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芽囊原虫感染在肠道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芽囊原虫是常见的人类肠道单细胞寄生原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是否对健康有害仍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由于多数感染患者短期内一般不伴有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症状,人芽囊原虫自发现以来并未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人芽囊原虫在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中的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阐明,巨大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区性的分布差异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整合和发展。国际上针对人芽囊原虫致病性的很多研究结果相互矛盾,进一步提示不同亚型的虫体在致病机制上的复杂性。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层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人芽囊原虫是否在诸多肠道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被人们重新审视和探索。文章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人芽囊原虫感染在肠道疾病中的致病作用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旋毛虫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Ts)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方法:36只SPF级雌性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Ts单感染组(Ts组)、PbANKA单感染组(Pb组)、Ts与PbANKA共感染组(Ts + Pb组),每组9只。小鼠正常进食、饮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Ts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Pb组在实验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Ts + Pb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于感染Ts后第22天和/或感染PbANKA后第13天剖杀小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型甘露糖受体2(Mrc-2)、类几丁质酶3(Ym1)]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M2/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mRNA表达水平的比值。 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结构正常;Ts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呈现较多伪足;Pb、Ts + Pb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除呈现较多伪足外,并吞噬有疟原虫。4组小鼠小肠组织iNOS(1.000 ± 0.290、1.277 ± 0.251、3.088 ± 1.110、2.604 ± 0.773)、IL-6 mRNA表达水平(1.000 ± 0.393、2.180 ± 0.629、1.650 ± 0.612、3.242 ± 1.7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420、5.270,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Pb、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05);与Ts组比较,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Ts + Pb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Y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890、20.500, P均< 0.05)。Ts + Pb组Mrc-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Ts + 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iNOS、Ym1/iN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42、22.360, P均< 0.05)。Ts + Pb组Mrc-2/iNOS明显高于对照、Pb组( P均< 0.05)。Ts + Pb组Ym1/iNOS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 结论:Ts诱导的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参与PbANKA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调节,并促使其小肠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5 - 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的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于2015 - 2019年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烟台市抽取10个县(市、区)的39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各调查点居民,每个调查点人数不少于2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肠道蠕虫虫卵;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3 ~ 9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感染率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 = 0.05。 结果:2015 - 2019年共调查8 507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75%(149/8 507),未检出原虫,共检出4种肠道蠕虫,分别为鞭虫(1.41%,120/8 507)、蛔虫(0.16%,14/ 8 507)、蛲虫(0.14%,12/8 507)、钩虫(0.07%,6/8 507)。149例蠕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者3例,占2.01%,均为鞭蛔混合感染。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儿童578名,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90%(11/578)。2015 - 2019年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先上升后下降,不同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69.38, P < 0.05)。男性、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1.72%(70/4 071)、1.78%(79/4 43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05, P > 0.05)。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23.34, P < 0.05);其中≥80岁组最高,为2.84%(8/282)。不同职业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1.71, P < 0.05);其中农民感染率最高,为2.58%(113/ 4 388)。不同文化程度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1.91, P < 0.05);其中文盲感染率最高,为4.98%(16/321)。10个县(市、区)中除莱山区外,均检出寄生虫感染,感染率最高的为海阳市(10.18%,102/1 002),其余县(市、区)均低于1.20%;不同地区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33.87, P < 0.05)。城区感染率为0.51%(22/4 281),乡村感染率为3.01%(127/4 2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76.70, P < 0.05)。 结论:烟台市乡村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但农民仍为肠道寄生虫感染重点防治人群,应引起重视,加大寄生虫病防控的宣传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居民常见肠道原虫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大理白族自治州居民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人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并对样本检测结果进行基因分析。方法:2022年9月6至12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个县设置采样点。共收集808份人粪便样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和蓝氏贾第鞭毛虫β-giardin基因,PCR法扩增人芽囊原虫核糖体小亚基RNA。阳性产物送测序,采用BLAST分析比对,运用MEGA 11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进化树,确定基因型。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居民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人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1.61%(13/808)。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0.99%(8/808),其中白族居民感染率为0.88%(4/452),低于汉族居民感染率4.17%(4/96)( χ2=12.533, P=0.049);烹饪时砧板食物生熟不分开者感染率为1.95%(7/359),高于分开者感染率0.22%(1/449)( χ2=6.071, P=0.035);饮生水居民感染率为3.68%(5/136),高于不饮生水居民感染率0.45%(3/672)( χ2=12.038, P=0.003);养殖家畜居民感染率为1.67%(8/478),高于不养殖者( χ2=5.578, P=0.045)。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37%(3/808)。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0.25%(2/808)。基因鉴定后分别为猪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Ⅱ亚型和兔人芽囊原虫ST7型感染。 结论:大理白族自治州居民存在肠道猪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Ⅱ亚型和兔人芽囊原虫ST7型感染,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微生态调控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道微生态不仅包括肠道的细菌,还包括大量的病毒、真菌及少量古细菌和原虫,它们之间的平衡在维持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感染既影响肠道菌群,又可借助肠道菌群刺激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影响机体健康。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益生菌制剂的辅助治疗作用引发关注,基于相关研究,其机制主要与调节免疫反应,协助恢复免疫系统平衡,抑制炎症风暴,同时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有关;此外还参与了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和保护肠黏膜屏障,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的二次打击。肠道菌群与肠道病毒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肠道微生态调控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一定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肠道癌症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寄生虫感染与癌症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胃肠癌患者肠道单一原虫感染已有报道,但共感染报道较少见.本研究旨在明确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方法 根据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脆弱双核阿米巴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特异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氏PCR扩增,检测195例临床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结果 巢氏PCR检测结果显示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48.72%(95/195).其中2种原虫共感染23例(8例:人五毛滴虫+人芽囊原虫;1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3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1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肠道原虫感染的24.21%.3种原虫共感染为3例(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2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原虫感染的3.16%.1种原虫感染67例(56例:人五毛滴虫;9例:微小隐孢子虫;1例:人芽囊原虫;1例:脆弱双核阿米巴),占原虫感染的70.52%,未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结论 胃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原虫共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显著高于含人五毛滴虫的2种原虫共感染(P=0.0022)以及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P=0.0019),而2种和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的感染率间无明显差异(P=0.2775),表明胃肠道癌症患者中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高于2种或以上原虫共感染病例.BLA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不同感染原虫的基因序列除个别与GenBank参考序列同源性为100%外,其他基因序列在不同位点出现不同程度的碱基突变、插入或丢失现象.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胃肠癌患者病因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黔东南地区侗族人群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2022年贵州省侗族人群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黔东南侗族地区黎平县芒岭村和地青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和卫生习惯、有无胃肠道症状等,并采集粪样,提取粪样芽囊原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取阳性产物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序列比对,确定芽囊原虫感染基因亚型.采用MEGA 7.0软件,用邻接法构建基于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的系统进化树.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纳入本研究居民芽囊原虫感染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了329名居民,女性200人(60.8%)、男性 129人(39.2%),平均年龄(47.95±20.39)岁,侗族占 98.5%(324/329)、汉族占 1.2%(4/329).PCR结果显示,有16份粪样扩增出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片段,大小约1 100 bp.芽囊原虫总阳性率为4.9%(16/329).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1%(4/129),女性阳性率为6.0%(12/2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25,P>0.05).>69岁年龄组阳性率较高,为8.1%(3/37),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927,P>0.05).芽囊原虫阳性者职业均为农民,阳性率为6.1%(16/261),不同职业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65,P>0.05).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居民阳性率最高,为12.7%(7/55),不同家庭人口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13.957,P<0.01).测序结果显示,芒岭村和地青村居民感染的芽囊原虫基因亚型有ST2、ST3、ST6、ST10等4种,其中ST6型最多(8/16),其次为ST3型(4/16).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6份芽囊原虫阳性序列与参照序列的序列相似性均为90%以上.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各基因亚型与其参照序列聚为一支,亲缘性较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用水来源、家庭人口数、每日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对芽囊原虫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78、9.552、7.384、15.680,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饮用非开水[OR=18.347,95%CI:(3.754,89.673)]是农村居民感染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结论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侗族居民的芽囊原虫总阳性率较高,主要基因亚型为ST6.饮用非开水是农村居民感染芽囊原虫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上海市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肠道病原体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情况,为蝇类防制和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4-11月每月下旬,采用网捕法,在农户、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3类场所采集家蝇,在公园、居民区、农贸市场3类场所采集丝光绿蝇和棕尾别麻蝇.对捕获的蝇种冷冻后分类鉴定,采用胃肠道感染微流体芯片V3进行感染性腹泻相关病原体筛查.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家蝇1 544只、丝光绿蝇642只、棕尾别麻蝇509只,家蝇、丝光绿蝇和棕尾别麻蝇的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37.29%(44/118)、67.50%(27/40)和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36,P<0.001).上述3个蝇种的细菌和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547,P<0.001;x2=26.519,P<0.001).家蝇共检出11种病原体(6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人芽囊原虫(占总检出病原体数量的42.37%)、札如病毒(占20.34%)和隐孢子虫(占10.17%);丝光绿蝇共检出12种病原体(7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占18.75%)、星状病毒(占13.75%)和札如病毒(占11.25%);棕尾别麻蝇共检出10种病原体(5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STEC(占22.22%)、星状病毒(占14.81%)和札如病毒(占14.81%).浦东新区家蝇携带病原体检出率最低,与另外2个蝇种的主要病原体有所差异.结论 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种类多样,且不同蝇种携带的病原体有所不同,应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制定蝇类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上海市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及携带肠道病原体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及其肠道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餐饮场所蜚蠊防制和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2021年4月-2022年3月,每月中旬使用蜚蠊诱捕器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2个街镇5种类型餐饮场所开展1次蜚蠊侵害调查和采样,对捕获的蜚蠊进行肠道病原体检测.采用Excel 2019、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率为20.83%,蜚蠊密度为0.74只/个,种类为德国小蠊(占65.79%)和黑胸大蠊(占34.21%),不同类型餐饮场所蜚蠊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09,P<0.001).企事业单位食堂蜚蠊侵害率和密度最高,分别为29.03%和1.32只/个.蜚蠊样本的病原体检出率为28.13%,检出札如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嗜水气单胞菌、人芽囊原虫和隐孢子虫共7类病原体53组.德国小蠊携带的优势病原体为札如病毒、人芽囊原虫和STEC,黑胸大蠊携带的优势病原体为札如病毒、STEC和嗜水气单胞菌.结论 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携带多种人体肠道病原体,应重视餐饮场所的蜚蠊防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人芽囊原虫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类最常见的肠道寄生原虫之一.目前诊断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方法主要有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的结果不够稳定.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为人芽囊原虫病的诊断提供了灵敏、特异、稳定的检测方法,且同时可鉴定人芽囊原虫基因亚型,为人芽囊原虫流行病学、基因型与疾病模式之间潜在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SSU)rRNA基因的测序分析,目前共鉴定出28种芽囊原虫亚型(ST1-ST17、ST21、ST23-ST32),已在人类中发现了 ST1-ST10、ST12、ST14和ST16共13个亚型.目前人芽囊原虫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就以上两方面简要概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