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移性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的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7(36~67)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8(20.9~30.8)kg/m 2。右肾肿瘤6例,左肾肿瘤6例。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1(2.7~16.0)cm。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9例。12例均先后完成肾原发灶和转移灶切除手术。原发灶切除术后出现转移灶的中位时间为2.5(1~84)个月。 结果:本研究12例原发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0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型1例,肾集合管癌1例;转移灶病理结果均与原发灶相同。原发灶切除术后行化疗3例,放疗6例,靶向药物治疗2例。12例中位随访时间34(2~96)个月,3例(25%)死亡。其中年龄( P=0.265)、性别( P=0.183)、BMI( P=0.152)、原发灶肿瘤大小( P=0.082)、是否行放化疗和靶向治疗( P=0.915)与总生存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原发灶切除术后转移灶出现时间( P=0.046)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 结论:原发灶切除术后至转移灶出现的时间是影响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转移为肾癌第2常见的转移部位,约35%~40%的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可致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和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肾癌骨转移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有限,预后不佳,需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或延缓SRE的发生,维持患者较好的生存质量,延长疾病控制和生存时间。为提高中国肾癌骨转移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组制定了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肾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肾癌骨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0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80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接受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男19例,女5例。年龄17~73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7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低危2例,中危14例,高危8例。初诊骨转移21例。同期转移18例。行原发灶切除7例。56例接受靶向药物联合骨转移病灶SBRT治疗(B组),男45例,女11例。年龄21~86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36例,非透明细胞癌20例。IMDC评分低危14例,中危32例,高危10例。初诊骨转移45例。同期转移31例。行原发灶切除56例。54例SBRT治疗前伴骨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中位评分6(2~9分)。一线治疗药物分别为舒尼替尼44例,索拉非尼10例,阿昔替尼22例,培唑帕尼4例。5例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更换二线药物治疗,65例因肿瘤进展改二线及以上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SBRT患者采用仰卧位,根据治疗目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以及危及器官的耐受性决定放疗剂量,常用SBRT处方为30~45 Gy/5F。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80例,中位随访时间20.7(4.8~115.7)个月。随访期间,A组和B组分别有3例和12例接受了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B组中54例放疗前有骨痛症状,46例SBRT治疗后对止痛效果满意,12例骨病灶放疗后达完全缓解,32例达部分缓解。随访期间,40例因疾病进展死亡。A组和B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7个月和未达,2年总生存率分别50%和6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9%和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6)。B组仅2例(3.6%)发生3度放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骨转移灶SBRT,可以有效提高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转移性肾癌初步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 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性神经炎,1例为放射性皮肤损伤。 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腺癌肿瘤间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肿瘤间转移是人体内的肿瘤类型由一种原发肿瘤转移到另一种原发肿瘤,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最常见的供体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也有报道显示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肾癌、胆囊癌、黑色素瘤和腮腺肿瘤是潜在的供体肿瘤,最常见的容纳瘤(受体肿瘤)是肾透明细胞癌,其次是脑膜瘤、甲状腺肿瘤、垂体肿瘤及间叶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等)。肺腺癌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的肿瘤转移至肿瘤的罕见的肿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肺腺癌肿瘤间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形态,治疗方式为培美曲塞加卡铂化疗一个周期后,患者再未进行其他治疗,带瘤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转移是肾癌的常见转移部位,约30%的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超过70%的肾癌骨转移患者会出现骨相关事件(SREs),SRE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预防SREs的发生是肾癌骨转移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除基础抗肿瘤治疗之外,骨改良药物也是肾癌骨转移的基础治疗。肾癌骨转移的治疗需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制定个体化的综合诊疗方案。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形成共识以规范中国肾癌骨转移的诊疗模式,以提高肾癌骨转移的整体治疗水平,惠及更多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7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初诊为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转移发生的时间、骨转移部位、骨转移数目、有无合并内脏转移以及病理类型。对患者进行规律随访,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肾癌骨转移患者51例,年龄38~76(58.6±8.2)岁,其中男39例(76.5%),女12例(23.5%),男女患者比例3.25∶1。随访8~109个月,中位随访30个月,随访率90.2%。截至末次随访共31例(60.8%)患者死亡,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25个月。单发骨转移患者26例(51.0%),中位OS为38个月;骨转移灶≥2个的患者25例(49.0%),中位OS为20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仅中轴骨转移患者22例(43.1%),中位OS为30个月;仅四肢骨转移患者19例(37.3%),中位OS为69个月;中轴和四肢骨均转移患者10例(19.6%),中位OS为17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有内脏转移患者15例(29.4%),中位OS为22个月;无内脏转移患者36例(70.6%),中位OS为38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转移数目( HR=3.130,95 %CI:1.502~6.520, P=0.035)及内脏转移( HR=4.699,95 %CI:1.810~9.545, P=0.001)是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单发骨转移、无内脏转移为肾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良好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可行骨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来提高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在晚期肾癌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初步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的50例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37例;中位年龄为56(22~73)岁;病理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38例、非透明细胞癌12例,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肺、骨、淋巴结、肝等,其中90%患者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抗肿瘤药物的系统性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1.9(0.8~24)个月,50例患者中仍有27例在继续治疗,总体ORR 34%、DCR 86%、PFS 13.1个月(95% CI 5.8~20.4),中位OS尚未达到,1年OS率为84.6%。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蛋白尿、腹泻、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手足综合征等,主要以1~2级为主。 结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在晚期肾癌治疗中可见初步疗效,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肾细胞癌免疫疗法的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晚期患者易发生骨、脑、肺等远处转移。肾细胞癌常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肿瘤微环境在肾细胞癌的发生、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方面有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特征的研究使肾细胞癌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免疫治疗与细胞治疗可有效延长肾癌患者的生存期,为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半骨盆假体治疗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3D打印半骨盆假体在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重建中的手术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9例累及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骶髂关节截骨并采用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1.1±10.5)岁(范围27~66岁)。其中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转移性肾癌2例,转移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肿瘤累及范围行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切除,在Ⅰ区切除时通过骶髂关节面进行截骨,予以3D打印的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盆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评估患者肿瘤学转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0.6)h(范围3.5~6 h);术中出血量(1 400 ±520)ml(范围800~3 000 ml)。9例中3例行骨盆Ⅰ+Ⅱ区切除重建,4例行骨盆Ⅰ+Ⅱ+Ⅲ区切除重建,2例行骨盆Ⅰ+Ⅱ+Ⅲ区联合股骨近端切除重建。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9.9)个月(范围6~50个月)。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平均20.2分(范围12~26分);术后旋转中心水平方向移位距离(10.67±7.12)mm,垂直方向移位(8.56±4.22)mm。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3月化疗期间发现全身多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1例骨盆转移性肾癌在术后1年半时发生多发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7例手术部位无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3D打印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在重建经骶髂关节截骨的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近期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