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酪酸梭菌对db/db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酪酸梭菌对db/db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4周龄db/db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b/db组, n=10)和酪酸梭菌治疗组(db/db+Cb组, n=7),选用同周龄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db/m组, n=10)。db/m和db/db小鼠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db/db+Cb小鼠给予等量的酪酸梭菌溶液灌胃,连续灌胃8周。检测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等指标;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的表达。采用16S rRNA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别测定肠道菌群、血清和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 结果:与db/db小鼠相比,db/db+Cb小鼠通过补充酪酸梭菌后一般状态改善,空腹血糖、血尿素氮、ACR、血肌酐、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降低(均 P<0.05);病理显示,小鼠肾组织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中PGC-1α mRNA表达量上升( P<0.05);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下降,GLP-1R、磷酸化腺苷酸活化激酶(p-AMPK)/AMPK蛋白表达上调(均 P<0.05);酪酸梭菌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血清和粪便中总SCFAs含量升高(均 P<0.05)。 结论:酪酸梭菌能增加肾组织GLP-1R表达,促进AMPK磷酸化,减轻小鼠肾组织损伤,推测与调节富产SCFAs菌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损毁下丘脑腹内侧核与弓状核致大鼠肥胖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两点法电损毁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弓状核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使用1根25 GA(0.45 mm)实心铁针,针体涂上绝缘层,尖端暴露0.5 mm导电区域,参照大鼠图谱在立体定向仪下以(AP:-2.6 mm,ML:±0.6 mm,DV:-9.6 mm)为坐标,1.5 mA电流持续通电25 s,损毁SD大鼠的双侧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和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实验期间规律记录两组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饮水量,术后28 d处死大鼠,检测肾周脂肪质量变化、体长距离,HE染色检测肝脏、脂肪组织变化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含量,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427.5±17.7) g]、体质量增长[(208.5±14.8) g]较对照组体质量[(349.2±17.7) g]、体质量增长[(136.2±21.4) g]显著增加( t=7.661、6.806,均 P<0.001)。(2)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日摄食量[(44.2±6.6) g]较对照组大鼠[(23.0±3.6) g]显著增加( t=6.918, P<0.001),但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37.5±12.1) ml]与对照组[(35.0±11.8)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61, P=0.726)。(3)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肾周脂肪质量[(13.4±2.7) g]较对照组大鼠[(6.3±0.9) g]增加( t=4.250, P<0.05),模型组大鼠体长[(21.8±0.4) cm]较对照组大鼠[(23.4±0.2) cm]减少( t=-6.788, P<0.01),模型组大鼠Lee指数(348.9±8.5)较对照组大鼠(305.5±4.3)显著增加( t=7.898, P<0.01)。(4)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血清瘦素含量[(8 324.10±159.00) μg/L]较对照组大鼠[(2 705.31±407.10)μg/L]显著增加( t=25.712, P<0.001),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LHA)LEPR蛋白表达量(1.3±0.1)较对照组大鼠(0.9±0.1)显著增加( t=4.932, P<0.01)。 结论:两点法电损毁SD大鼠的双侧VMH和ARC可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患者早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水平与肠道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水平与患者肠道损伤和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免疫治疗依据。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1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脓毒症组),选择同期17例普通术后非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非脓毒症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住ICU 24 h内外周静脉血样本,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同时,从脓毒症组中选择既往无慢性胃肠道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5例,测定其和非脓毒症组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D-乳酸水平。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评估脓毒症组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随访患者28 d生存情况。对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I-FABP、D-乳酸水平进行比较,对比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早期血清I-FABP、D-乳酸分别与CD3 +、CD4 +、CD8 +、NK细胞水平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非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组血清I-FABP、D-乳酸水平均升高[I-FABP(μg/L):18.36 (14.75,28.34) vs 16.17(12.12,18.40),D-乳酸(mg/L):18.70 (10.10,40.60) vs 8.85(7.10,15.76),均 P<0.05],脓毒症组外周血CD3 +、CD4 +、NK细胞水平均下降[CD3 +(%):54.30(37.48,61.65) vs 60.75(48.88,69.95),CD4 +(%):24.60 (17.65,32.15) vs 31.90(24.95,37.10),NK细胞(%):18.20 (11.95,31.10) vs 24.70 (19.30,32.65),均 P<0.05],但是早期外周血CD8 +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外周血CD3 +、CD4 +、CD8 +、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肠道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I-FABP与CD3 +、CD8 +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478、-0.415,均 P<0.05),但与CD4 +、NK细胞之间无相关性(均 P>0.05)。D-乳酸与CD3 +、CD4 +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344、-0.423,均 P<0.05),与NK细胞呈正相关( r=0.393, P<0.05),但是D-乳酸与CD8 +之间无相关性( P>0.05)。61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APACHEⅡ评分是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222,95% CI:1.084~1.378, P<0.01],早期CD3 +、CD4 +、CD8 +、NK细胞水平与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无关( P>0.05)。 结论:脓毒症早期可发生免疫抑制,其与肠道损伤相关,但是与患者预后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典型结节性硬化症1例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收集1例典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其致病基因变异。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二代测序法对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采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构建迷你基因质粒转染至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提取RNA进行转录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型包括反复癫痫发作,伴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肺淋巴管肌瘤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多发性骨质硬化。二代测序提示患者TSC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者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突变,其父母及100名无关健康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变异。该突变位点既往未见报道。迷你基因实验显示,患者TSC2基因mRNA序列发生改变,原4号外显子剪切位点丢失,插入74 bp内含子序列,使剪切位置后移90 bp(r.336delins336+16_336+90)。结论: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变异可导致异常剪切,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尾部重复综合征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及文献复习,探讨尾部重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例尾部重复综合征的临床资料。1例男患儿,出生时即发现会阴两处肛门开口,6个月时门诊就诊,骶尾部MR发现患儿腰骶部椎管内脂肪瘤并脊髓栓系,9个月时因排便困难入院。造影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重复畸形,横结肠扩张,肠镜检查示重复结肠内被覆正常肠道黏膜。阴茎头可见两处尿道外口,逆行尿路造影显示膀胱为双腔,尿道重复,静脉肾盂造影示上尿路未见异常,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为独立双腔,每个腔有各自尿道,腔内各有一个输尿管开口,尿动力学检测未见异常。结果:患儿6个月时给予椎管内脂肪瘤切除+脊髓栓系松解+硬脊膜修补术;9个月时行腹腔镜降结肠、乙状结肠隔膜切除术+后矢状位肛门重建术+结肠造瘘术,术后2个月复查肛门外观良好,返院行横结肠封瘘术,术后1年排便每天1次或隔天1次,成形大便,肛门功能评分Baylor评分31分。每两周复查尿检,无尿路感染,基于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给予临床观察。结论:尾部重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重复畸形,术前充分评估,按步骤、多学科联合纠正畸形,效果良好。排便、排尿功能是首要考虑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7月诊断的8例TFE3重排的PEComa,3例为会诊病例,5例为本院标本,其中7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例为穿刺活检标本。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检测,并进行预后随访。结果:8例患者中,5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年龄25~65岁(中位年龄45岁)。发病部位:子宫1例,肝脏1例,脐尿管1例,肾脏2例,腹腔1例,结肠1例,腹膜后1例(后3次复发,部位分别为腹腔、盆腔和卵巢、腹腔)。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透亮或嗜酸,巢片状排列,大部分区域由纤细的薄壁血管分隔形成巢泡状,未见乳头状结构,无明显的平滑肌及脂肪成分;3例细胞异型性显著,可见奇异形核及瘤巨细胞并伴有大片坏死,核分裂象多见(最多约28个/50 HPF)。3例可见黑色素颗粒沉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所有病例均弥漫一致强阳性表达TFE3,8例均表达HMB45(2例灶状阳性),6例(6/8)表达Cathepsin K和Melan A,2例(2/8)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均为灶状阳性),所有病例均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PAX8和结蛋白。8例FISH均检测到TFE3基因断裂,其中4例进行了二代测序,显示2例具有SFPQ::TFE3融合,1例具有ASPSCR1::TFE3融合,另1例未检出。7例随访到有效信息,随访时间4~94个月,4例无病生存,2例复发,1例初诊时已出现转移,所有患者均未死亡。结论:TFE3重排的PEComa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个别病例表现出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出现复发和转移,应提示临床进行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脂肪细胞因子、血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成都市锦江区春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DN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二甲双胍组(48例)和联合组(52例)。二甲双胍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ADP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人网膜素-1(Omentin-1)和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排泄量(UAER)、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预后情况。 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4、8、12周总有效率均高于二甲双胍组,并且治疗时间越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组别 = 4.61, χ2时点 = 78.5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ADPN、SFRP5、Omentin-1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12周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均低于二甲双胍组[(7.17 ± 1.62) mmol/L比(8.75 ± 2.11) mmol/L、(5.54 ± 1.11) mmol/L比(6.56 ± 1.08) mmol/L、(6.63 ± 0.92)%比(7.95 ± 0.89)%、(7.12 ± 1.17) mU/L比(8.72 ± 1.58) mU/L、3.52 ± 0.88比4.04 ± 0.70、(28.65 ± 3.22) mg/24 h比(65.42 ± 6.85) mg/24 h、(56.24 ± 7.68) μg/mg比(92.68 ± 9.29) μg/mg、(8.62 ± 1.08) μg/(g·Cr)比(14.62 ± 1.85) μg/(g·Cr)]( P<0.05),ADPN、SFRP5、Omentin-1水平均高于二甲双胍组[(14.53 ± 2.43) mg/L比(10.21 ± 2.12) mg/L、(12.81 ± 2.31) μg/L比(8.75 ± 2.18) μg/L、(48.49 ± 5.28) μg/L比(36.57 ± 4.3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二甲双胍组[7.69%(4/52)比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57, 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DN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且对脂肪细胞因子分泌调节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周脂肪在肾细胞癌发生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周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内脏脂肪组织,由休眠的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构成,有着完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系统。此外,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肾周脂肪能够产生丰富的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本文总结了肾周脂肪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肾周脂肪在肾脏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深入研究肾周脂肪提供方向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他克莫司致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胰腺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38岁女性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术后第5天予他克莫司1 mg口服、1次/12 h,服药第15天患者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为9.8 μg/L。第17天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部CT示胰腺体积增大,边缘不规则,胰周及腹腔可见明显渗出。实验室检查示血淀粉酶430 U/L,脂肪酶231 U/L。考虑为急性胰腺炎,可能与他克莫司有关。停用他克莫司,改用环孢素A 100 mg口服、1次/12 h,同时予禁食、胃肠减压、降脂、抑酸、抗感染及肠外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3 d后上述症状缓解。19 d后血淀粉酶173 U/L,脂肪酶51 U/L;腹部CT示胰腺轮廓较前清晰,周围渗出明显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