.98 ± 1.96)分比(9.83 ± 3.71)分、(6.15 ± 2.62)和(4.44 ± 1.81)分比(9.02 ± 3.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间PSQI、KMI、PHQ-9、GAD-7评分均下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和3个月后,运用PSQI、KMI评分,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略高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和3个月后,运用PHQ-9评分、GAD-7评分,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疗效与替勃龙疗效相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且安全性好,对于不适合使用激素的患者可以选择中医药替代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辨证刮痧联合耳穴贴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刮痧联合耳穴贴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刮痧组63例和联合组63例。刮痧组给予中医辨证刮痧护理干预,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及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联合组Kupperman评分显著低于刮痧组( P<0.05),联合组MENQOL评分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刮痧组( P<0.05),联合组各项血清激素指标显著优于刮痧组( P<0.05)。 结论: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但中医辨证刮痧联合耳穴贴压疗法在症状缓解效果上优于单纯刮痧疗法,加之耳穴贴压治疗痛苦小,操作简便且易接受,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显著。因此,将中医辨证刮痧联合耳穴贴压疗法应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更具有推广价值和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制订要点及关键内容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是我国首部基层糖尿病中医指南。指南制订过程严格遵循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方法和步骤,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吸纳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证据。通过对全国1 150名医师进行调研、31名医师进行访谈,了解基层医疗现状,从而构建了指南的临床问题,力求该指南在基层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南编撰过程中,召开多轮专家会议,来自全国50多所医院的80多名中西医专家参与了讨论。指南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强调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倡导针刺、耳穴、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并将代茶饮、传统锻炼功法融入防治体系,从重点解决患者常见症状入手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强调综合管理模式,尤其对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参与的“三师共管”团队诊疗模式进行了推荐。为便于医务人员深入理解及更好地应用本指南,现对指南的制订背景和方法学要点进行概述,并对指南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的效果。方法: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权威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1月发表的有关不同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关键数据提取。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估各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影响,并绘制漏斗图。结果:共纳入37个RCT,包括3?977例重症患者,其中试验组2?041例,对照组1?936例;涉及13种干预方式,包括常规护理(UC)、早期活动(EA)、早期综合康复(ECR)、早期肺康复(EPR)、集束化干预策略(CS)、镇静镇痛集束护理(SACN)、音乐疗法(MT)、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改良宣教与探视(MV)、虚拟现实(VR)、耳穴贴压(APS)、穴位针(AA)、联合干预(COR)。网状Meta分析显示,MV在改善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明显优于COR〔标准化均数差( SMD)=-2.35,95%可信区间(95% CI)为-4.30~-0.39〕、EPR( SMD=-2.59,95% CI为-4.81~-0.37)、UC( SMD=-4.10,95% CI为-5.71~-2.49)。COR在缩短ICU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UC( SMD=-5.72,95% CI为-10.07~-1.37)。疗效排序结果显示,在机械通气时间方面,MV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85.4%)=EA(85.4%)>AA(74.9%)>NMES(63.1%)>ECR(51.7%)>CS(48.8%)>SACN(34.3%)>COR(29.4%)>EPR(26.1%)>UC(0.7%);在ICU住院时间方面,COR的SUCRA(82.3%)>APS(79.7%)>MV(77.7%)>EPR(68.0%)>NMES(57.6%)>CS(54.4%)>ECR(51.1%)>SACN(41.9%)>MT(39.8%)>EA(39.3%)>AA(33.0%)>VR(15.4%)>UC(9.8%)。对ICU住院时间的漏斗图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发表偏倚较小。 结论:MV和COR可能是缩短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该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穴疗法镇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耳穴疗法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势,在不同性质和部位的疼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耳穴疗法镇痛的作用机制、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归纳了耳穴疗法镇痛的干预方式,包括耳针、耳穴贴压、耳穴放血、耳穴注射和耳穴综合疗法等,以期为今后耳穴疗法镇痛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我国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研究领域的文章进行分析,了解发文情况和研究重点,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方法:以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耳穴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1995年1月—2020年11月,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结果:共纳入402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371篇,学位论文31篇。1995—2020年有关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文献年平均发文量16篇,文献数量从2008年起增多;第一作者分布于我国23个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地域是广东、浙江和江苏;研究机构中综合医院居多,占50.7%(204/402);期刊发表以中医药类和医学综合类杂志为主,护理类期刊仅占总发文量的10.8%(40/371);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为6.36次,低于国内论文平均被引8.14次;文献中80篇(19.9%)论文受基金资助,相对集中在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失眠及抑郁,常用的主要穴位有神门、皮质下、心、交感、肝、肾等。结论: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正逐渐受到重视,主要研究地区为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团队合作有待加强,文献数量以及学术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基金资助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重点治疗方向为便秘、失眠、抑郁3种脑卒中后遗症,耳穴疗法结合其他疗法的应用为研究的主要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调经消脂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40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调经消脂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宁波市中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脾肾两虚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耳针组、针药组各40例。中药组口服调经消脂汤治疗,耳针组采用耳穴埋针治疗,针药组采用调经消脂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睾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泌乳素、重组人瘦素、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87.5%)高于中药组(77.5%)、耳针组(80.0%),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针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0.40±2.38)分,低于中药组的(12.35±3.32)分、耳针组的(14.18±3.51)分( F=14.78, P < 0.05);针药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均优于中药组、耳针组( F=4.11、18.59、3.62、13.33,均 P < 0.05);针药组黄体生成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均优于中药组、耳针组(均 P < 0.05);针药组、中药组重组人瘦素、脂联素均较治疗前改善(均 P < 0.05),耳针组仅脂联素较治疗前改善( P < 0.05);针药组肿瘤坏死因子α[(4.12±1.54)μg/L]及白细胞介素6[(3.09±1.41)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t=21.66、10.42,均 P < 0.05)。 结论:调经消脂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降低体质量指数、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改善性激素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具有明显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主要采用针刺、艾灸、推拿、中药药浴、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耳穴贴压等方法,或单独应用,或综合运用,或与内服中药联用,可根据患者病情及依从性选择合适的疗法,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制宜的独特优势。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形成规范、公认的诊疗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102例睡眠障碍特点分析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老年人102例为对照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采用临床问诊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其睡眠障碍特点。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51例,甲组予以常规西医干预,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增加中医干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患者与健康体检老年人睡眠障碍类型;观察甲组及乙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睡眠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尖叫、入眠困难、日间过度嗜睡、夜间躁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及片段睡眠发生率依次为13.73%(14/102)、58.82%(60/102)、49.02%(50/102)、49.02%(50/102)、24.51%(25/102)和98.04%(100/102),均高于对照组的1.96%(2/102)、23.53%(24/102)、17.65%(18/102)、4.90%(5/102)、5.88%(6/102)和50.98%(52/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76、26.22、22.58、50.40、13.73、59.46,均 P < 0.05);乙组干预后失眠、头晕耳鸣、精神恍惚及健忘积分依次为1.00(0.00,1.00)、0.00(0.00,1.00)、0.00(0.00,1.00)和1.00(1.00,1.00)分,均低于甲组的1.00(1.00,2.00)、1.00(1.00,2.00)、1.00(0.00,1.00)和1.00(1.00,2.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86、-2.13、-2.36、-2.00,均 P < 0.0.5);乙组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改良爱泼沃斯嗜睡量表(mESS)评分分别为(7.56±1.93)分、(13.02±2.06分),均低于甲组的(10.87±2.21)分、(16.44±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5、6.91,均 P < 0.001)。 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主要特点包括尖叫、入眠困难、日间过度嗜睡、夜间躁动、OSAS及片段睡眠,中西医结合干预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其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6月-2019年1月多中心联盟医院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熏洗+耳穴贴压)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估肢体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d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据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强痉拘急[(1.57±0.36)分比(1.98±0.53)分, t=5.724]、偏身麻木[(1.37±0.31)分比(1.80±0.36)分, t=8.096]、屈伸不利[(1.31±0.25)分比(1.84±0.46)分, t=9.055]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1);Fugl-Meyer活动和平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739、4.705, P<0.05或 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9.645, P<0.01),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t=7.870,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78/80)、对照组为88.8%(71/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83, P=0.028)。 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症状及肢体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