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用药规律,总结郭维琴教授临床诊疗经验,以期传承其经验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筛选郭维琴教授门诊治疗的中青年高血压医案,将诊疗信息录入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郭维琴教授诊治病人79例,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核心用药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包括丹参、红花、赤白芍、川芎,兼有清肝降火之钩藤、夏枯草、菊花,健脾化痰有炒白术、茯苓,安神定志之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滋补肝肾之山茱萸等27味中药.辅助药物主要包括栀子、黄芪、桑寄生、片姜黄、枸杞子、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磁石、砂仁等114味.结论:郭维琴教授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方面,擅长应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清肝降火、滋补肝肾、健脾化痰、安神定志之药的使用,体现了郭维琴教授"从心立论"高血压,重视"肝脾同调,心神共养"的学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论脾为之卫治疗骨质疏松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易引发骨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并解决的一个健康问题.本文通过阐释对POP的中医认识,提出POP与中医理论中的骨痿最为相似,并引出其发病机制与脾虚相关,进而提出"脾为之卫"理论.文章梳理了"脾为之卫"理论源流及理论内涵,脾为之卫,即脾作为后天之本,通过运化水谷精微之悍气,生成卫气来行使维护机体的功能,即人体之免疫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血液以充养肾精,精生髓,髓居骨中,影响POP的发生、发展与防治;另外治痿者独取"阳明",从"阳明"之意的三方面分别加以论述脾为之卫对POP防治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探讨脾为之卫在POP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对临床治疗POP带来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邵念方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涉及中药238味,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皮、酒萸肉、山药,第2组为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第3组为益智仁、川芎、炙甘草;第4组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针对老年期肾虚髓亏证痴呆,邵老重视扶正,治疗以补虚为中心,兼顾利水、清热、解毒、化瘀、开窍之法。研究新发现的四组新处方,可为今后辨证加减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李东垣“肝之脾胃病”论探讨经前期综合征病机证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李东垣所提出的“肝之脾胃病”论可用于阐释经前期综合征(PMS)的病机及证治方法。基于其观点分析可知,PMS主要责于肝与脾胃,三者病变影响冲任二脉而生诸症,其病机主要为“脾失健运,肝无所禀”“肝气上逆,升降失司”“肝郁脾虚,病物从生”,治疗时根据病机之差异可分别予以补益肝脾法、柔肝理脾法、疏肝健脾法,恢复肝与脾胃之生理功能,使冲任自安,而诸症可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内服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中药内服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有关中药内服方治疗PHN的有效验案与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并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33篇,涉及处方243首,包括中药191味,使用频次>40的中药有20味,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亦较多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之药,用药药性以温、平、微寒、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脾、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15组,常用中药可聚为4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用药处方为当归、甘草、延胡索、柴胡、红花、白芍、桃仁、川芎、生地黄。结论:中药内服治疗PHN重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顾清解瘀热、调和气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从肺脾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慢性虚损性肺病,病因不明,证候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阐释“脾为之使”的中医含义,脾与其他四脏间的关系,尤其强调脾与肺之间的关系。认为IPF发病起因为肺脾气虚,失于固卫,邪犯营卫;气虚郁而化热伤阴,久则血伤入络,累及于阳。病变过程显现出由气入血、由经至络的变化,最终导致气血、阴阳失衡,痰瘀胶结,痹阻肺络,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治疗上以“脾为之使”为中心,健肺脾之气、养肺胃之阴顾护其本,辨证施治,适时辅以活血、化痰、温阳、通络之法,为丰富中医辨治IPF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及中药配伍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有效数据,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核心证型,探索其病机演变规律,并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8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经中药口服干预的UC缓解期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运用Medcase Chart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探索UC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规律及核心中草药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UC缓解期患者302例;以黏液血便、易腹泻、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阵发性腹部隐痛、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为临床核心证候群;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虚毒蕴证为核心证型;病机演化可分为3个环节:脾气亏虚为UC发病之基;湿热蕴结、气血痰瘀凝滞,为UC加剧之源;病程日久,湿热痰瘀分别形成湿毒、热毒、痰毒、瘀毒,导致内生癌毒,为UC恶化之本。药物配伍方面,脾气亏虚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当归、白芍;脾虚湿困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黄连、砂仁、防风;脾虚毒蕴证常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乌梅、槐花、黄连、防风。结论:UC缓解期以脾虚为本,健脾益气为治疗根本,佐以理气、和胃、活血、止血、祛湿、清热、解郁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圆运动理论验案分析及临证心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圆运动理论是认识自然界运转规律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工具。“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圆运动理论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圆运动过程。临床基于该理论治疗血栓性外痔、顽固性失眠、复发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诊疗过程中发现,临证可运用圆运动理论阐释病机,治疗中既需重视脾胃中气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其他脏腑对圆运动复圆的影响;圆运动理论蕴藏着丰富的运气思维,参合运气学说可使中医辨证角度更加多元化,提高辨证准确性;遣方用药时还需重视合方思想,灵活处方,适应病机。诊疗时应准确判断圆运动失衡之根结,并基于圆运动规律把握常用方剂与中药的作用角度,如此才可真正发挥理论优势,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癌微创外科的研究与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前列。自1992年Kitano等完成世界第1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亦取得长足进步。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均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不亚于传统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性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等特点,逐步取代开腹手术,成为胃癌外科的主流手术方式。随着胃癌手术治疗理念持续更新,新兴微创技术不断涌现,其中机器人手术系统和吲哚菁绿示踪技术等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与日俱增,使胃癌外科更加微创、精准,并提高胃周淋巴结清扫质量,国内胃癌外科技术进一步精进。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胃癌微创外科技术为主题,回顾归纳近年来最新进展,旨在系统阐述胃癌外科的现状和未来展望。相信未来,我国的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必将更为规范化、微创化、精准化,必将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进一步深化胃癌诊断与治疗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新型膈肌移动度测量方法的验证研究:经相控阵探头评估肝肾及脾肾切面膈肌移动度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经肝肾/脾肾切面超声测量膈肌移动度(DE)作为评估膈肌功能新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通过招募方式纳入12名健康受试者。每位受试者均由4名不同经验水平的操作者分别采用传统方法(肝下/脾下切面)和新方法(肝肾/脾肾切面)测量DE,其中2名有经验的操作者为重症临床医师,膈肌超声操作大于50例;另外2名无经验的操作者为呼吸治疗师,膈肌超声操作小于10例,均接受2 h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通过后再开始试验操作。操作者首先应用传统方法,采用1.5~6.0 MHz凸阵探头,选择M超模式,将取样线垂直于膈肌置于移动度最大处,于受试者平静呼吸时测量肝下/脾下切面DE;然后应用新型测量方法,采用1.6~4.5 MHz相控阵探头,经腋中线观察膈肌沿头尾方向的移动情况,选择解剖M超模式,将取样线垂直于膈肌置于肾脏中点水平,于受试者平静呼吸时测量肝肾/脾肾切面DE。肝下及肝肾切面用于评估右侧膈肌,脾下及脾肾切面用于评估左侧膈肌。采用Deming法对不同切面测量的DE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分析,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界限定义为不存在固定偏倚和比例偏倚,且测量值之间差异的2个标准差小于测量值平均值的40%,即%一致性界限=测量值之间差异的2个标准差/测量值平均值×100%。结果:4名操作者分别对12名受试者进行4个切面DE的图像扫查,其中肝肾切面及脾肾切面DE获取率均高达100%(48/48),肝下切面次之〔91.7%(44/48)〕,脾下切面最低〔66.7%(32/48)〕,提示对于左侧膈肌的评估,脾肾切面DE获取率显著高于传统脾下切面( P<0.01)。总体测量结果显示,新方法经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测量的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1.64±0.10比1.55±0.14, P>0.05),且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经肝下切面和脾下切面测量的DE(cm:肝肾切面比肝下切面为1.64±0.10比1.44±0.09,脾肾切面比脾下切面为1.55±0.14比1.09±0.14,均 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肝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脾肾切面测量的DE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r值分别为0.62、0.59、0.42,均 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肝肾切面与脾肾切面、肝下切面与肝肾切面测量的DE一致性均较好(%一致性界限均<40%),而脾下切面与其他3个切面测量的DE均不相关,且不存在一致性(%一致性界限均>40%)。4名操作者在肝下切面、脾下切面、肝肾切面和脾肾切面测量的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肝下切面分别为1.49±0.34、1.44±0.37、1.43±0.30、1.40±0.27,脾下切面分别为1.10±0.36、1.05±0.18、1.09±0.22、1.06±0.26,肝肾切面分别为1.67±0.43、1.57±0.34、1.63±0.32、1.66±0.36,脾肾切面分别为1.45±0.33、1.48±0.34、1.50±0.24、1.65±0.26,均 P>0.05);根据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界限范围,4名操作者在4个切面测量的DE一致性均较好(%一致性界限均<40%)。 结论:经肝肾/脾肾切面测量DE是一种准确、可重复性好、获取率高的新方法,可作为传统经肝下/脾下切面测量DE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