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脂肪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54岁,因"胸闷伴咳嗽2周,发现左主支气管新生物3 d"于2021年3月5日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逼,伴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黏痰,伴低热,体温37.5 ℃,无心悸、胸痛、寒颤、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行胸部CT检查示左下肺不张,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活检考虑息肉,肿瘤。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6.5 ℃,P 85次/min、R 20次/min、BP 124/81 mmHg,发育正常,BMI 20 kg/m2。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无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语颤减弱,左下肺叩诊呈实音,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及四肢检查阴性。2021年3月5日胸部增强CT示左主支气管内见一不规则类圆形低密度影,并向下延续到下叶支气管,测CT值约为-60 Hu,伴左肺下叶肺不张(图1),诊断:左侧支气管内占位(脂肪瘤)。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2021年3月9日全麻下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镜下见左主支气管内一类圆形新生物堵塞,表面光滑,活检时质韧、可活动、不易出血(图2),周围支气管黏膜轻度充血水肿;用高频电圈套器对新生物进行分次套扎后,发现新生物源自左下叶支气管,使用氩气刀烧灼残余病灶及活检钳钳取。套扎的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提示脂肪瘤(图3)。术后患者胸闷气逼、咳嗽咳痰较前好转。2021年3月12日复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肿瘤切除术后改变,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左下叶节段性肺不张较前改善(图4)。术后1周复查电子支气管镜示:左主支气管内肿瘤切除后通畅,左下支气管开口处仍有少量疤痕和肿瘤组织残留,管腔部分阻塞,给予活检钳清除。2022年6月23日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周脂肪在肾细胞癌发生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肾周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内脏脂肪组织,由休眠的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构成,有着完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系统。此外,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肾周脂肪能够产生丰富的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本文总结了肾周脂肪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肾周脂肪在肾脏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深入研究肾周脂肪提供方向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儿隐匿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提高对婴儿隐匿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我们对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婴儿的临床表现和诊疗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该例患儿以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轻度腹泻和水肿,未见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呈现低蛋白血症。输注白蛋白未能缓解低蛋白血症,随后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段可见大小不等密集的白色粟粒样颗粒状隆起,黏膜呈广泛白斑样病变,病理检查显示明显的小肠淋巴管扩张,进而确诊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确诊后每两日输注白蛋白,连续输注两个疗程并予portagen中链脂肪酸奶粉喂养。经处理后血浆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基本升至正常水平,腹部及胸部彩超显示双胸腔及双肺积液均已被吸收。对该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血浆白蛋白及球蛋白下降而导致浮肿的婴儿,排除肝肾疾患及肿瘤、结核等慢性疾病所致蛋白消耗过多的可能性,均应考虑小肠淋巴扩张症,需尽可能尽早行胃镜检查,进一步完善病理活检,实现早日确诊、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及饮食干预治疗,避免处理不及时导致的严重后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棕色脂肪源性神经调节蛋白4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炎症保护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棕色脂肪源性神经调节蛋白4(NRG4)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炎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N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野生型(WT)和NRG4基因敲除(KO)小鼠分为WT-DN+绿色荧光蛋白(D-WT-GFP)组、KO-DN+绿色荧光蛋白(D-KO-GFP)组、KO-DN+NRG4(D-KO-NRG4)组,D-WT-GFP组和D-KO-GFP组在小鼠肩胛间区棕色脂肪一次性注射腺相关病毒绿色荧光蛋白,D-KO-NRG4组注射腺相关病毒转录NRG4。另设普通饲料喂养WT小鼠作为对照组(WT-CON)。每组6只。8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采用过碘酸希夫染色和电镜观察足细胞损伤情况及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F4/80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各组小鼠肾组织 IL-1β、 IL-6、 TNF-α 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KO-GFP组与D-KO-NRG4组小鼠各组织NRG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NRG4水平与血清炎症因子、UACR、肾组织F4/80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与D-WT-GFP组相比,D-KO-GFP组小鼠UACR明显升高( P<0.01),肾小球面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和足细胞损伤,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且肾组织中 IL-1β、 IL-6、 TNF-α的mRNA表达也升高( P<0.01),同时肾组织F4/80表达增加( P<0.01)。此外,与D-WT-GFP组相比,D-KO-GFP组小鼠HbA 1c、TG、TC、FFA、LDL-C水平升高且体重增加( P<0.01)。而与D-KO-GFP组相比,D-KO-NRG4组小鼠UACR水平降低( P<0.01),肾脏炎症指标F4/80表达降低( P<0.01),HbA 1c、TG、TC、FFA、LDL-C水平下降且体重降低(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RG4与IL-1β、IL-6、TNF-α、UACR、肾组织F4/80表达呈负相关( r=-0.548、-0.637、-0.553、-0.503、-0.554,均 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D-KO-NRG4组小鼠棕色脂肪中NRG4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而肝脏、肾脏、骨骼肌和白色脂肪中NRG4的表达水平较低( P<0.05)。 结论:棕色脂肪源性NRG4可以降低DN小鼠抑制肾脏炎症反应,降低蛋白尿,减轻DN肾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临床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3例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11例;年龄(67.3±10.1)岁。无症状9例,仅腰部不适7例,仅肉眼血尿4例,血尿合并腰部不适3例;伴多发膀胱肿瘤1例。3例术前行MRI检查,19例术前行增强CT检查,1例同时行MRI及增强CT检查。MRI检查示肾分叶状等T1、混杂T2信号,边界不清晰,且DWI可见明显弥散受限;增强CT检查示占位无明显增强,边界不清晰。肿瘤位于左侧15例,右侧8例。术前1例行细针穿刺活检诊断为尿路上皮癌,2例采用输尿管软镜取标本病理未报告肿瘤;22例术前诊断不明确,无法确定肿瘤性质。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20例,肾输尿管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3例。结果:术后病理标本可见灰白色占位,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侵及肾实质,G 3级;T 3a期9例,T 3b期14例;9例清扫肾门淋巴结,其中淋巴结转移5例。术后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6±6.7)个月。术后膀胱复发3例,转移5例(腹腔转移2例,同侧肾上腺、肝、腰大肌转移各1例)。至末次随访,共8例死亡(38.1%,8/21),其中7例因肿瘤转移或复发死亡(均为T 3b期患者),1例因心梗伴肺部感染死亡。仅侵犯肾窦的3例中,1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仅侵犯肾周脂肪的4例中,3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早期不易诊断,临床生物学行为不佳,总体预后差。对于术前诊断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者,建议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如术前诊断不明确但高度怀疑者,根据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脂肪可塑性研究大黄素对肥胖小鼠的改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基于脂肪可塑性探究大黄素改善肥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8周建立肥胖小鼠模型,肥胖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40、80mg/kg)组、CL316243(1mg/kg)组和罗格列酮(10mg/kg)组,连续给药4周.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检测Lee's指数和皮下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eWAT)、肾周白色脂肪组织(perirenal white adipose tissue,pWAT)、肩胛区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指数,测量肩胛骨体温;检测口服葡萄糖耐受量、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及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脂肪组织中棕色化相关蛋白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protein1,UCP1)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下iWAT中脂肪可塑性相关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剂-1 α(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gammacoactivator-1 α,PGC-1α)、PR 结构域蛋白 16(positiveregulatory domain-containing 16,PRDM16)、线粒体转录因子 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dependent/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 AMPK(phosphorylated AMPK,p-AMPK)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小鼠体质量、Lee's指数及皮下iWAT、eWAT、pWAT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0.01、0.001),肩胛区体温升高(P<0.01),血糖和血清中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0.001);BAT中UCP1表达显著增加(P<0.001),皮下 iWAT 中 PGC-1α、PRDM16、TFAM、p-AMPK/AMPK、GLUT4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大黄素能够有效抑制肥胖小鼠模型的体质量增加,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其机制与激活BAT、诱导WAT棕色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代综方对肥胖小鼠白色脂肪组织糖原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代综方对肥胖小鼠脂肪组织糖原代谢的影响,探讨其激活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建立肥胖模型,将成模小鼠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5 g/kg)和代综方低(0.20 g/kg)、高(0.40 g/kg)剂量组,另取常规维持饲料喂养的小鼠作为正常组,每组12只,各给药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6周.测量小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取肩胛棕色脂肪组织及腹股沟、肾周、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分别测定脂肪组织质量并计算体脂系数,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形态变化,PAS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糖原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糖原合成酶2(Gys2)、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3c(Ppp1r3c)、糖原合酶激酶(GSK)-3β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各时点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均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TC、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1);腹股沟、肾周、附睾白色脂肪组织质量及体脂系数显著升高(P<0.01),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细胞肥大、呈大空泡样,糖原积累较少,Gys2、Ppp1r3c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代综方高剂量组小鼠给药4、6周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TG、TC、HDL-C、LDL-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肾周、附睾白色脂肪组织质量及体脂系数显著降低(P<0.05,P<0.01),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质量显著降低(P<0.05),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可见多处形态不规则的小空泡,周围伴有细胞核聚集,糖原积累增加,Gys2、Ppp1r3c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各组小鼠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GSK-3β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代综方可通过上调Ppp1r3c表达提高Gys2活性,促进糖原合成,诱导脂肪组织棕色化,增加脂肪产热,改善肥胖及相关糖脂代谢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时钟基因调控低氧训练肥胖大鼠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低氧训练可以促进机体脂肪的降解,外界环境变化可影响动物昼夜节律,但昼夜节律变化对脂肪组织棕色化及脂肪降解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阐明时钟基因对低氧训练大鼠附睾脂肪组织棕色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喂养高脂饲料构建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抽取40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常氧安静组、低氧安静组、常氧训练组、低氧训练组,每组10只,进行4周的干预.安静组大鼠不实施干预;低氧组大鼠全天生活在氧浓度为13.6%的低氧仓中;训练组第1周为适应性训练,后3周训练速度和时长保持不变.测量肥胖大鼠体质量、体长和肾周脂肪质量;并使用血脂生化检测试剂盒检测肥胖大鼠血清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含量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棕色化变化;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脂肪组织中转录组水平变化;采用qRT-PCR检测附睾脂肪组织中PGC-1α、Beclin1、KLF2、Perilipin1 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低氧训练干预使营养性肥胖大鼠体质量、脂体比、Lees's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升高(P<0.01);②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相比于常氧安静组、低氧安静组和常氧训练组,低氧训练更能有效促进大鼠肝脏组织中脂肪动员和附睾旁脂肪组织棕色化;③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低氧训练时钟基因Dbp、Nr1d1、Sik1以及脂肪组织棕色化基因Ppargc1a(PGC-1α)等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Arntl(Bmal1)显著下调(P<0.05),同时伴随物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④qRT-PCR结果证实低氧训练时脂肪组织棕色化基因PGC-1α和脂代谢基因Perilipin1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⑤结果证实时钟基因在低氧训练促进脂肪组织棕色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间歇性禁食联合产热脂肪活化防治小鼠肥胖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研究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联合产热脂肪活化对小鼠肥胖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方法·取8周龄雄性C57BL/6J正常小鼠以高脂饲料喂养4个月,构建肥胖小鼠模型作为肥胖治疗实验对象;另取8周龄雄性C57BL/6J正常小鼠作为肥胖预防实验对象.2种实验小鼠均分为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CL316243(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CL)组、IF组、IF联合隔日腹腔注射CL组.肥胖治疗实验小鼠与肥胖预防实验小鼠分别干预38 d和124 d,干预期间均以高脂饲料喂养.每2d记录小鼠摄食量和体质量;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外周血葡萄糖浓度,收集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eWAT)和肝脏样本并称取质量,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分析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的产热基因、炎症基因,以及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肥胖治疗实验中,IF联合CL相较于单纯IF,可进一步减轻肥胖小鼠体质量并降低血糖(均P<0.05),减小eWAT和肝脏细胞内的脂滴(均P<0.05),促进eWAT与iWAT中产热基因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和细胞死亡诱导DFFA样效应蛋白α(cell death inducing DFFA like effector α,Cidea)的表达,上调eWAT与iWAT中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a)和烯酰辅酶A水合酶(enoyl-CoA hydratase and 3-hydroxyacyl CoA dehydrogenase,Ehhadh)的表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IF联合 CL 还可抑制eWAT和肝脏中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均P<0.05),促进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均P<0.05),但与单纯I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肥胖预防实验中,IF联合CL相较于单纯IF,可进一步减小eWAT和iWAT细胞内的脂滴,促进eWAT与iWAT中Ucp1和Cidea的表达,上调eWAT与iWAT中Ppara和Ehhadh的表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IF联合CL还可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体质量增长,以及改善血糖(均P<0.05),并抑制肝脏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P<0.05),但与单纯I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肥胖治疗与预防模型中,与单纯IF相比,IF联合产热脂肪活化均可减少脂肪组织中脂肪沉积,促进白色脂肪中产热基因及脂肪酸氧化基因的表达;但两者对体质量和血糖的联合作用在肥胖治疗模型中优于单纯IF,在预防模型中则无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低氧/冷暴露对肥胖大鼠模型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究低氧/冷暴露对肥胖大鼠模型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脂喂食构建肥胖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体脂的变化,利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变化并比较脂肪细胞面积,利用免疫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2(PPAR-γ2)、PR结构域结合因子16(PRDM16)和解偶联蛋白1(UCP-1)基因的表达及UCP-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大鼠体质量、体脂均降低,且低温低氧组大鼠体质量、体脂低于低氧组、低温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大鼠脂肪细胞面积减小,且低温低氧组大鼠脂肪细胞面积低于低氧组、低温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大鼠肩胛棕色脂肪组织PPAR-γ2、PRDM16、UCP-1基因表达均升高(F=378.495、102.061、322.443,P<0.05),肾周白色脂肪组织PPAR-γ2基因表达均降低(F=4.555,P<0.05),PRDM16、UCP-1基因表达均升高(F=24.387、163.660,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低温低氧组大鼠肩胛棕色脂肪组织与肾周白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低温低氧组相比,低氧组、低温组大鼠肩胛棕色脂肪组织与肾周白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均更低(P<0.05).结论 低氧/冷暴露可通过调控脂肪内PPAR-γ2、PRDM16通路使UCP-1高表达,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并影响大鼠体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