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阶段分期处理原则"修复上肢背侧大面积复合软组织缺损10例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2012年10月-2018年6月,应用"三阶段分期处理原则"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软组织缺损10例。一期清创结合VSD敷料关闭创面,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取刃厚皮片植皮覆盖创面。术后3个月,自体肌腱移位重建手及腕功能。术后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满意度很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守清创联合病床上自体小皮片和/或微粒皮移植治疗4期压疮七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7年6月—2018年10月,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例压疮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75~86岁。共10个无骨外露4期压疮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4 cm~11 cm×9 cm;3个创面伴有潜行腔隙,潜行区域体表投影面积5 cm×3 cm~12 cm×8 cm。入院后进行保守清创治疗持续至皮肤缺损区肉芽组织鲜红、易出血、基底基本平整,于病床上取面积为创面大小1/4~1/2的大腿前侧刃厚皮片,制成微粒皮和/或边长1~3 mm的矩形小皮片,移植于肉芽创面,于术后继续保守治疗。7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3~6周愈合;1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6周潜行区仍残余窦道,患者出院;1个创面经2次移植,于第1次术后8周愈合。1例患者(1个创面)因基础疾病死亡。该方法创伤小、风险低、操作简单,在病床上就可进行,适用于不能进行常规手术、无骨外露的4期压疮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大鼠骨外露创面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 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2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6例、贵阳钢厂职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26~58岁。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每组16例。分别采用自体PRP、双层人工真皮或两者联合进行创面治疗,并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自体刃厚头皮移植术。Ⅱ期术后7 d,观察患者自体皮成活情况,并计算成活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创面愈合后3、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厚度、充血情况、柔软度等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Ⅱ期术后7 d,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患者自体皮成活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P+人工真皮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0)、(24±4)d,均较单纯PRP组的(24.4±5.5)、(30±8)d明显缩短( P<0.05),也均较单纯人工真皮组的(24.8±4.9)、(32±8)d明显缩短( P<0.05)。创面愈合后3、6个月,PRP+人工真皮组患者瘢痕柔软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纯PRP组( Z值分别为12.91、15.69, P<0.05)和单纯人工真皮组( Z值分别为12.50、12.91, P<0.05)。3组患者瘢痕色泽、充血情况、厚度得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人工真皮组有1例患者覆盖双层人工真皮后10 d,因局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导致双层人工真皮部分液化脱落,予创面换药,同前再次行人工真皮移植及后续治疗;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确切,不仅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面愈合后远期瘢痕柔软度,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手足外二科收治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8~52岁。软组织缺损位于足背及足底部,足底部创面均累及负重区,创面均合并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5.0 cm~16.0 cm×8.0 cm,所切取ALTPF面积8.0 cm×5.5 cm~18.0 cm×8.5 cm,均为分叶皮瓣。术前采用高频CDU结合CTA造影确定2条皮瓣穿支血管,以此为中心,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及创面形状,于大腿股前外侧区域设计一适宜面积及形状的穿支皮瓣,切取皮瓣过程中,于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可明显削薄皮瓣厚度,切取后根据创面形状,在确保2条穿支血管均供血有效后,于2条穿支之间进行分叶,最后覆盖于足部创面,并保证皮瓣覆盖足底负重区。皮瓣供区处理情况:8例患者供区均直接予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等。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足踝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移植8例ALTPF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0.8个月,所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外观菲薄。皮瓣供区随访情况: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1例患者瘢痕轻度增生。足底皮瓣耐磨程度佳,无患者诉行走后皮瓣出现破损、出血、肉芽组织增生的情形。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分为95.6分。结论: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创面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SCC)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4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1例头皮SCC患者,肿瘤切除后头皮及颅骨大面积缺损(缺损面积分别为13.0 cm×8.0 cm和10.0 cm×6.0 cm)伴硬脑膜缺损(3.0 cm×3.0 cm),使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肌皮瓣大小20.0 cm×10.0 cm×1.2 cm。供区减张缝合后以VSD装置覆盖创面,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二期行全厚皮片植皮。术后给予抗感染、抗血管痉挛及预防血栓形成等治疗,出院后每周门诊复查随访,并评估该游离肌皮瓣治疗头皮大面积缺损的手术疗效。结果: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对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头皮缺损完整修复,术后患者游离肌皮瓣成活良好,无肿胀和溃疡等。术后2个月随访,皮瓣红润,质地好。供区无感觉异常,活动无障碍。结论:对于头皮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的软组织及部分硬脑膜缺损,可以应用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植进行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3月—202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男性患者,年龄42~57岁,其中1例患者胸腹壁缺损伴胃壁与膈肌穿孔坏死,2例患者胸腹壁缺损伴单纯胃壁穿孔坏死,3例患者单纯腹壁缺损伴小肠穿孔坏死。在急诊下联合美容整形烧伤外科与普外科和/或胸外科医师为患者制订急诊手术方案,对3例胃壁穿孔坏死患者行胃大部切除吻合,对其中1例伴膈肌穿孔坏死患者行坏死膈肌切除修补;对另外3例小肠穿孔坏死患者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对胸腹壁创面行Ⅰ期保守清创,大网膜覆盖修补腹壁缺损后,对胸腹壁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7 d后对胸腹壁创面行Ⅱ期彻底清创,于大网膜表面及其四周无皮肤覆盖创面移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继续对胸腹壁创面行VSD治疗。7 d后停止VSD治疗,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Ⅲ期股外侧网状刃厚皮片移植封闭胸腹壁创面,继续行VSD治疗7 d。记录Ⅰ期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恢复情况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具备皮片移植条件时间、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愈合期间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与创周情况、皮片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时间,随访胃肠道症状及腹壁疝、瘢痕、功能障碍等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于Ⅰ期术后2~4 d恢复肠内营养,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瘘或者腹腔感染。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具备皮片移植条件时间为8(6,12)d。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愈合期间,1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阴沟肠杆菌,1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其余4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阴性;患者均未出现创周炎。移植的皮片全部成活,创面愈合时间为38(30,46)d。Ⅲ期术后随访12~36个月,患者无顽固性便秘、肠梗阻症状,无局部组织明显疝出需手术处理,无瘢痕溃疡形成,无功能障碍。结论:对于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采用序贯3期手术治疗方案能有效地保护脏器功能并控制创面感染,远期随访有较好的胃肠道功能及胸腹壁外观。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结合皮片移植修复手和足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结合皮片移植修复手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结合皮片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0例,切取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面积5.0 cm×8.0 cm~12.0 cm×15.0 cm,筋膜瓣移植覆盖创面成活后取皮片移植于筋膜瓣上,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修复术后受区及供区外形及功能。最末次随访时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的指定方法评价感觉恢复。结果:10例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均成活,6~10 d待筋膜瓣上肉芽生长及修平整肉芽组织后,取皮片移植,皮片全部成活。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7.5个月。组织缺损区修复后均无臃肿,质地耐磨无破溃,供区破坏小。按照自定的软组织缺损重建疗效的评价体系,10例患者得分68~92分,平均75.2分;末次随访时感觉恢复按照BMRC进行评定,结果优7例,良3例。结论: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结合皮片移植修复手和足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血管解剖恒定、供区破坏小、受区外观无臃肿、无需二次修薄等特点,是修复手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1年1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6~61岁。创面位于小腿近端外侧者5例、内侧者2例,小腿近端内侧及膝下胫前者4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4 cm×6 cm~22 cm×11 cm,采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创面,并根据钢板周围感染情况决定是否立即拆除钢板。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者3例;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者6例,应用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胫前肌肌瓣者2例,肌瓣血运稳定后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创面。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7 cm~18 cm×8 cm,肌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8.0 cm×12.0 cm。3例应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患者中2例大腿供瓣区创面经直接缝合关闭,在1例患者大腿供瓣区创面缝合后未闭合处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予以修复。将8例应用小腿肌瓣者供瓣区切口直接缝合。术后观察并记录组织瓣成活情况和肌瓣上移植皮片存活情况、组织瓣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供瓣区缝合口愈合及移植皮片存活情况。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是否拆除钢板。随访时,观察组织瓣外形及质地,组织瓣受区有无红肿、破溃或窦道形成;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并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测定8例应用小腿肌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踝关节跖屈肌力;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瓣区瘢痕情况,观察瘢痕是否影响患肢活动。结果:11例患者术后组织瓣均成活;1例患者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远端皮肤坏死,行换药+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远端肌肉坏死,经换药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肌瓣上移植的皮片均存活良好。组织瓣受区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为组织瓣移植术后13~42 d;供瓣区缝合口愈合、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修复创面时即拆除了钢板;1例患者在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创面3周后仍有渗出,拆除钢板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钢板得以保全。随访6~25个月,除1个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蒂部较臃肿外,其余组织瓣外形、质地良好;1例患者出院后6周组织瓣受区出现红肿,经抗感染治疗后红肿消退无复发;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组织瓣受区反复破溃渗液,形成窦道,拆除钢板后窦道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伤后6~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者4例、良者6例、差者1例;8例应用小腿肌瓣修复创面的患者中7例踝关节跖屈肌力为Ⅵ级,1例踝关节跖屈肌力为Ⅴ级;供瓣区瘢痕VSS评分为2~7分,瘢痕未明显影响患肢活动。结论: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肌瓣联合比目鱼肌或胫前肌肌瓣是常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肌瓣的衍生类型,用其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不仅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还可尽可能保全钢板和促进骨折愈合,同时不明显影响患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