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CT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相关残余肝体积的常见错误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CT图像后处理软件能否准确测量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相关的残余肝体积(FLR)。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施的9例ALPPS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的FLR根据测量软件不同分为CT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组与Myrian软件测量组,采用配对 t检验对比分析。 结果:采用CT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的ALPPS相关FLR比Myrian软件测量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12 P=0.019),原因是影像科医师应用CT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错误测量FLR所致。常见错误分为四类:(1)无外科手术理念;(2)将肝离断面失活组织纳入FLR;(3)肝脏解剖概念的混淆;(4)精准度不足。 结论:实施三维重建的影像科医师接受肝脏外科手术知识的培训,或与手术医师合作可解决应用CT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ALPPS相关FLR的常见错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LPPS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PPS的2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例1男, 47岁;例2女,24岁,均诊断为"肝包虫病".例1患者第一阶段结扎门静脉右支,离断肝左内叶与左外叶间肝实质;第二阶段行肝右三叶切除术.例2患者第一阶段行右半肝切除,离断肝左内叶和左外叶间肝实质;第二阶段行肝左外叶切除术.结果 例1患者第一阶段手术时间540 min,出血量2000 ml,术中输注RBC 8 U,血浆800 ml;第二阶段手术时间660 min,出血量4500 ml,输注RBC 32 U,血浆2000 ml.第一阶段术后恢复顺利,第二阶段术后出现胆漏,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恢复.例2患者第一阶段手术时间405 min,出血量2000 ml,术中输注RBC 10 U,血浆2000 ml;第二阶段手术时间190 min,出血量1000 ml,输注RBC 4 U,血浆800 ml.术后恢复顺利.2例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生存状况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及包虫复发.结论 ALPPS为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复杂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术式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LPPS治疗剩余肝体积不足的中晚期肝癌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是近十年来肝脏外科的一大创举,2007年由德国Lang等首次报告.经典术式第一步为门静脉结扎和肝脏实质分隔,待剩余肝脏体积(FLR)增大到足够体积后进行右三叶肝切除术.随着ALPPS的不断发展,对肝实质分隔方法及隔离材料的改进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ALPPS可在短期内增大FLR,因而术前精确评估FLR及肝脏储备功能,可有效避免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但该术式亦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及适应证选择是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关键.我国80%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严重影响FLR再生,究竟ALPPS是否适用于我国肝癌患者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期待大宗病例的报道给出更客观的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合肝右静脉结扎的ALPPS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联合肝右静脉结扎的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肝癌)的疗效.方法 患者男,38岁,体重53 kg,因"右上腹胀痛半月余,检查发现肝占位6 d"入院.肝脏超声造影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初步诊断:右半肝巨块型肝癌合并肝右静脉癌栓形成,BCLC分期C期,原发性肝癌中国分期Ⅲa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行联合肝右静脉结扎+ALPPS.第一期手术分离左、右半肝,结扎门静脉右支及肝右静脉.二期切除右半肝.结果 一期手术时间414 min,术中出血量200 ml,术中未输血.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腹腔积液,予特利加压素配合口服利尿药后好转.术后第7天左半肝体积增长至530 ml,占标准肝脏体积的56%,术后第18天行二期手术.二期手术时间240 min,术中出血量500 ml,输注红细胞2 U.Clavien-Dino并发症分级Ⅰ级,主要并发症为腹腔积液,予以护肝、输注白蛋白、利尿后好转.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联合肝右静脉结扎的ALPPS为合并肝右静脉癌栓、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前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设计肝离断面在ALPPS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前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设计肝离断面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ALPPS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54±10)岁.患者采用Myrian软件重建肝脏三维模型,分别采用Robin Smithuis&Eduard E.de Lange影像学肝界面划分法(RE切割法)与精准切割法评估剩余肝体积(FLR).精准切割法是在RE切割法基础上,重点考虑肿瘤切缘.两种方法得出的FLR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RE切割法的FLR为(419±144)ml,明显大于精准切割法的(403±135)ml(t=2.51,P=0.036).两种方法FLR差值分别占标准肝体积(SLV)的范围为0.2%~4.5%,其中1例患者按RE切割法,FLR/SLV比值44.3%(在40%以上),而按精准切割法,FLR/SLV比值为39.8%(在40%以下).9例患者最终7例成功实施了ALPPS,其中扩大右半肝切除6例,右半肝切除1例,其余2例未能完成第二步手术.结论 单纯影像学肝界面划分法存在一定误差,实施ALPPS术前应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影像学肝界面和肝裂分界线,并遵循肝癌切除原则才可精准设计肝离断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ALPPS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患者女,64岁,因体检发现“肝内胆管扩张1周”入院.初步诊断为肝右叶ICC伴胆管扩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ICGR15 0.031,术前预测左半肝的剩余肝体积(FLR)为325ml,占标准肝体积36.1%,经综合评估行ALPPS.一期术中发现门静脉左支受侵犯,切除受侵犯门静脉壁并整形,行门静脉主干和左支端端吻合重建;离断右半肝肝实质,将门静脉右支切断闭合;同时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15d二期行右半肝+右尾状叶切除术.结果 一期手术时间780m in,术中出血量600ml,术中未输血.术后出现发热、胆漏,予抗感染、通畅引流后好转.术后15d左半肝体积增大至492ml,占标准肝体积的54.8%.二期手术时间270min,术中出血量700ml,输注红细胞4U.术后出现发热、低钠血症、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术后半个月复查CT,FLR进一步增大至624ml,占标准肝体积的69.5%.术后随访至2019年2月26日无复发、转移征象.结论 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ALPPS可使部分门静脉受侵犯的ICC患者获得R0切除的机会,为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应严格筛选合适病例,进行精准术前评估以及围手术期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变异ALPPS联合下腔静脉重建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变异的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联合下腔静脉(IVC)重建在晚期肝泡型包虫病(HAE)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7年11月收治的1例行变异ALPPS联合IVC重建的晚期H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前CT检查提示肝内多发包虫病灶,侵及多个肝段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及3支肝静脉,仅S6段保留完整的入肝及出肝管道系统,功能残肝体积占标准肝体积的24.9%.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手术探查,一期结扎门静脉左支及右肝前叶支,增加S6段的门静脉供血,并部分劈裂肝脏.术后恢复顺利,无胆汁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一期手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术前测得功能残肝体积/标准肝体积比值为48.3%.术中完整切除S1-5和S7-8肝段,并用人工血管重建肝后下腔静脉.患者于术后10d出院,随访18个月期间生存状况良好,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变异ALPPS联合IVC重建治疗终末期HAE是可行并且安全的.该术式是治疗终末期多发、巨大且残肝体积不足的HAE的有效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TSP-1/CD47信号轴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对肝脏解剖学和肝脏生理功能认识的加深,肝脏早已不是普罗米修斯时代的神秘器官,治疗肝脏疾病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目前,手术切除已经成为肝脏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解剖性肝切除、联合门静脉栓塞的肝切除、分期肝切除和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根治性切除率,但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仍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PHLF与肝再生能力不足、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肝功能代谢不足和免疫损伤等诸多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1,TSP-1)/簇分化抗原-47(cluster differentiated antigen-47,CDA-47)信号轴积极调控肝再生过程并在PHLF中扮演着重要角色,TSP-1可能成为预测肝衰竭的灵敏指标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切除术残余肝体积的评估及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肝癌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3 位,我国癌症死因的第2位.目前,外科手术依然是肝癌首选的根治手段.现在推崇的精准治疗,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精准切除,更意味着精准地选择治疗策略.肝脏具有自我再生的能力,在行肝切除术后,肝脏剩余体积(FLR)会发生增生反应,通常可以再生到术前的肝脏体积,但是肝功能恢复程度尚不能确定[1].实施大范围肝切除术仍然使病人面临发生与肝功能不全相关的并发症的风险.FLR已被证明是术后并发症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随着肝外科水平的提高,已有多种手段用于FLR的优化,以增加肝切除术之前的预期FLR的体积和功能,大大增加了由于预期FLR不足而无法切除的病人的可切除性.虽然门静脉栓塞(PVE )等FLR优化技术作为术前策略取得了成功,但是它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病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叶增生促进技术在剩余肝体积不足肝切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