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道癌的临床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胆道癌(BTCs)是一类起源于肝内外胆道上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高侵袭性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总体来说,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是BTCs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只有一小部分患者符合手术治疗的条件,且根治性手术治疗效果取决于原发肿瘤的解剖部位、病理分期等因素.此外,部分特定类型不适合行根治性手术的肝内胆管癌(iCCA)患者,可选择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对于某些晚期且不具备手术指征的BTCs患者,放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成为其最主要的治疗选择.就BTCs近年来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根据BTCs的解剖亚型和进展的基因驱动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并比较了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BTCs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先天性胆管囊肿外科治疗要点及"三类五型"分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先天性胆管囊肿这一胆管畸形病变会导致胆管系统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因此患者并发胆管结石、囊肿癌变的风险较高。外科手术是治愈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唯一治疗手段,其治疗要点是尽可能彻底切除囊肿病灶以及彻底实现"胆胰分流"。非规范化的外科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胆肠吻合口狭窄、残余胆管囊肿甚至囊肿癌变等难以处理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笔者团队基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先天性胆管囊肿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结果,围绕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病理解剖学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分型系统,将胆管囊肿分为"三类五型",即肝外胆管囊肿肝门型、主干型、末端型;中央型胆管囊肿;肝内胆管囊肿局限型、弥漫型,以期能够更为精确地指导外科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外胆管癌的多维度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专家引言:胆管癌是一种发生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异质性,其中肝外胆管癌约占75%。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其高发地区主要位于东南亚;中国胆管癌的发病率大于6/10万,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胆管癌预后极差,在高发地区是继艾滋病和脑卒中之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舒健教授团队围绕肝外胆管癌的MRI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在MRI图像上对胆胰壶腹部及肝外胆管癌病灶进行了自动识别与分割,利用MRI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定量参数以及结合人工智能评估了肝外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并进行了生存分析的评估,为辅助肝外胆管癌的诊疗提供了影像学手段和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彬教授指出,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新时代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合”。影像医学作为近年来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影像科研工作充满机遇,但也面临挑战。舒健教授团队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针对胆管癌这一相对高发、预后差的有需求牵引的疾病,通过临床、影像的内容进行了系列研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疗前评估、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等重要研究方向进行逐一探索并突破瓶颈,所做的研究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建立了较好的有学科交叉特点的医工团队,科研产出硕果累累。上述主要研究结果表明舒健教授团队将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肝外胆管癌的自动检测、术前评估及临床预后预测等方面,为肝外胆管癌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快速、无创、便捷和个性化的预测方法。期待该团队未来在肝外胆管癌这一疑难疾病能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最终实现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TO)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5例肝内胆管癌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0例,女65例;年龄为60(26~82)岁。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TO情况。(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Yates校正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指标诊断价值(最佳截断值)。 结果:(1)治疗情况。155例患者完成肝切除术,其中46例行小范围肝切除,109例行大范围肝切除;21例联合行胆管切除重建;95例行淋巴结清扫,其中41例淋巴结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15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0.0(95.0~720.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50.0~15 000.0)mL;ROC曲线计算达到TO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7.5 min、325.0 mL。155例患者中,44例术中输血,10例术后输血(其中5例为术中、术后均输血);7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39例为轻症并发症,35例为严重并发症。155例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9(8~77)d。(2)TO情况。155例患者中,150例达到R 0切除,120例无主要术后并发症,106例围手术期无输血,79例住院时间无延长,152例术后30 d内无死亡,150例出院后30 d内无再入院。155例患者中,56例术后达到TO,99例术后未达到TO。(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碱性磷酸酶、术前CA19-9、术前CA12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长径、T分期、N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达到TO的相关因素( χ2 =4.31、4.31、4.38、4.80, Z=-4.15, χ2 =10.74、15.44、16.59、27.53、6.53、6.77、9.26, P<0.05);胆道重建也是影响患者术后达到TO的相关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CA19-9>35 U/mL、术前CA125>35 U/mL、术中出血量>325.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患者达到TO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74.77,11.73,2.40,4.86,6.42,95%可信区间为1.80~113.39,1.19~115.54,1.04~5.53,1.78~13.26,2.41~17.11, P<0.05)。 结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CA19-9>35 U/mL、术前CA125>35 U/mL、术中出血量>325.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达到TO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GAB2-NTRK3基因重排的肝脏原发梭形细胞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GAB2-NTRK3基因重排的肝脏原发梭形细胞肿瘤患者。患者为84岁男性,体检时发现肝脏实质性占位就诊,磁共振成像检查示肿块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表现为内缘光滑的环状强化伴絮状中央延迟强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呈现 18F-脱氧葡萄糖高摄取。术前会诊结果为"肝恶性肿瘤,胆管癌可能"。手术切除肝内病灶后行二代基因检测,诊断为GAB2-NTRK3重排的梭形细胞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肝癌10 966例外科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手术治疗的10 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的计算,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选取2009—2019年随访数据更详尽的2 884例肝细胞癌病例纳入长期生存分析,其中接受肝切除患者2 549例,男性2 107例,女性442例,年龄(56.6±11.1)岁(范围:20~86岁);接受肝移植患者335例,男性292例,女性43例,年龄(51.0±9.7)岁(范围:21~73岁)。比较肝切除与肝移植的效果、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效果等。结果:10 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10 331例行肝切除,635例行肝移植。根据收治时间,将10 331例行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3组:1986—1995年组(712例)、1996—2008年组(3 988例)、2009—2019年组(5 631例)。1986—1995年组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2.9%。2009—2019年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51.7%,其中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4%、26.6%和50.6%。进一步分析行首次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2 549例),其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1%、71.9%、60.0%、41.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行一期肝移植的肝细胞癌患者247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0%、64.8%、61.9%、57.6%,行补救性肝移植88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8%、65.2%、52.5%、52.5%,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549例接受首次肝切除和247例接受一期肝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复发率相比,符合米兰标准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3%、87.1%、76.9%、54.7%和95.4%、79.4%、77.4%、71.7%( P=0.754),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6.3%、35.9%、47.6%和8.1%、11.7%、13.9%( P<0.01);超米兰标准无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2%、65.9%、53.0%、33.0%和87.6%、71.8%、71.8%、69.3%( P=0.003),1、3、5年复发率分别为39.2%、57.8%、69.7%和29.7%、36.7%、36.7%( P<0.01);超米兰标准有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1%、36.1%、22.2%、15.0%和62.9%、31.8%、19.9%、0( P=0.387),1、3、5年复发率分别为61.5%、74.7%、80.8%和59.7%、82.9%、87.2%( P=0.909)。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性别、术前辅助治疗、症状、AST、术中或术后输血、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肝硬化、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分化( P值均<0.05)。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患者资料,得到443对病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与解剖性肝切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95),但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高于解剖性肝切除( P=0.035)。 结论:近十年,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较之前明显升高。对于肝功能储备较好的肝细胞癌患者可以先行切除手术,复发后再行补救性肝移植,补救性肝移植的效果与一期肝移植相当。在确保阴性切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保留更多肝脏组织的非解剖性肝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类疱疹病毒4型相关胆管细胞癌影像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类疱疹病毒4型相关胆管细胞癌(EBVaICC)是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ICC的6.6%,其预后在ICC中较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外胆管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射频消融治疗肝外胆管癌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不可手术切除的78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均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取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水平。选取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同的健康体检者78名作为健康对照,并行相同指标检测。结果:患者治疗前1天外周血总胆红素为(193±83)μmol/L,治疗后1周降至(55±49)μmol/L( t=16.70, P<0.001);治疗前1天γ-谷氨酰转移酶为(242±108)U/L,治疗后1周降至(92±70)U/L( t=19.12, P<0.001)。患者治疗前1天自然杀伤(NK)细胞、CD3 + T细胞、CD4 + T细胞比例和CD4 + T细胞比例与CD8 + T细胞比例比值(CD4/CD8)、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CD8 + T细胞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01),患者治疗前1天与健康对照组间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 P=0.54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NK细胞、CD3 + T细胞、CD4 + T细胞比例和CD4/CD8、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升高(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CD8 + T细胞比例、IL-4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上升(均 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后1周下降( P<0.001)。 结论:肝外胆管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行I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2岁。57例患者中,36例术中采用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观察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术中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肝段切除数(<3段、≥3段)分别为(218±53)min,(266±24)mL,(21±9)min,5、31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7±45)min,(270±23)mL,(19±8)min,2、1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30,0.774,0.590, χ2=0.004, P>0.05)。(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阳性淋巴结百分比分别为(11±3)枚、16.58%(66/398),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2)枚、6.80%(7/103),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454,2.148, 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Ⅴ级并发症,胆汁漏,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胃瘫分别为35、1例,6例,1例,8例,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2例,3例,1例,1例,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胆汁漏,切口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6,0.000,1.870, 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胃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随访情况: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6个月(8~42个月)、66.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个月(5~39个月)、38.1%,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53, χ2=5.317, P<0.05)。 结论:ICC根治术采取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有利于增加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门部胆管癌全疾病周期管理时代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难度大,预后较差。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已取得进步,但仍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全疾病周期管理对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全疾病周期管理是指包括疾病诊断、术前评估及准备、手术方案制定实施、辅助治疗及随访等全程化科学管理。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肝门部胆管癌全疾病周期管理各阶段中的进展并分享笔者团队在肝门部胆管癌诊疗过程中的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