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去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周龄40只清洁级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阳性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构建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模型构建2个月后,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80 μl/kg含有BMSC的PBS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PBS溶液,阳性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给与仙灵骨葆0.5 g/100 g。治疗14 d后收集各组大鼠血清和股骨。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股骨组织病理学变化;Micro-CT法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参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骨钙素、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水平;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钙、磷、镁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股骨中核因子κ b配体受体激活剂(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6,TRAF6)和核因子kappa B亚基1(nuclear factor kappa B subunit 1,NF-kB1)蛋白水平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MD降低(0.28±0.01)g/cm 3,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降低(19.73±2.02)%,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降低(0.082±0.008)mm,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降低(1.60±0.17)mm -1,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spacing, Tb.Sp)升高(0.273±0.024)mm,骨保护素降低(489.49±55.29)ng/L,碱性磷酸酶降低(229.13±15.05)U/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降低(236.64±14.32)μg/L,骨钙素升高(1.866±0.109)μg/L,钙水平升高(11.98±1.09)mg/dl,磷水平升高(6.85±0.68)mg/dl,镁水平降低(0.62±0.04)mg/dl,RANKL相对表达水平升高(1.05±0.09),OPG相对表达水平降低(0.58±0.08),RANKL相对表达水平升高(0.74±0.10),NF-kB1相对表达水平升高(1.01±0.11)( P<0.05);移植组大鼠BMD降低(0.38±0.04)g/cm 3,BV/TV降低(26.73±2.74)%,Tb.Th降低(0.094±0.006)mm,Tb.N降低(2.67±0.09)mm -1,Tb.Sp升高(0.241±0.026)mm,骨保护素基本不变(720.09±67.41)ng/L,碱性磷酸酶基本不变(269.48±14.15)U/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降低(335.95±24.13)μg/L,骨钙素升高(1.392±0.153)μg/L,钙水平升高(7.12±0.53)mg/dl,磷水平升高(4.54±0.32)mg/dl,镁水平基本不变(0.87±0.08)mg/dl,RANKL相对表达水平升高(0.59±0.05),OPG相对表达水平降低(0.97±0.10),RANKL相对表达水平升高(0.45±0.06),NF-kB1相对表达水平升高(0.72±0.06)( 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BMD降低(0.36±0.05)g/cm 3,BV/TV基本不变(28.72±3.20)%,Tb.Th基本不变(0.096±0.011)mm,Tb.N基本不变(2.85±0.24)mm -1,Tb.Sp基本不变(0.241±0.027)mm,骨保护素降低(716.78±36.90)ng/L,碱性磷酸酶基本不变(270.65±18.59)U/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降低(336.94±17.50)μg/L,骨钙素升高(1.377±0.101)μg/L,钙水平升高(7.13±0.80)mg/dl,磷水平升高(4.58±0.71)mg/dl,镁水平基本不变(0.89±0.04)mg/dl,RANKL相对表达水平升高(0.55±0.08),OPG相对表达水平降低(0.98±0.13),RANKL相对表达水平基本不变(0.40±0.05),NF-kB1相对表达水平升高(0.65±0.09)( P<0.05)。 结论:BMSC移植可通过调控骨代谢、血清钙、磷、镁水平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这可能与RANKL/OPG/TRAF6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肿瘤内代谢异质性指数预测胃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术前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原发灶肿瘤内代谢异质性指数(HI)对胃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79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2例、女性17例,年龄(63.8±9.0)岁。所有患者均于 18F-FDG PET/CT显像后1个月内行胃腺癌根治术,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OLM阳性组( n=39)和OLM阴性组( n=40)。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原发灶部位、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病理T分期、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等。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测OL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I对OLM的诊断效能。 结果:OLM阳性组与OLM阴性组间性别、分化程度及病理T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3、6.061、6.361,均 P<0.05)。OLM阳性组原发灶HI-2明显高于OLM阴性组[4.98(2.68,8.44)对2.61(1.84,4.2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78, P=0.001);而OLM阴性组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 mean)、HI-1均明显高于OLM阳性组[6.91(5.11,10.64)对5.59(4.46,7.51)、3.65(3.25,4.64)对3.33(3.06,3.85)、(0.29±0.14)对(0.23±0.1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00、-2.001, t=2.096;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低分化)( OR=4.037,95% CI:1.295~12.585, P=0.016)、病理T分期(T3~T4)( OR=4.080,95% CI:1.310~12.709, P=0.015)、HI-1( OR=0.025,95% CI:0.001~0.992, P=0.045)和HI-2(>4.962)( OR=7.368,95% CI:2.385~22.764, P<0.001)是OL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病理T分期(T3~T4)( OR=4.780,95% CI:1.238~18.458, P=0.023)和HI-2(>4.962)( OR=6.893,95% CI:1.922~24.718, P=0.003)是胃腺癌患者OL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I-2预测OL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8(95% CI:0.237~0.483, P=0.001),当以其最佳临界值4.962进行预测时,其诊断OL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1.3%(20/39)和87.5%(35/40)。 结论:术前 18F-FDG PET/CT原发灶肿瘤内代谢HI对胃腺癌OLM具有预测价值,且HI-2是OLM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描述总结并讨论。结果: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男性居多(6例),分别有6例患者合并有肿瘤家族史或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内镜及病理表现方面,6例患者的漏诊病灶长径不小于初诊病灶,且有半数以上的漏诊病灶在胃内垂直位置(6/10)、浸润深度(8/10)、组织学分型(9/10)、萎缩(8/10)及肠化(8/10)方面与初诊病灶一致。结论:在首次内镜诊治及随访过程中均应仔细识别并警惕漏诊病灶的存在,特别应注意观察与初诊病灶垂直位置相同的部位,尤其是老年男性、有肿瘤家族史及合并症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ynamin 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ynamin 3(DNM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新鲜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样本和石蜡切片,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预后分析。收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胃腺癌(STAD)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配对样本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两组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错误发生率校正对 P值进行调整。 结果:(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TCGA-STAD数据库中DNM3基因在27个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5(0.605,1.161)和1.216(0.772,1.6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4, P<0.05)。DNM3基因在笔者中心48对胃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70(2.870,6.040)和2.520(0.850,4.1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9, P<0.05)。(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TCGA-STAD数据库中16例胃癌患者发生DNM3突变或体细胞拷贝数改变,其中6个错义突变,1个截断突变,8个拷贝数增加,1个拷贝数减少。TCGA-STAD数据库370例胃癌患者中DNM3突变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6.13(5.40,7.08)和5.02(3.98,5.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2FC=-1.11, Z=-2.59, P<0.05)。(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TCGA-STAD数据库中372例胃癌患者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的检测结果显示:DNM3甲基化水平为0.198(-0.458,0.301),DNM3 mRNA表达水平为6.014(5.141,6.628),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38, P<0.05)。32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16例DNM3高甲基化组和16例DNM3低甲基化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8%和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40, P<0.05)。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GS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020、0.357±0.051、0.599±0.03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84, P<0.05)。HGC-27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6±0.038、0.770±0.031、0.877±0.0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6.30, P<0.05)。(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8±0.047、0.872±0.041和0.249±0.029、0.352±0.020;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77,19.74, P<0.05)。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HGC-27细胞中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9±0.069、1.464±0.081和0.456±0.048、0.794±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57,12.06, P<0.05)。(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NM3与胃癌中RBMS3、CNTN4、PDE1A基因呈正相关( r=0.52,0.52,0.50, P<0.05),与SLC25A39、PAICS、GAPDH基因呈负相关( r=-0.41,-0.40,-0.40, 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有关的基因集在DNM3低表达组中上调[富集分数(NES)=-3.30,-2.16, P<0.05],而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之间的免疫调节相互作用在DNM3高表达组中上调(NES=1.67, P<0.05)。基因本体论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与有丝分裂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070)、无义介导衰变的核转录mRNA分解过程、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819)、核转录mRNA分解代谢过程、氧化磷酸化的调控有关(NES=-2.29,-3.10,-2.33,-2.56,-2.68, 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在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中存在上调和串联(NES=-3.34,-2.21, P<0.05)。(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CMV-DNM3质粒的AGS细胞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分别为65.1%±3.0%、17.3%±3.0%、17.6%±1.0%,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53.4%±4.0%、26.3%±2.0%、20.3%±3.0%。转染DNM3质粒与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G0/G1期、S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5,4.32, P<0.05)。(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细胞浸润实验结果显示:DNM3 mRNA表达水平与肥大细胞,NK细胞,pDCs,B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有效记忆T细胞,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CD8 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Tgd),iDCs,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29,0.26,0.20,0.22,0.22,0.13,0.16,0.15,0.14,0.14,0.17,0.18,0.22,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P=0.015,0.002,0.004,0.005,0.005, P<0.001,<0.001,<0.001);与Th17细胞,Th2细胞,NK CD56dim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 r=-0.18,-0.23,-0.10, P<0.001, P=0.001和 P=0.04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DNM3在105例胃癌组织和105例配对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分别为3(2,4)分和6(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35, P<0.05)。70例DNM3低表达与35例DNM3高表达胃癌患者性别、肿瘤部位、N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9,7.67,6.86, P<0.05)。(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分期为T3~4期和DNM3染色评分低是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91,0.51,95%可信区间为1.06~3.43,0.26~0.98, P<0.05)。DNM3低表达组胃癌患者和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3%和6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 P<0.05)。 结论:DNM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也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甲基化调控胃癌的细胞周期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在常见原发性胃淋巴瘤组织病理学分型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常见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组织病理学分型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2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83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44例,年龄范围为13~78岁,中位年龄为56(48,66)岁。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将患者分为DLBCL (46例)和MALT淋巴瘤(37例),比较2种类型PGL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Lugano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水平]、影像特征(胃壁厚度、胃壁增厚类型、病变部位、胃壁形态、胃外浸润)、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肿瘤代谢体积(MTV)]间的差异。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代谢参数和胃壁厚度对鉴别DLBCL与MALT淋巴瘤的价值,对各代谢参数判断疾病进展的最佳临界值进行分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差异评估采用Log-rank法,对可能影响无进展生存(PFS)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结果:DLBCL较MALT淋巴瘤更易发生胃周浸润、胃腔肿块、胃窦受累、多部位受累和胃壁弥漫性增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7%对21.6%、21.7%对2.7%、71.7%对35.1%、54.3%对32.4%、43.5%对27.0%, χ2= 3.99~11.56,均 P<0.05);DLBCL患者的胃壁厚度、TLG、SUV max显著高于MALT淋巴瘤患者[20.5(13.0,32.3)mm对12.0(10.0,16.5)mm、603.2(138.8,1 971.0)g对69.9(22.3,208.3)g、23.4±11.5对6.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72、-4.24, t=-9.30,均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 max、TLG、胃壁厚度对鉴别MALT淋巴瘤与DLBCL诊断效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915、0.772、0.738,均 P<0.05),当SUV max=11.95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91.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的胃壁厚度、SUV max、TLG、MTV与PFS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12.71,均 P<0.01);MALT淋巴瘤患者的年龄、Lugano分期、IPI、Ki-67、胃壁弥漫性增厚与PFS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1~15.11,均 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壁厚度、SUV max、TLG、MTV为DLBCL患者PFS期的危险因素( HR=5.749~8.768,均 P<0.05);胃壁增厚类型为MALT淋巴瘤患者PFS期的危险因素( HR=8.683, P=0.02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V max为DLBCL患者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HR=9.317, P=0.047)。 结论:DLBCL和MALT淋巴瘤的 18F-FDG PET/CT显像有一定特征性,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既可以鉴别DLBCL与MALT淋巴瘤,同时也可以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破骨样巨细胞胰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破骨样巨细胞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UCOGCP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33~71岁。病人术前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胰头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肿瘤行胰体尾+脾切除术,均行标准范围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依据多学科讨论结果个体化制订。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结果与治疗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术前检查结果与治疗情况:5例病人中,1例术前CA19-9升高为65.43 U/mL,4例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为正常值。5例病人术前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4例为囊实性肿瘤,1例实性肿瘤边缘延迟强化伴中心坏死。5例病人磁共振成像检查T1序列、T2序列及加权弥散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5例病人影像学检查评估结果显示:3例为可切除肿瘤;1例为局部进展期肿瘤,侵犯结肠、胃及部分小肠且伴门静脉癌栓;1例为胰头肿瘤伴同时性肝左外叶长径为0.4 cm孤立转移灶。PET-CT检查结果示肝左外叶高代谢病灶,术前经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UCOGCP。5例病人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例可切除肿瘤病人中,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局部进展期胰体尾部肿瘤病人行胰体尾+脾+横结肠+胃部分切除+门静脉瘤栓取出术;1例胰头部肿瘤伴肝转移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左外叶切除术。5例病人中,2例术后行吉西他滨单药辅助化疗,1例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联合化疗,1例行替吉奥单药化疗,1例未行辅助化疗。(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例病人中,4例大体标本呈囊实性,1例呈实性伴中心出血坏死。肿瘤长径为5.2 cm(2.0~14.0 cm)。5例病人手术切缘均为阴性。5例病人中,1例伴门静脉侵犯,2例伴脉管侵犯,3例伴神经侵犯,2例伴淋巴结转移(同一例病人可合并多处侵犯和转移)。5例病人中,4例可获取留存石蜡标本,重新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68及Vimentin均呈阳性,3例程序性死亡配体-1染色呈阳性,其中2例为5%阳性、1例为25%阳性。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大量梭形组织细胞样肉瘤细胞间可见破骨样巨细胞,散在多形癌巨细胞。4例病人肿瘤突变负荷为3.23 Muts/Mb(2.61~21.77 Muts/Mb)。4例病人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为状态稳定。4例病人行二代基因测序,均携带胰腺导管细胞癌常见的KRAS基因突变,其中合并TP53胚系突变,合并TP53体细胞突变,合并TP53、BLM、CDKN2A体细胞突变,合并ARID1A体细胞突变各1例。(3)随访情况: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1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随访期间,4例病人无病生存,1例病人术后第11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结论:UCOGCP临床罕见,影像学检查常表现为囊实性肿瘤,肿瘤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常呈高表达。病人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即使肿瘤已侵犯邻近脏器或远处转移,病人仍可从扩大根治性手术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稀有人参皂苷对环磷酰胺所致雌性大鼠生殖损伤的改善作用:基于代谢组学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稀有人参皂苷(RGS)对环磷酰胺(CP)所致雌性大鼠生殖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4只雌性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NC)组、RGS组、CP组、CP+RGS组,每组6只,CP组和CP+RGS组腹腔注射CP(30 mg/kg)5 d进行造模,CP+RGS组并予灌胃RGS(50 mg/kg)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生长状况,计算脏器指数,HE染色后观察卵巢、子宫、肝脏及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采集各组大鼠的尿液,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联用技术对尿液的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富集分析代谢通路。结果:与NC组比较,CP组大鼠卵巢指数[(0.054±0.015)%]、子宫指数[(0.293±0.036)%]、雌二醇水平[(62.9±6.4)pmol/L]均显著降低( P均<0.05),血清FSH、LH、IL-6、IL-1β水平[分别为(20.4±1.0)U/L、(29.0±3.0)U/L、(185.4±28.6)ng/L、(72.9±2.0)ng/L]均显著升高( P均<0.01);与CP组相比,CP+RGS组大鼠卵巢指数[(0.075±0.010)%]明显升高( P<0.05),血清雌二醇水平[(122.1±16.2)pmol/L]明显升高( P<0.01),血清FSH、IL-6、IL-1β水平[分别为(16.7±1.0)U/L、(111.8±17.4)ng/L、(60.1±2.2)ng/L]均显著降低( P均<0.01)。使用UPLC-MS联用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显示,从尿液中共检测到352个代谢物,根据筛选条件发现其中12种是与CP组的生殖损伤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经RGS治疗后向NC组方向改善;RGS的治疗作用与多种代谢通路相关,包括嘌呤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通路等。 结论:RGS可能是通过影响嘌呤代谢等通路,减少炎症发生,进而改善CP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造成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癌新辅助化疗不同应答肿瘤微生物组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胃癌新辅助化疗不同应答肿瘤微生物组学的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肿瘤样本库中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无转移及术前仅接受新辅助化疗并成功接受胃癌根治术的31例胃癌患者术后新鲜冷冻标本;排除出现转移或其他原发肿瘤病灶和术前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转化治疗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益生菌的患者。采用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肿瘤消退分级系统(TRG)对患者进行分级和分组,TRG 0~1级、ypT0~1和ypN0被归类为新辅助化疗有反应组(12例),而TRG 2~3级和ypT2~4或ypN+则被归类为新辅助化疗无反应组(19例)。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新鲜冷冻样本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QIIME2的Q2-diversity插件进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使用STAMP找出默认参数和两组之间的差异富集细菌类群。通过效应大小线性判别分析进行高维类比较,使用PICRUST2(v2.3.0-b)软件预测微生物组的潜在功能分布。结果:新辅助化疗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胃癌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肿瘤位置、新辅助化疗前的肿瘤cTNM分期和新辅助化疗方案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两组的肿瘤长径和新辅助化疗后的肿瘤ypTNM分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胃部微生态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结果显示,两组Alpha多样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Beta多样性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 P=0.004)。红螺菌科( Coriobacteriaceae)、瘤胃球菌科( Ruminococcaceae)、韦荣球菌科( Veillonellaceae)和毛螺菌科( Lachnospiraceae)等4种科水平细菌分类群在新辅助化疗有反应组患者中富集,而以 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主的4种细菌分类群在新辅助化疗无反应组患者中富集。柠檬酸循环和丙氨酸等在内的各种氨基酸的代谢通路被发现具有潜在预测意义。 结论:不同新辅助化疗反应结果的胃癌患者在胃部微生态的丰度和组成方面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短链脂肪酸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巨噬细胞极化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①临床试验:纳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0例脓毒症患者及同期10例非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入院第1天粪便样本,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两组患者SCFA丁酸水平。②动物实验: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致脓毒症组(CLP组)和SCFA干预组(SCFA组,CLP后1 h灌胃丁酸钠25 mg/kg),每组6只。制模后24 h,利用小鼠脓毒症评分(MSS)评估小鼠状态,计算肺湿/干质量(W/D)比值评估肺水肿程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核转录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测定肺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以及抗氧化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精氨酸-1(ARG-1)、CD20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IL-1β的表达。结果:①与非脓毒症患者相比,脓毒症患者SCFA丁酸水平显著下降(μg/g:34.56±6.61比1 150.67±381.90, P<0.01)。②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MSS评分、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α、TGF-β、NF-κB、IL-10、IL-6、IL-1β水平,肺组织炎症因子和抗氧化因子Nrf2的mRNA表达,以及M1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ARG-1、CD206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IL-1β表达明显升高。与CLP组相比,SCFA组小鼠MSS评分、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α、TGF-β、NF-κB、IL-10、IL-6、IL-1β水平、肺组织炎症因子和抗氧化因子Nrf2的mRNA表达,以及M1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ARG-1、CD206表达均明显降低〔MSS评分(分):14.50±3.16比20.00±1.55,肺W/D比值:4.60±0.18比5.51±0.59,肺损伤评分(分):47.56±2.36比88.30±6.04,血清TNF-α(ng/L):27.99±0.58比69.55±18.53,血清TGF-β(μg/L):9.82±2.16比18.73±1.83,血清NF-κB(μg/L):1.23±0.09比1.95±0.28,血清IL-10(ng/L):78.39±2.29比140.22±19.82,血清IL-6(ng/L):300.64±77.60比1 442.52±494.14,血清IL-1β(ng/L):33.13±0.99比38.39±1.31,肺组织IL-1β mRNA表达(IL-1β/β-actin):1.01±0.01比2.24±0.62,肺组织IL-6 mRNA表达(IL-6/β-actin):0.63±0.09比1.46±0.31,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TNF-α/β-actin):0.81±0.33比2.57±0.64,肺组织Nrf2 mRNA表达(Nrf2/β-actin):1.59±0.25比2.96±0.89,ARG-1阳性面积:(36.27±2.89)%比(49.75±5.03)%,CD206阳性面积:(20.02±3.26)%比(44.24±3.61)%,均 P<0.05〕,而M2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IL-1β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NOS阳性面积:(18.32±2.23)%比(21.77±3.57)%,IL-1β阳性面积:(40.42±4.78)%比(42.14±4.22)%,均 P>0.05〕。 结论:SCFA可能通过减少肺部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来减轻脓毒症AL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京尼平苷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脂肪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京尼平苷对高脂肪/高果糖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HFFD-MS)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 高脂肪/高果糖饮食持续 16 周,构建大鼠 HFFD-MS 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京尼平苷三个剂量组(分别按 30、60、120 mg/kg)、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 50 mg/kg);另取同期给予普通饲料和纯水饲养的大鼠为正常组,每组 10 只.灌胃给药8 周,计算脂体比及胰岛素抵抗模型评估指数(HOMA-IR),检测空腹血糖(FBG)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水平,观察肾周脂肪细胞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肪因子瘦素(LP)、内脂素(VIS)、脂联素(APN)、抵抗素(RE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 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京尼平苷各剂量组肾周脂肪细胞体积更小,排列更紧密;且可明显降低HFFD-MS大鼠的体质量、内脏脂肪质量及脂体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京尼平苷各剂量组可显著下调TC、TG、FFA、FBG、INS水平及HOMA-IR指数(P<0.01),可使血清LP、RES、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京尼平苷高剂量组可显著上调A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VIS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京尼平苷具有调控脂肪因子的异常分泌、减少内脏脂肪堆积、纠正糖脂代谢紊乱等作用,可明显改善HFFD-MS病理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