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芽囊原虫感染在肠道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芽囊原虫是常见的人类肠道单细胞寄生原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是否对健康有害仍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由于多数感染患者短期内一般不伴有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症状,人芽囊原虫自发现以来并未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人芽囊原虫在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中的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阐明,巨大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区性的分布差异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整合和发展。国际上针对人芽囊原虫致病性的很多研究结果相互矛盾,进一步提示不同亚型的虫体在致病机制上的复杂性。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层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人芽囊原虫是否在诸多肠道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被人们重新审视和探索。文章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人芽囊原虫感染在肠道疾病中的致病作用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人芽囊原虫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报道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人芽囊原虫感染的病例。该例患者有脓血便症状,在外院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疗,入院后行粪便寄生虫检查,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和人芽囊原虫双重感染,提示临床面对HIV感染者抗炎无效时,应警惕寄生虫感染,为临床正确诊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居民常见肠道原虫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大理白族自治州居民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人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并对样本检测结果进行基因分析。方法:2022年9月6至12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个县设置采样点。共收集808份人粪便样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和蓝氏贾第鞭毛虫β-giardin基因,PCR法扩增人芽囊原虫核糖体小亚基RNA。阳性产物送测序,采用BLAST分析比对,运用MEGA 11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进化树,确定基因型。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居民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人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1.61%(13/808)。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0.99%(8/808),其中白族居民感染率为0.88%(4/452),低于汉族居民感染率4.17%(4/96)( χ2=12.533, P=0.049);烹饪时砧板食物生熟不分开者感染率为1.95%(7/359),高于分开者感染率0.22%(1/449)( χ2=6.071, P=0.035);饮生水居民感染率为3.68%(5/136),高于不饮生水居民感染率0.45%(3/672)( χ2=12.038, P=0.003);养殖家畜居民感染率为1.67%(8/478),高于不养殖者( χ2=5.578, P=0.045)。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37%(3/808)。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0.25%(2/808)。基因鉴定后分别为猪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Ⅱ亚型和兔人芽囊原虫ST7型感染。 结论:大理白族自治州居民存在肠道猪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Ⅱ亚型和兔人芽囊原虫ST7型感染,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寄生虫病儿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寄生虫病儿童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的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寄生虫感染后外周血EOS的变化特点。结果:1.共确诊儿童寄生虫病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2岁7个月,中位年龄5岁3个月。2.在37例患儿中外周血EOS绝对计数增多32例(86.49%),范围为(0.55~43.80)×10 9/L,其中轻度增多6例(18.75%)、中度增多8例(25.00%)、重度增多18例(56.25%)。3.不同虫种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肺吸虫感染16例(50.00%),肝吸虫感染4例(12.50%),混合感染3例(9.38%),血吸虫、裂头蚴、包虫、囊虫感染各2例(均占6.25%),蛔虫感染1例(3.13%)。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外周血EOS增高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isher′ s值为17.97, P=0.01)。4.不同系统受累外周血EOS增多情况:呼吸系统18例(48.65%)、消化系统13例(35.14%)、皮肤7例(18.92%)、中枢神经系统5例(13.51%)、循环系统3例(8.11%)、其他2例(5.41%)。5.无EOS增多5例寄生虫感染分别为人芽囊原虫2例,裂头蚴和囊虫混合感染、囊虫、旋毛虫感染各1例。不同系统受累后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虽然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isher′ s值为7.37, P=0.06)。 结论:外周血EOS增多是儿童寄生虫病的常见现象,增高的严重程度与感染寄生虫种类相关,与系统受累的部位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DMEM培养基对人芽囊原虫的培养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改良DMEM培养基培养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的效果.方法 选取了329例临床样本分别用改良DMEM培养法与普通DMEM培养法和碘液染色涂片法对B.h的检出率进行比较;普通DMEM培养法与改良DMEM培养法中B.h形态、最低检出限、生长曲线等进行比较.结果 329例临床样本中改良DMEM培养B.h检出阳性率为5.17%(17/329),碘液染色涂片法阳性率1.52%(5/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h在两种培养基中均以空泡型为主,但改良DMEM更易见到颗粒型和二分裂型,生长高峰期为第72h,达高峰期后维持时间较普通DMEM培养长.结论 改良DMEM培养法优于普通DMEM培养法,可用于人芽囊原虫的体外增殖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胃肠道癌症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寄生虫感染与癌症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胃肠癌患者肠道单一原虫感染已有报道,但共感染报道较少见.本研究旨在明确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方法 根据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脆弱双核阿米巴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特异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氏PCR扩增,检测195例临床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结果 巢氏PCR检测结果显示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48.72%(95/195).其中2种原虫共感染23例(8例:人五毛滴虫+人芽囊原虫;1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3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1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肠道原虫感染的24.21%.3种原虫共感染为3例(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2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原虫感染的3.16%.1种原虫感染67例(56例:人五毛滴虫;9例:微小隐孢子虫;1例:人芽囊原虫;1例:脆弱双核阿米巴),占原虫感染的70.52%,未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结论 胃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原虫共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显著高于含人五毛滴虫的2种原虫共感染(P=0.0022)以及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P=0.0019),而2种和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的感染率间无明显差异(P=0.2775),表明胃肠道癌症患者中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高于2种或以上原虫共感染病例.BLA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不同感染原虫的基因序列除个别与GenBank参考序列同源性为100%外,其他基因序列在不同位点出现不同程度的碱基突变、插入或丢失现象.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胃肠癌患者病因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了解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8月在云南省洱源县5个村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新鲜粪样,收集其社会人口学信息.提取粪样DNA,使用普通PCR和巢式PCR分别扩增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分析人群感染情况.对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在NCBI进行BLAST比对分析,鉴定虫种和基因亚型,采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采集100份居民粪样.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4.0%(14/100).其中,男性、女性芽囊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4.6%(6/41)和13.6%(8/59);60岁以上的居民和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8.5%(5/27)、3/15;未接受过教育和小学文化者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1和17.0%(8/47);感染者均为农民.不同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人群的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23、2.730、2.235、1.404、1.668,均P>0.05).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率为2.0%(2/100),感染者均为女性农民.未查见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混合感染.14份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中扩增出ST1和ST3亚型序列各7条,其中7条ST1序列有25个核苷酸差异,5条与芽囊原虫(GenBank:ON932511、KU 147348、MK801408、MW728079、OR754904)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 100%,2条为新序列(GenBank:PP439288、PP439289),与芽囊原虫(GenBank:OP725964、KU 147333)一致性为 99.8%;7条ST3序列有1个核苷酸差异,与芽囊原虫(GenBank:KU147372、MK801366)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扩增获得的2条卡耶塔环孢子虫序列相同,与卡耶塔环孢子虫(GenBank:KY77075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中芽囊原虫分别与ST1和ST3亚型聚在一大分支上,卡耶塔环孢子与人源卡耶塔环孢子虫聚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存在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感染亚型为ST1和ST3亚型,ST1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黔东南地区侗族人群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2022年贵州省侗族人群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黔东南侗族地区黎平县芒岭村和地青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和卫生习惯、有无胃肠道症状等,并采集粪样,提取粪样芽囊原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取阳性产物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序列比对,确定芽囊原虫感染基因亚型.采用MEGA 7.0软件,用邻接法构建基于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的系统进化树.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纳入本研究居民芽囊原虫感染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了329名居民,女性200人(60.8%)、男性 129人(39.2%),平均年龄(47.95±20.39)岁,侗族占 98.5%(324/329)、汉族占 1.2%(4/329).PCR结果显示,有16份粪样扩增出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片段,大小约1 100 bp.芽囊原虫总阳性率为4.9%(16/329).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1%(4/129),女性阳性率为6.0%(12/2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25,P>0.05).>69岁年龄组阳性率较高,为8.1%(3/37),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927,P>0.05).芽囊原虫阳性者职业均为农民,阳性率为6.1%(16/261),不同职业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65,P>0.05).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居民阳性率最高,为12.7%(7/55),不同家庭人口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13.957,P<0.01).测序结果显示,芒岭村和地青村居民感染的芽囊原虫基因亚型有ST2、ST3、ST6、ST10等4种,其中ST6型最多(8/16),其次为ST3型(4/16).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6份芽囊原虫阳性序列与参照序列的序列相似性均为90%以上.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各基因亚型与其参照序列聚为一支,亲缘性较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用水来源、家庭人口数、每日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对芽囊原虫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78、9.552、7.384、15.680,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饮用非开水[OR=18.347,95%CI:(3.754,89.673)]是农村居民感染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结论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侗族居民的芽囊原虫总阳性率较高,主要基因亚型为ST6.饮用非开水是农村居民感染芽囊原虫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特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探究体外培养的芽囊原虫的形态、体外增殖规律及不同温度保存的降解情况.从腹泻患者芽囊原虫阳性粪便中分离芽囊原虫,在IMDM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虫体形态和生殖方式.采用显微镜计数法和荧光定量PCR法(qPCR)测定芽囊原虫18S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的拷贝数分析体外培养芽囊原虫的增殖情况,绘制增殖曲线,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芽囊原虫分别置4 ℃、-20 ℃、-80 ℃保存,第1~7天和第1~5周,提取虫体DNA,qPCR法检测芽囊原虫SSU rDNA,分析芽囊原虫的降解情况.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IMDM培养基培养的芽囊原虫,可观察到空泡形、颗粒形、阿米巴形和包囊等4种常见形态和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和胞内生殖等3种生殖方式.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的第3~7天为快速增长期,第7天虫体密度达到峰值,显微镜计数和qPCR法测定结果分别为2.5× 106个/ml和1.1 × 106拷贝/μl.相关性分析显示,显微镜计数和qPCR法测定结果绘制的增殖曲线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5,呈高度相关.在4、-20和-80 ℃保存第7天,芽囊原虫SSU rDNA拷贝数分别为(2.75±0.20)× 104、(6.84±1.33)× 104、(1.39±0.06)×105 拷贝/μl,为第 1 天拷贝数[(2.36±0.06)× 105、(2.39±0.06)× 105、(2.23±0.21)× 105 拷贝/μl)]的 11.6%、28.3%和 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67,P<0.05);在4、-20和-80 ℃保存第5周时,芽囊原虫SSU rDNA拷贝数分别为(3.77±0.23)× 104、(4.37± 0.59)× 104、(3.86±0.26)×105 拷贝/μl,为第 1 周拷贝数[(2.23±0.21)× 105、(2.23±0.21)× 105、(2.23±0.21)× 105拷贝/μl]的2.98%、3.41%和2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1,P<0.05).体外培养的芽囊原虫高峰期虫体形态多样,显微镜计数法和qPCR法均可用于芽囊原虫的定量,芽囊原虫在4、-20和-80 ℃保存均会发生降解,-80 ℃保存的降解程度小于4、-20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上海市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肠道病原体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情况,为蝇类防制和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4-11月每月下旬,采用网捕法,在农户、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3类场所采集家蝇,在公园、居民区、农贸市场3类场所采集丝光绿蝇和棕尾别麻蝇.对捕获的蝇种冷冻后分类鉴定,采用胃肠道感染微流体芯片V3进行感染性腹泻相关病原体筛查.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家蝇1 544只、丝光绿蝇642只、棕尾别麻蝇509只,家蝇、丝光绿蝇和棕尾别麻蝇的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37.29%(44/118)、67.50%(27/40)和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36,P<0.001).上述3个蝇种的细菌和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547,P<0.001;x2=26.519,P<0.001).家蝇共检出11种病原体(6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人芽囊原虫(占总检出病原体数量的42.37%)、札如病毒(占20.34%)和隐孢子虫(占10.17%);丝光绿蝇共检出12种病原体(7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占18.75%)、星状病毒(占13.75%)和札如病毒(占11.25%);棕尾别麻蝇共检出10种病原体(5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STEC(占22.22%)、星状病毒(占14.81%)和札如病毒(占14.81%).浦东新区家蝇携带病原体检出率最低,与另外2个蝇种的主要病原体有所差异.结论 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种类多样,且不同蝇种携带的病原体有所不同,应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制定蝇类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