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GA)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结合双能量CT确诊的14例GA患者的资料并分析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例膝关节GA患者中,双能量CT显示尿酸结晶主要沉积于肌腱、韧带、滑膜以及关节软骨面,其中沉积于股四头肌肌腱6例,髌韧带4例,前后交叉韧带2例,其余2例主要累及膝关节周围滑膜;MRI显示痛风石在T1WI上显示同肌肉等信号,在PDWI上信号可以多样化,以混杂等信号至混杂高信号为主.结论:膝关节GA患者的发病位置及MRI信号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有利于显示痛风结晶及早期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22膝)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临床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5.8~15岁(平均8.5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组(9例,10膝)和切开组(11例,12膝)。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切开组采用传统切开手术。两组术式均为膝关节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及髌韧带半腱转移。比较两组患儿基本临床资料、髌股适合角、外侧髌股角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之间差异。结果:20例患儿(22膝)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4个月(18~36个月),患儿均恢复膝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无一例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切开组再脱位1例,关节镜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关节镜组与切开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镜组与切开组手术时间[95.5(94.3,97.8)min比99.0(95.0,111.3)min]、出血量[(23.00±5.89)mL比(50.83±8.21)mL]、切口长度[(6.60±0.70)cm比(13.50±2.39)cm]、住院时间[7.0(7.0,9.0)d比9.0(7.0,10.0)d]、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65.50±6.43)d比(75.83.00±11.25)d]、完全负重时间[(8.70±0.95)周比(10.58±2.02)周]、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95.00(92.75,95.25)分比90.00(86.25,94.2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髌股适合角[(-8.2±1.75)°比(-8.5±2.32)°]、外侧髌股角[(6.80±1.87)°比(7.17±1.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辅助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切开方式,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且不会出现术后再脱位,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DP)患者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37膝)骨骺尚未闭合的HD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2膝)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需要进行上述手术方式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14岁,平均(12.1±1.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临床查体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平片的适合角及外侧髌骨角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10例(12膝)患儿平均随访23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感染及髌骨再次脱位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7±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6±6( t= ?23.155, P<0.05)。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的72.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的-7.5°±4.8°( t=21.392, P<0.01),外侧髌股角由-64.6°±9.4°改善为6.5°±3.7°( t=-22.874, P<0.01)。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3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需行MPF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23.5(18.3,29.0)岁;脱位次数2.5(2.0,3.0)次。根据在MPFL重建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定位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和对照组(19例,采用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导针定位次数、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3 d的髌骨倾斜角(PTA)、术后1~3 d的股骨隧道中心点与股骨理想Sch?ttle点的距离,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的膝关节主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0 (10.3,13.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4.1±16.7) min]、导针定位次数[1.0 (1.0,2.0)次]、疼痛VAS [2.5(2.0,3.0)分]、股骨隧道插入点与理想插入点间的距离[(4.7±1.2) 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84.2±19.7) min、3.0 (2.0,4.0)次、3.5 (3.0,4.0)分、(6.1±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MPFL重建术中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与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相比,机器人辅助定位能够减少导针定位次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建立股骨隧道的精准度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带血供阔筋膜重建兔腱骨连接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切取带血供阔筋膜重建兔髌骨-髌腱腱骨连接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6只、无血供阔筋膜重建腱骨连接组24只和带血供阔筋膜重建腱骨连接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建立左膝髌骨-髌腱缺损模型,无血供重建组切取游离阔筋膜折叠固定于髌骨残端与髌腱残端,带血供重建组切取带血管蒂阔筋膜折叠局部转移固定于髌骨残端与髌腱残端,保留阔筋膜血供。空白对照组直接处死,无血供组与带血供组于术后4周及8周处死,取髌骨-阔筋膜-髌腱复合体,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供组炎性细胞均少于同期无血供组,改良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红染面积均增加( P<0.05)。韧带成熟度评分手术组均低于空白组,带血供组评分均优于同期无血供组( P<0.05);带血供组纤维软骨细胞密度、新生软骨面积、纤维软骨厚度均大于同期无血供组( P<0.05);带血供组最大载荷及刚度均大于同期无血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带血供阔筋膜是修复腱骨连接缺损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腱骨重建血供恢复,促进腱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骨脱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髌骨脱位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常见膝关节损伤,常表现为持续性膝前疼痛、反复性髌骨外脱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疗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很多,其中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而术中采用何种技术仍存在较大分歧,致使术后临床效果的不确定。目前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手术方案共识,对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定位及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用于膝关节韧带断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用于膝关节韧带断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单县海吉亚医院收治的120例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可吸收组和金属组,每组60例,可吸收组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治疗,金属组采用金属螺钉联合骨隧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Lysholm膝关节评分、骨隧道增宽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可吸收组优良率为93.33%(56/60),高于金属组的80.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2, P<0.05)。术后3、6个月,可吸收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金属组[(78.42 ± 5.26)分比(70.41 ± 4.28)分、(92.57 ± 6.34)分比(88.26 ± 6.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可吸收组股骨正位、股骨侧位、胫骨正位及胫骨侧位骨隧道增宽程度小于金属组[(2.34 ± 0.55)mm比(3.18 ± 0.71)mm、(2.31 ± 0.42)mm比(3.20 ± 0.61)mm、(2.80 ± 0.77)mm比(3.23 ± 0.72)mm、(2.82 ± 0.51)mm比(3.22 ± 0.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吸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金属组[5.00%(3/60)比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23, P<0.05)。 结论: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用于ACL断裂,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膝关节的康复,减轻术后骨隧道增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及青少年髌骨脱位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髌骨脱位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可分为急性髌骨脱位、复发性髌骨脱位、习惯性髌骨脱位、先天性髌骨脱位。目前对各种髌骨脱位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且手术方式较多,疗效不一。本综述中,我们对近年来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的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儿童及青少年髌骨脱位的诊治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髌骨侧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5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38例;年龄(15.0±0.9)岁;左侧23例,右侧27例;术前脱位次数为(2.5±0.9)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贴面组(行髌骨侧贴面固定重建MPFL)25例;隧道组(行髌骨侧隧道固定重建MPFL)25例。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外侧髌股角(LPFA)、髌股适合角(CA)、髌骨倾斜角(PTA)、髌骨外移度(LPT)。结果:贴面组和隧道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0例患者术后获(24.1±5.1)个月随访。术后贴面组和隧道组患者均未出现髌骨骨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再次髌骨脱位。末次随访时贴面组患者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LPFA、CA、PTA、LPT分别为(87.8±4.3)分、(88.3±4.7)分、9.5°±1.1°、10.8°±1.4°、9.6°±1.0°、(9.2±1.3)mm,以上项目隧道组患者分别为(86.0±4.4)分、(87.7±4.2)分、9.5°±1.1°、11.0°±1.6°、9.0°±1.8°、(9.2±1.3)mm。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项目同一组内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髌骨侧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MPFL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均能改善青少年髌股关节对位关系,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及髌骨稳定性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板股后韧带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右膝关节疼痛1年,加重1个月”于2022年8月22日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近1个月疼痛加重,伴右膝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偶有关节交锁症状,活动后可缓解。既往无特殊疾病史。体格检查:右膝关节略肿胀,内外侧间隙均有压痛,浮髌试验、半月板研磨试验均阳性。2022年7月16日右膝关节MRI示内侧半月板体部损伤、关节退行性变(图1A~1C)。临床诊断为右膝半月板损伤、右膝骨性关节炎。于2022年8月24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膝关节镜探查术,术中见内侧半月板体部损伤及股骨内髁软骨磨损,予以修整。镜下用探钩探查见后角环抱后交叉韧带,后角和后交叉韧带连接处见一条索状韧带组织,起自内侧半月板后角;用探钩拨除表面滑膜,见韧带组织显露,其起自内侧半月板后角,斜行向上与后交叉韧带融合并向股骨走行,止于股骨内髁内侧面(图1D~1G)。根据关节镜下对该条索状韧带组织形态、走行及起止点的观察,临床诊断其为变异的板股后韧带(图1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