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床旁超声评估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残余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ICU经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者60例,将患者按照床号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0、4、8、12、16、20、24 h评估胃残余量,每个时间点先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完成后立即进行注射器抽吸法经胃管抽吸胃残余量;对照组采用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比较2组患者在操作时间、不同时间点的监测结果、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使用率、目标喂养达标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抽吸法监测胃残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62.40 ± 4.00)、(78.39 ± 12.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633, P<0.01)。2组在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物使用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为(3.04 ± 0.31)d,试验组为(4.19 ± 0.33)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42, P<0.01)。 结论:床旁超声可用于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评估,指导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避免肠内营养制剂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麻醉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行腹腔镜疝气手术的患儿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麻醉管理)42例和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43例。采用FLACC疼痛行为量表评估患儿术后2 h、4 h、8 h、12 h、24 h疼痛情况;对比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放置喉罩前(T0)、气腹后5 min(T1)、除去喉罩5 min(T2)〕的生命体征指标、两组患儿术前、术后2 d应激指标和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2时间点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降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 d,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活动、术后苏醒、出院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2 h、4 h、8 h、12 h、24 h FLAC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TAPB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改善患儿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其安全性,加速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胃内镜胰腺包裹性坏死开窗清创引流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胰腺包裹性坏死(WON)是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之一,当出现出血、感染和胃肠道梗阻等压迫表现时,则需行有创干预治疗。近年来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经胃穿刺置入支架和鼻囊管引流已成为治疗WON的一线方法。然而,支架引流存在支架异位、出血、支架阻塞继发感染、反复更换支架、病程较长等弊端。为克服以上支架引流方法的不足,尝试行EUS引导下经胃胰腺WON开窗切除部分胃壁和囊壁清创术,获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光内镜联合内镜超声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白光内镜联合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评估浅表胃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浅表胃癌患者资料,将术前白光内镜及EUS资料完整,并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内镜医师对白光内镜判读结果的自信与否,将患者分为白光内镜确定组(47例)和白光内镜不确定组(37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估白光内镜及EUS对浅表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白光内镜和EUS判断浅表胃癌浸润深度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3.8%(62/84)和81.0%(6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2)。白光内镜确定组白光内镜判断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3.6%(44/47),高于白光内镜不确定组的48.7%(18/37)( χ2=21.656, P<0.001)。84例患者中20例(23.8%)被白光内镜高估浸润深度,其中8例(40.0%)经EUS修正诊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表面不规则( OR=5.076,95% CI:1.628~15.821, P=0.005)、病变边缘显著隆起( OR=3.831,95% CI:1.238~11.857, P=0.020)和病理类型是未分化型癌( OR=6.887,95% CI:1.882~25.204, P=0.004)是影响读图医师信心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浅表胃癌,白光内镜确定病变浸润深度者,白光内镜诊断准确率高;白光内镜不确定浸润深度者,联合EUS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进镜胃体反转法在胃底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评价进镜胃体反转法在胃底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镜科经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的胃底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记录进镜胃体反转法成功情况、内镜手术情况、操控性能评价、病理类型及并发症等相关信息。共入组患者1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间质瘤,极低危险度10例,低危险度2例。进镜胃体反转法成功9例,失败3例,最终内镜手术成功9例。所有患者未发生术中出血。内镜切除过程中,内镜同向进退功能、内镜视野及镜身稳定性评分均为2.00分。进镜胃体反转法在内镜治疗胃底间质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肠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胃肠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探讨其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行手术治疗并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24例,收集可能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有关的影响因素,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前常规行超声筛查,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 n=66)和非血栓组( n=58),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结果:经超声检查共有66例患者诊断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3.2%(66/124),其中63例无临床症状(50.8%),仅有3例出现了临床症状,有症状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4%(3/124)。两组间手术类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21.415、7.651, t=5.7181、0.418,均 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手术类型( OR=0.157,95% CI:0.040~0.612, P=0.008)、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 OR=7.371,95% CI:2.318~23.442, P=0.001)、术后第3天D-二聚体( OR=6.920,95% CI:2.854~16.783, P=0.000)是胃肠外科术后导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胃肠道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手术、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异常升高的患者要警惕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镇痛作用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9年1—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麻下开腹胆囊、胆管手术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单次ES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自控镇痛组),每组25例。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单次ESPB。记录痛觉阻滞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记录ESPB相关并发症和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结果: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缓解痛觉阻滞范围:T5~T12脊神经支配区域13例,T6~L1脊神经支配区域12例。与自控镇痛组比较,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VAS评分低,(4.2±1.1)分比(1.4±0.6)分、(4.0±0.8)分比(1.8±1.2)分、(3.5±0.9)分比(2.0±1.1)分(均 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少[0~24 h分别为(2.5±0.9)次比(9.9±1.5)次、20.0%(5例)比64.0%(16例),( t=10.566、 χ2=9.934,均 P<0.0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0.1±1.9)h比(24.5±2.1)h( t=7.388,均 P<0.01)。未出现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患者。 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并发症少,可减少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肠道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期间肠道超声指导早期肠内喂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亚低温治疗期间在肠道超声指导下早期肠内喂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行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实施肠道超声指导喂养分为观察组(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入院)和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入院)。观察组亚低温期间行肠道超声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结果开始肠内喂养[20 ml/(kg·d)],复温后逐渐增加至全肠道喂养;对照组亚低温期间仅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 ml/次,3 h 1次],复温后开奶,逐渐增加至全肠道喂养,未行肠道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儿肠内喂养开始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7例,对照组18例。观察组肠内喂养开始时间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早于对照组[36.0(33.5,39.0)h比77.0(74.0,79.3)h,6.0(5.5,6.5)d比8.0(7.0,9.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晚发型败血症发生。 结论: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肠内喂养安全可行,有利于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肠道超声对喂养计划的实施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生儿75例,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USCOM组34例,主要根据心率、血压、血气乳酸等临床指标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USCOM组41例使用USCOM协助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另设40例为对照组,主要为病情稳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SCOM组及对照组使用USCOM检查,记录心排出量(CO)、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USCOM组与对照组CO、CI、SVR变化,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心率、血压、乳酸变化,并比较分析USCOM组与非USCOM组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术后首次使用时间、术后首次扩容时间、扩容量、术后24 h无尿或少尿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USCOM组术前CO、CI、SVR、心率、血压与对照组及术后12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CO、CI较术前明显下降,乳酸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SVR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2 h CO、CI较术后1 h明显增高,SVR较术后1 h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前及术后1 h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压较术后1 h明显增高( P<0.05)。USCOM组比非USCOM组术后首次扩容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显著提前[0.75(0.50,1.37)h比7.00(5.00,13.25)h, Z=-7.041, P<0.001;(1.39±1.33)h比(8.61±5.15)h, t=-7.917, P<0.001],扩容总量显著减少[17.50(10.00,30.00)mL比30.00(20.00,30.00)mL, t=-3.045, P=0.002],多巴胺使用量显著减少[8.40(6.20,10.40)mg/kg比8.90(7.20,14.40)mg/kg, Z=-2.475, P=0.013],术后24 h少尿或无尿发生率明显减少(12.2%比32.3%, t=4.500, P=0.034),住院时间显著缩短[25.00(15.50,31.00)d比28.00(21.75,34.00)d, Z=-1.985, P=0.047],多巴酚丁胺及肾上腺素使用量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监测新生儿胃肠道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利于术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