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拟清肝化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科常见病,以持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血尿淀粉酶升高等主要表现[1],病情较轻的患者在1周左右可恢复正常,部分病情较重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死亡率则高达10%~30%[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种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LBEPS)及LC+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2 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 64 例采用LC+LBEPS及LC+LTCBDE治疗的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35 例行LC+LBEPS,29 例行LC+LTCBDE,比较 2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手术成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2 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BEPS组手术时间[160.00(150.00,167.50)]min vs[114.00(95.00,126.00)]min、术中出血量[30.00(27.40,40.00)]mL vs[22.00(20.00,25.00)]mL、腹腔引流时间[5.00(5.00,6.00)]d vs[3.00(3.00,4.00)]d、总住院时间(8.31±1.98)d vs(6.14±2.07)d及总住院费用[2.82(2.32,3.44)]万元 vs[1.68(1.61,1.86)]万元均高于LC+LT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BEPS及LC+LTCBDE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 2 种免T管有效治疗方式,但LC+LTCBDE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更低,临床治疗效果更优,在满足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可优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胰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旨在探讨AP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与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AP合并T2DM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单纯AP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康复管理在肝胆胰术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及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旨在观察康复管理在肝胆胰术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及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作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住院进行肝胆胰手术治疗患者144例,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病例入组,所有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72例为常规干预组,给予患者常规干预,72例为康复管理组,在常规管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患者康复管理措施,记录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给予患者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切口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消炎化瘀膏外敷在急性胆囊炎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是由于胆管阻塞、化学刺激和感染等引起的急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引发胰腺坏死、全身性炎症,病死率高,预后差[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饮食习惯、结构的改变,我国AC发病率持续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5例念珠菌血症的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药敏试验结果以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念珠菌血症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念珠菌菌血症的临床资料,对真菌种类、阳性报警时间、标本送检科室、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念珠菌血症患者55例,排名前3位念珠菌分别为近平滑念珠菌16株(29.1%)、白念珠菌16株(29.1%)、热带念珠菌14株(25.5%),其中热带念珠菌阳性报警时间最短(21.1±7.8)h.念珠菌血症分布排名前3的科室是重症监护病房(ICU)18例(32.7%)、血液肿瘤科11例(20.0%)和肝胆外科10例(18.2%).腹腔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源.所有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敏感,但对其他抗真菌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率最高.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病死率为32.7%,年龄、恶性肿瘤、入住ICU、感染性休克、外科手术、高水平降钙素原及合并细菌血流感染是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念珠菌血症以非白念珠菌为主,大多数临床菌株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且有多种危险因素,其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3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8 年9 月—2021 年12 月CRE血流感染患者的人口 统计学信息、微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53 例CRE血流感染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治疗失败率47.2%.治疗失败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凝血酶原时间水平较高,球蛋白水平较低(P<0.05).单药治疗(n=15)和联合用药治疗(n=3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有替加环素的治疗方案并不优于不含替加环素的其他策略(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E血流感染预后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菌株感染类型、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感染发生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有关(P<0.05).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感染发生于入住ICU后是CRE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RE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PCT、CRP高的患者提示预后差,替加环素单药使用或联用可能不是CRE相关BSI的最佳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癌(IC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071例行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9例,女692例;年龄为(53±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详细术前检查。对于区域性结石,行解剖性肝切除术。对于弥漫性结石,切除局限于肝段或肝叶的区域性毁损病灶,必要时行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和(或)胆道镜取石。当肝门部胆管存在严重狭窄影响胆道引流时,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狭窄成形术等。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ICC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数表示。连续性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时根据临床常用参考值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截断值进行转换。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中 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 结果:(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1 071例患者术前检查: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为8.2年(0~27.0年),CA19-9为(163±87)U/mL,癌胚抗原为(5.0±2.1)μg/L,左半肝、右半肝、双侧肝叶、肝总管或胆总管结石分别为545、245、228、53例,226例伴有胆管狭窄,172例伴有肝段萎缩。1 071例患者中,595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272例行局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143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61例行胆肠吻合术。2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残留狭窄胆管,74例术后残留胆管结石。(2)随访情况:1 07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6±1.5)年。1 071例患者中,92例发生ICC,发生率为8.590%(92/1 071);其中32例、66例、90例患者术后3、5、8年内发生ICC,发生率分别为2.988%(32/1 071)、6.162%(66/1 071)、8.403%(90/1 071)。(3)影响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以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7年为最佳截断值,将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分类变量进行后续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939,2.654,1.903,2.361,95%可信区间为1.582~5.460,1.145~6.154,1.068~3.390,1.118~4.987, P<0.05)。将 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43,2.469,1.922,2.202,95%可信区间为1.523~5.309,1.042~5.851,1.064~3.472,1.021~4.747, P<0.05)。 结论: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存在发生ICC的风险;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oll样受体家族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胆术后、休克和创伤发生后肝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减轻HIRI不仅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然而,HIRI涉及到的机制极其复杂,目前缺乏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依赖于对HIRI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近年来,Toll样受体(TLRs)被证实参与了HIRI的重要分子,通过调控TLRs可能发挥防治HIRI的有益作用.本文旨在阐述TLRs参与HIRI的机制进展,总结基于TLRs改善HIRI的新兴治疗策略,为临床防治HIRI、药物开发和管理策略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中心1 000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术后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DGE)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器官移植肝胆外二科接受LPD的1 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40例,女性360例;年龄(60.1±11.4)岁(范围:13~93岁),其中>60岁者59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临床相关(B级和C级)DGE,将患者分为临床相关DGE组和0~A级DGE组,采用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方案治疗临床相关DGE的效果。 结果:1 0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44.8±103.6)min(范围:160~450 min),术中出血量[ M(IQR)]为100(150)ml(范围:50~1 000 ml)。有74例(7.4%)发生临床相关DGE;与0~A级DGE组相比,临床相关DGE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更高[(24.9±3.5)kg/m 2比(23.9±3.3)kg/m 2, t=-2.419, P=0.016],术后发生胆瘘[51.4%(38/74)比10.8%(100/926)]、胰瘘[59.5%(44/74)比22.9%(212/926)]、腹腔感染[74.3%(55/74)比14.6%(135/926)]及腹腔出血[43.2%(32/74)比11.3%(105/926)]的比例更高( P值均<0.05)。临床相关DGE组中,10例(13.5%)接受肠内营养,22例(29.7%)接受肠外营养,42例(56.8%)接受肠内+肠外营养结合治疗;患者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为21(14)d(范围:8~85 d)。与单纯肠内[23.5(27.0)d]及肠外营养[15.5(11.0)d]相比,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25.5(31.0)d]更长( Z=20.019, P<0.01)。60例发生继发性DGE的患者中,48例(80.0%)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12例(20.0%)仅行抗感染治疗;未穿刺引流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长于穿刺引流组[26.5(12.5)d比20.0(11.0)d, Z=-2.369, P=0.018]。 结论:LPD术后发生临床相关DGE的患者,发生胰瘘、胆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比例更高;DGE病程较长者需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相结合治疗模式;通畅引流、控制感染有利于DGE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