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眼底OCT形态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这种疾病常伴有慢性缺氧,进而导致全身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改变并引起血管反应性损伤.视网膜和脉络膜作为眼部重要结构,具有丰富血流灌注,极易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微结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观察这种微结构变化的理想工具,能无创、非侵入性地评估视网膜各层微结构和微血管病理改变.目前尚缺乏关于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改变的研究总结,文章详细回顾了当前有关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探讨了视网膜和脉络膜在结构与血流方面的变化,旨在概括COPD对眼底微结构的影响,探索这些形态学变化的潜在机制,并为COPD患者的眼底病变评估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益肺宣肺降浊方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YFXF)抗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YFXF差异表达作用靶点(YDEGs);利用列线图模型从YDEGs中筛选高风险基因;基于高风险基因从广义线性、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上升和随机森林模型中筛选最优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术构建大鼠VD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YFXF组(12.18 g/kg,以生药总量计),另设假手术组,每组6只.评价YFXF对VD大鼠行为学(以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为指标)、大脑皮层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分泌磷酸蛋白1(SPP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又名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SP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共获得6个YDEGs,其中SPP1、CCL2、HMOX1、HSPB1可能是VD的高风险基因;基于高风险基因的广义线性模型预测准确性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54).与模型组比较,YFXF可显著缩短VD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穿越平台次数(P<0.05);可改善大脑皮层组织神经元固缩和坏死等病理损伤,显著降低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升高PI3K、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 VD高风险基因SPP1、CCL2、HMOX1和HSPB1可能是YFXF的重要作用靶点;YFXF可能通过下调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发挥抗VD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与防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络病理论是研究内伤杂病及外感重症中的络病病机状态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符合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内涵.小儿体虚,肺络疏薄,营卫失和为发病之本;外邪入里,肺气郁闭,痰瘀阻络为致病之机;余邪未尽,气阴耗伤,肺络受损为再病之根.通过总结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从络病学说探讨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分期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感冒清热片抗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内实验方法探讨感冒清热片抗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感冒清热片治疗肺损伤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 3.9.0 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并用生物信息云平台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蛋白互作(PPI)网络,并与"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进行交集分析,筛选关键靶蛋白.将关键靶蛋白和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建立肺损伤小鼠模型验证感冒清热片对关键靶标蛋白的作用.结果 共筛选出感冒清热片治疗肺损伤的作用靶点 707 个,对应11 味中药中 107 种化合物.利用构建的"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发现感冒清热片可能通过豆甾醇、芦丁、金合欢素等有效成分对前列腺素G/H合成酶 1(PTGS1)、雄激素受体(AR)、乙酰胆碱酯酶(ACHE)等作用靶点进行调控.利用PPI网络发现SRC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等核心靶点.通过PPI网络与"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交集分析,筛选出关键靶标蛋白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CDK1)、CDK2、EGFR、雌激素受体 1(ESR1)和SRC.分子对接研究显示,感冒清热片中的豆甾醇、芦丁、金合欢素分别与CDK1、CDK2、EGFR、ESR1、SRC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内实验发现感冒清热片可剂量依赖性地减轻肺损伤小鼠的肺组织损伤、炎性浸润,降低TNF-α、IL-1β、IL-6 的含量,增强CDK1、CDK2 的表达,降低EGFR、ESR1 和SRC的表达.结论 感冒清热片对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其所含的豆甾醇、芦丁、金合欢素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CDK1、CDK2、EGFR、ESR1、SRC等关键靶标蛋白,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癌症途径、钙信号通路等关键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球囊肺血管成形术与利奥西呱治疗不能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RACE 研究):一项多中心3 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和辅助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背景与方法:利奥西呱和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是不能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治疗方案。然而目前尚缺乏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旨在评估BPA 与利奥西呱在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法国23个肺动脉高压专业中心开展了3 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纳入18~80岁、新诊断、肺血管阻力>320 dyn·s·cm-5的不能手术的CTEPH初治患者,通过网络随机系统,采用区组随机不分层(2或4例为1组)的方式,将患者1∶1随机分配到BPA或利奥西呱组。主要研究终点是第26周时肺血管阻力的变化,以意向治疗人群中占基线肺血管阻力的百分比表示。对所有接受了至少1 剂利奥西呱或至少1次BPA治疗的患者进行安全性分析。完成RACE试验的患者继续进行为期26周的辅助随访,在此期间,肺血管阻力仍超过320 dyn·s·cm-5的有症状的患者,可以在BPA后加用利奥西呱或利奥西呱后加用BPA中获益。 结果:2016年1月19日至2019年1月18日期间,105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利奥西呱(53例)或BPA(52例)组。在第26周,BPA组的平均肺血管阻力降至基线肺血管阻力的39.9%(95%CI:36.2~44.0),利奥西呱组降至基线肺血管阻力的66.7%(95%CI:60.5~73.5,均数比为0.60,95%CI:0.52~0.69;P<0.000 1)。BPA组52例中22例(42%)发生了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而利奥西呱组53例中有5例(9%)发生。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是BPA 组的肺部损伤[18/52(35%)]和利奥西呱组的严重低血压伴晕厥(2/53,4%)。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在第52周,接受一线利奥西呱或一线BPA治疗的患者的肺血管阻力有类似的降低(几何平均数之比为0.91,95%CI 为0.79~1.04)。与BP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用利奥西呱预处理的患者中较低(5/36,14%,22/52,42%)。 结论:在第26周,BPA的肺血管阻力降低比利奥西呱更明显,但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BPA中更常见。与接受BPA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相比,在后续研究中接受利奥西呱预治疗的患者,BP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较少,这表明多模态治疗方法对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具有潜在益处。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一种或两种药物联合BPA序贯治疗在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中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缝隙连接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缝隙连接可构成细胞间通讯网络,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稳定、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缝隙连接与肺发育及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如急性肺损伤、哮喘、囊性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高压等。因此,调控缝隙连接来阻断相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希望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GEO数据库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小鼠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基因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通过构建VILI小鼠模型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方法:①实验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VILI与自主呼吸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9368和GSE11662,通过统计分析获得DEG,运用韦恩图获得两个数据的共同DEG,然后使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共同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在线数据库(STRING)对共同DEG进行基因编码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运用CytoScape软件、分子复合物检测分析插件(MCODE),以及CytoHubba插件中最大团中心性(MCC)、最大邻居连通度(MNC)与度(degree)算法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②实验2(相关基因编码蛋白验证):构建C57BL/6小鼠大潮气量(20 mL/kg)VILI模型,并设自主呼吸对照组。取小鼠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实验1中筛选出的关键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①实验1结果:GSE9368数据中筛选出114个DEG,其中上调99个,下调15个;GSE11662数据中筛选出258个DEG,其中上调188个,下调70个;获得共同DEG 66个,其中上调61个,下调5个。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共同DEG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共同DEG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通过STRING及CytoScape构建差异基因PPI网络图和重要子模块,并获得拓扑分析MCC、MNC及degree算法得出的交集基因,分别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整合素Itgam、CXC型趋化因子配体2(CXCL2)、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CXCR2)、L-选择素Sell及CC型趋化因子受体1(CCR1)。②实验2结果:构建大潮气量VILI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与自主呼吸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结束后0 h小鼠肺组织有所损伤;通气结束后6 h肺组织结构受损明显,肺泡腔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和塌陷,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及间质还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对拓扑分析交集前3位基因IL-1β、SOCS3、MMP-9的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通气时间延长,小鼠肺组织中IL-1β、SOCS3、MMP-9蛋白表达逐渐上调,6 h时与自主呼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β(积分 A值):8.40±2.67比5.10±0.94,SOCS3(积分 A值):9.74±1.80比5.95±1.31,MMP-9(积分 A值):11.45±6.20比5.36±1.28,均 P<0.05〕。 结论:基于GSE9368和GSE11662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ILI与炎症损伤、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IL-1β、SOCS3、MMP-9蛋白可能为VILI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差异基因,为临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0474,并使用limma包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接着利用贝叶斯算法筛选脓毒血症和ALI的差异靶点基因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之后利用R的ClusterProfile包对所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GO)和通路分析(KEGG),最后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构建及识别网络中的核心驱动基因。结果:脓毒血症合并ALI组( n=13)和单纯脓毒血症组( n=21)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前,其基线较为紊乱,而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基线基本趋于一致。初步筛选出73个差异基因(45个上调基因和28个下调基因)。前10个差异基因中,上调基因为BTNL8、CDKN1A、TREM1、TAK1、H4FH,下调基因为CYBRD1、HOPX、UPB1、NME8、FAR2;且前10个差异基因在脓毒血症患者和脓毒血症合并ALI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富集分析可见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反式高尔基网络膜、细胞膜腔侧以及IRE1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中。KEGG分析其通路信号有3条,即ZAP-70酪氨酸激酶、CD3和TCR Zeta链的磷酸化以及PD-1信号通路。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发现FCGR2B、HLA-DQB1、HLA-DRA、CD74、CD86、CD4、SEC31A与其他基因存在较强的互作关系。 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可有效分析脓毒血症患者合并ALI的差异基因,为研究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体内试验验证云实感冒合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试验探讨云实感冒合剂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作用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预测:运用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预测云实感冒合剂干预RSV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借助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云实感冒合剂干预RSV感染验证试验:滴鼻法建立RSV小鼠模型,灌胃合剂后检测血常规、肺指数,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RT-PCR检测肺组织中TLR4、NF-κB和RSV-N基因mRNA相对水平。结果:分析获得云实感冒合剂有效活性成分41个,抗RSV靶点111个,富集得到167条信号通路,主要是PI3K/AKT、MAPK、Toll-lik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云实感冒合剂活性成分木犀草素、山奈酚、槲皮素与RSV-G、RSV-F、PI3K、AKT1、Bcl-2结合能均小于0 kcal/mol。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RSV组相比,云实感冒合剂高剂量组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升高、肺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E染色显示RSV组肺组织增生,肺泡壁变厚,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利巴韦林组和云实感冒合剂低、中、高剂量组中肺泡大小趋向均匀,肺泡壁厚度均一。与RSV组相比,云实感冒合剂低、中、高剂量组的CD3 +、CD4 +、CD8 +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升高,CD4 +/CD8 +T细胞数量比值降低,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下降,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和TLR4、NF-κB mRNA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云实感冒合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调控RSV感染,主要通过缓解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从肺脾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慢性虚损性肺病,病因不明,证候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阐释“脾为之使”的中医含义,脾与其他四脏间的关系,尤其强调脾与肺之间的关系。认为IPF发病起因为肺脾气虚,失于固卫,邪犯营卫;气虚郁而化热伤阴,久则血伤入络,累及于阳。病变过程显现出由气入血、由经至络的变化,最终导致气血、阴阳失衡,痰瘀胶结,痹阻肺络,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治疗上以“脾为之使”为中心,健肺脾之气、养肺胃之阴顾护其本,辨证施治,适时辅以活血、化痰、温阳、通络之法,为丰富中医辨治IPF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