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修补硬脑膜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53例)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35例)收治的需行硬脑膜修复术的患者。将88例受试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用人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进行修补,对照组采用猪来源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进行修补。术中术者评价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术后定期住院或门诊随访患者的负压球引流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10 d、3个月及6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术区硬膜外积液及皮下积液情况,以判断有无脑脊液漏。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材料的评估结果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比较,术后24 h负压球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77)。两组受试者术后伤口均为Ⅰ级愈合,均无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至术后6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提示硬脑膜修补局部无异常信号。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62.2%(28/45)对比48.8%(21/43)]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6.7%(3/45)对比4.6%(2/4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人工修补材料相关的不良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术者对试验组人工修补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及可缝合性更为满意(均 P<0.05)。 结论: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具有较好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修补效果与常规硬脑膜补片相似,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阔筋膜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12例头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74岁,均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本组患者肿瘤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 cm×10 cm~24 cm×21 cm,硬脑膜缺损面积为7 cm×6 cm~16 cm×14 cm;皮瓣面积为14 cm×12 cm~27 cm×24 cm,阔筋膜面积为8 cm×7 cm~17 cm×15 cm。将颞浅动脉及颞中静脉与皮瓣供血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第1肌皮穿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端端吻合。供瓣区取自体躯干中厚皮移植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皮瓣和皮片存活情况;定期随访,行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颅内肿瘤是否复发和硬脑膜完整性,另观察皮瓣的外形、供瓣区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皮瓣和皮片均存活良好。10例患者皮瓣缝合边缘愈合;2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本组患者随访10~36个月,3例患者术后颅内肿瘤复发,均为肿瘤累及硬脑膜矢状窦区患者,再次切除肿瘤;所有患者硬脑膜完整,皮瓣外形较佳,供瓣区切取后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论: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能较好修复因鳞状细胞癌侵犯切除头皮及硬脑膜形成的缺损,并为颅骨重建提供有利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蒂颅骨膜瓣在慢性脑脊液漏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带蒂颅骨膜瓣在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采用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以局部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并以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皮瓣切口创面,负压维持在-50~-8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观察脑脊液漏、缺损修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49~65岁,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术后复合组织缺损,伴局部感染,病程2个月至12年。清创后硬脑膜缺损面积1.5 cm×2.0 cm~2.5 cm×3.0 cm,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3.0 cm×6.0 cm。带蒂骨膜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3.5 cm,局部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13.0 cm~12.0 cm×16.0 cm。1例患者术后5 d仍有脑脊液漏,予以持续腰大池椎管穿刺脑脊液引流,1周后愈合;1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愈合不良,经门诊换药2周后痊愈。术后随访3~17个月,均未再出现脑脊液漏,未发生颅内感染、额纹消失、头皮麻木及坏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通过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可较好地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且供区损伤小、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gG4-RH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报道2021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例临床很可能IgG4-RHP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筛选自2012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录的IgG4-RHP相关研究,收集45例临床很可能或确诊IgG4-RHP患者的个案资料,汇总分析IgG4-RHP的临床特征。结果:46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为55.50岁,范围为15~86岁。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及主要症状体征分别为头痛(39.1%,18/46)和视力障碍(32.6%,15/46)。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均示患者硬脑膜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一侧大脑半球受累最常见(37.0%,17/46)。80%(32/40)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升高,60%(12/20)患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改变,73.9%(17/23)患者的脑脊液有异常改变。完成脑组织病理活检的30例患者均提示有以IgG4 +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伴有席纹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IgG4细胞占IgG细胞比值>40%,且每高倍镜视野中IgG4细胞>10个。46例患者中死亡1例,遗留残疾1例,症状复发6例,余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IgG4-RHP多发生于中年人,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易受累区域通常为一侧大脑半球,多数患者伴有血清IgG4水平的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并发症等。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36个月,平均年龄17.4个月;术前影像学提示均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1例采用经右侧额中回皮层造瘘入路,1例采用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采用颞顶皮层造瘘侧脑室三角区入路,1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结果:11例患儿中,8例患儿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3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松果体原基瘤1例,混合性胚胎性肿瘤1例。术后脑积水缓解不理想需要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 shunt )5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8例,其中行硬脑膜下外引流术好转2例,6例自行吸收,无死亡病例。结论: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明显与青少年及成人不同,治疗策略制定宜个体化,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适合大多数婴幼儿患者,明确病理诊断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缝早闭相关分子生物学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缝早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颅面畸形,严重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发育。相关因子及基因参与硬脑膜、颅骨和颅缝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最终使颅缝闭合;而相关调控基因的突变将导致不同类型的颅缝早闭。调控颅缝形成和成骨细胞发育的多种细胞因子及与颅骨发育、颅缝闭合相关的基因突变,通过多维度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调控网络。颅缝发育及闭合的信号级联传导系统受到许多遗传突变及细胞内外信号干扰的破坏,可导致颅缝早闭的发生。该文对颅缝早闭的关键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评估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市工人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6~68岁。病变均为恶性肿瘤所致的颅骨缺损及硬脑膜外露。本组病例对斜方肌肌皮瓣切取进行了改进,利用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上述缺损,即切取肌皮瓣时远端自背阔肌深层分离,组织瓣携带部分背阔肌,其大小视硬脑膜缺损大小而定。结果:8例患者的创面面积为12 cm×8 cm~17 cm×15 cm,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7例肌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 d组织瓣远端出现水泡和瘀斑,经换药10 d后痊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均存活,术后背部供区少许瘢痕增生,复查肩关节活动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现为右侧红眼的左侧枕部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发生在硬脑膜的异常动静脉分流,临床表现取决于瘘的位置、供血动脉、动静脉分流程度和静脉引流方式。本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为63岁男性,以右侧眼球轻度突出、右眼球结膜表面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枕部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眼部症状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三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例1为56岁女性,病程1个月,亚急性起病,逐渐加重,表现为乏力、嗜睡、恶心、呕吐、小便失禁,无法坐稳;例2为53岁男性,病程1个月,急性起病,逐渐进展,表现为意识障碍、行走困难、高级皮质功能减退;例3为68岁男性,病程8 d,急性起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3例患者颅脑CT均可见双侧丘脑低密度影,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丘脑肿胀,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均可见与动脉关系密切的静脉或静脉窦显影。例1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双侧枕动脉-直窦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4个月意识清楚,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5分。例2行DSA示右侧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症状缓解。术后1年未复发,mRS评分2分。例3行DSA示枕部窦汇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1年多,患者意识清楚,mRS评分5分。结论:DAVF引起的双侧丘脑病变是比较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当颅脑CT/MRI示双侧丘脑病变,MRA/CTA出现静脉血管影或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减退时要考虑DAVF。DSA是确诊DAVF的“金标准”,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切除治疗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耳鼻喉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2例伴耳鼻喉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例1为55岁女性,因“头痛4个月,耳闷1个月,左侧面部麻木3周,视力下降、声嘶8 d”入院,鼻咽部两次活检均为黏膜慢性炎,多学科会诊结合增强MRI硬脑膜增厚强化、血IgG4升高,诊断为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及并发症,3年后复查MRI原异常信号及硬脑膜强化消失,5年后完全停用激素,目前病情稳定未再反复。例2为63岁男性,因“头痛、复视5 d”入院,“右耳鸣、混合性聋”11个月,确诊ANCA相关性血管炎7个月,CT及增强MRI提示鼻咽部、咽旁异常信号并强化,多学科会诊后诊断为ANCA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出现肺部、腹部感染及消化道溃疡穿孔,因“感染性休克”去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