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亚型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6 022名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MAFLD分为超重/肥胖型、代谢紊乱型、糖尿病型三种亚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膳食模式的提取。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MAFLD患病的影响,构建摄入膳食模式与年龄、性别及身体锻炼分层的乘积项模型。 结果:因子分析后根据特征排序提取4种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优质蛋白模式、果蔬模式、蛋类水产模式、加工腌熏模式。未调整模型的回归分析显示优质蛋白模式和超重/肥胖型及糖尿病型MAFLD呈负相关,经模型调整后的回归分析发现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各分型风险呈正相关,果蔬模式与超重/肥胖型MAFLD呈正相关( 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的女性( OR=1.55,95% CI 1.14~2.15)比男性( OR=1.18,95% CI 1.02~1.49)更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 结论:研究提示优质蛋白模式与MAFLD呈负相关,果蔬模式和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呈正相关,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下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建议MAFLD患者都应减少加工腌制品和高果糖食物的摄入,适当食用优质蛋白食物,均衡膳食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肥胖有相关的基因,但是也可发生在人体质量指数< 25 kg/m 2的非肥胖人群中。这种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发生在亚洲。在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肥胖型和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没有明显的差异。内脏肥胖、高果糖和胆固醇摄入、以及遗传因素如APOC3基因变异等与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死率增加,主要是心血管病因,与其他代谢因素无关。虽然关于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死率影响的数据并不完整且有限,但诊断、管理、治疗可能很重要。改变生活方式以减少内脏肥胖,包括饮食变化和体力活动,仍然是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主要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鼠肝脏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鼠肝脏黏膜相关恒定T(MAIT)细胞在2型糖尿病(T2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每组各5只,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16周建立T2DM小鼠模型。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脏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肝脏MAIT细胞比例及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及IL-4表达水平。分选T2DM小鼠肝脏MAIT细胞与正常小鼠原代肝细胞,共培养后检测肝细胞糖代谢关键酶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G6pc)、丙酮酸激酶M1/2(Pkm)、6-磷酸果糖激酶1(Pf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小鼠体重显著增加[分别为(49.87±0.99)和(26.41±0.81)g, t=36.76, P<0.05],空腹血糖显著升高[分别为(11.52±0.46)和(6.12±0.48)mmol/L, t=16.22, P<0.05];肝脏脂肪变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肝脏MAI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1.06±0.46)% 和(0.42±0.20)%, t=2.85, P<0.05],IFN-γ表达显著升高[分别为(27.18±13.14)% 和(47.56±13.08)%, t=2.46, P<0.05]。体外共培养实验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小鼠肝脏MAIT细胞正常小鼠原代肝细胞中G6pc表达量升高( t=14.60, P<0.01),Pkm( t=22.27, P<0.01)及Pfk1( t=4.28, P<0.05)表达量降低。 结论:肝脏MAIT细胞在T2DM中比例升高、IFN-γ表达增加,可能通过促进肝糖输出驱动T2DM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京尼平苷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脂肪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京尼平苷对高脂肪/高果糖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HFFD-MS)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 高脂肪/高果糖饮食持续 16 周,构建大鼠 HFFD-MS 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京尼平苷三个剂量组(分别按 30、60、120 mg/kg)、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 50 mg/kg);另取同期给予普通饲料和纯水饲养的大鼠为正常组,每组 10 只.灌胃给药8 周,计算脂体比及胰岛素抵抗模型评估指数(HOMA-IR),检测空腹血糖(FBG)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水平,观察肾周脂肪细胞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肪因子瘦素(LP)、内脂素(VIS)、脂联素(APN)、抵抗素(RE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 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京尼平苷各剂量组肾周脂肪细胞体积更小,排列更紧密;且可明显降低HFFD-MS大鼠的体质量、内脏脂肪质量及脂体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京尼平苷各剂量组可显著下调TC、TG、FFA、FBG、INS水平及HOMA-IR指数(P<0.01),可使血清LP、RES、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京尼平苷高剂量组可显著上调A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VIS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京尼平苷具有调控脂肪因子的异常分泌、减少内脏脂肪堆积、纠正糖脂代谢紊乱等作用,可明显改善HFFD-MS病理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运动调节Nrf2/HO-1通路改善HFFC膳食诱导肝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究自主跑轮运动能否调控Nrf2/HO-1 通路影响肝氧化应激从而缓解HFFC膳食诱导的肝脂质沉积.方法 将 8 周龄C57BL/6J小鼠适应性饲养 1 周后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n=10)和高脂肪、果糖和胆固醇饮食组(HFFC组,n=20).饲养10 周后将HFFC组分为安静组(HFFC组,n=10)和HFFC结合运动干预组(HFFC+EX组,n=10).HFFC+EX组小鼠笼中装有自主跑轮供其自由活动,每天记录跑轮圈数,连续8 周.末次干预结束后间隔 24h禁食 12h处死小鼠,取血液和肝进行检测.结果 (1)HFFC饮食诱导小鼠的体重、肝重及肝指数显著高于NC组,运动干预后显著降低(P<0.05);(2)与NC组相比,HFFC组小鼠HDL-C和LDL-C显著升高,运动干预 8 周后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3)HFFC组小鼠肝脂滴面积及肝TG含量显著高于NC组,而HFFC+EX组显著减少(P<0.05);(4)与NC组相比,HFFC组小鼠氧化酶MDA含量显著上升,Nrf2 入核及基因表达显著减少,运动干预后SOD和T-AOC活性明显增强,Nrf2 入核及基因表达、HO-1 和SOD-1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5)HFFC饮食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数及CHOP表达水平较NC组显著增加,运动组肝细胞凋亡数、CHOP和Bax/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自主跑轮运动可通过调节Nrf2/HO-1通路减轻HFFC膳食诱导的肝脂质沉积,从而缓解肝细胞氧化应激状态,减少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建立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及其胎盘和成年个体中糖脂代谢性别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构建代谢综合征实验动物模型并探究糖脂代谢异常在胎盘和成年个体的雌雄差异.方法 采用高热量饮食+5%果糖饮水诱导大鼠妊娠期代谢综合征(GMS)模型.雌性大鼠GMS模型及妊娠:1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饮食饮水+妊娠;NC组,n=8)和GMS模型组(高热量饮食+5%果糖饮水+妊娠;HDF5组,n=8).雄性及雌性大鼠代谢综合征(MS)模型:雌、雄性大鼠各14只分别随机分为2组,即雌性大鼠MS组(F-HDF5组,n=7)、雄性大鼠MS组(M-HDF5组,n=7),雌、雄性大鼠对照组(F-NC组,n=7;M-NC组,n=7).分别在适应1周后的基线时(W0)到饮食/饮水干预第5周(W5)内每周监测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于W0和W5检测其空腹血糖(FBG)值并进行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并采集空腹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s)和总胆固醇(T-CHO)浓度.在W5时收集各组大鼠的空腹血清和肝脏组织,于妊娠第20.5天(GD20.5)收集胎鼠及胎盘组织,检测胎盘组织TGs和T-CHO浓度、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以及胎盘组织HE和油红O染色.结果 (1)在经饮食/饮水干预5周后,相较于NC组,HDF5组的体重(P<0.001)和 BMI(P<0.05)、FBG(P<0.001)和 OGTT 血糖变化曲线下面积(AUC)(P<0.05)、TGs 和 T-CHO(P<0.001)、SBP(P<0.001)和DBP(P<0.05)的指标均显著升高,提示成功构建雌性大鼠GMS模型,且妊娠期血压升高(P<0.05);与NC组比较,GD20.5时HDF5组FBG、TGs和T-CHO均显著增加(P<0.001),雄性胎盘重量显著增加(P<0.01),雌雄性胎盘LPL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TGs、T-CHO、FF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雄性胎盘中的含量及脂滴显著高于雌性胎盘(P<0.05).(2)在成年的雌雄大鼠MS模型中,经5周干预后,相较于M-NC组,M-HDF5的BMI无显著增加(P>0.05),而其余各项与MS相关的指标在F-HDF5组和M-HDF5组均显著升高(P<0.05),F-HDF5组以血糖升高更为显著(P<0.05),而M-HDF5组以血脂升高更为显著(P<0.001);两组大鼠肝脏重量和FFA含量升高均以雄性表现更为显著(P<0.05),LPL的酶活性在F-HDF5组肝脏中显著降低(P<0.05)而在M-HDF5组中显著升高(P<0.05).结论 高热量饮食和5%果糖饮水可以在5周内诱导雌雄大鼠出现MS表型,糖脂代谢紊乱表现在胎盘和成年个体均具有与性别相关联的差异,也存在器官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比分析T1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代谢组学特征,以及代谢产物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民航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甲状腺切除术的60例T1级PTC患者和30例NG患者的血清样本.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PTC组分为有淋巴结转移(N+组)和无淋巴结转移(N-组).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Q-Exactive-MS)联用平台,分别对N+组与N-组、PTC组与NG组的血清代谢物进行对比分析,使用SIMCA-P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并进行建模,结合FDR校正的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结果和代谢物在进行对比的两组中的差异倍数等来筛选潜在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结果 N+组和N-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代谢物.PTC患者与NG患者之间有7个差异性代谢物,相关的5条代谢通路分别为磷酸戊糖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糖酵解/糖异生、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0.9的差异性代谢物为D-甘油醛3-磷酸,另有N-十一烷酰基甘氨酸、尿酸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葡萄糖醛酸三种代谢物的AUC>0.8.结论 PTC与NG患者主要在糖代谢和脂质代谢上有区别,D-甘油醛3-磷酸可以在N-十一烷酰基甘氨酸、尿酸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葡萄糖醛酸的辅助下,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区分PTC与NG患者.同时,N+组和N-组的对比中未发现明显差异血清代谢物,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不会对T1级PTC患者的血清代谢物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腹腔镜手术入路方式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应激激素、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不同腹腔镜手术入路方式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应激激素、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7例经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腔镜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侧方组(n=79)和顺/逆行组(n=78),侧方组患者行侧方入路剥离胆囊,顺/逆行组患者行顺/逆行剥离胆囊.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应激激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促生长激素(GH)、皮质醇(Cor)]、胆管损伤指标[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尿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肠屏障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IL)],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 侧方组和顺/逆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7.71±3.38)mL vs(56.63±4.87)mL]、术后引流量[(18.89±2.11)mL vs(70.26±5.34)mL]比较,侧方组明显少于顺/逆行组,住院时间[(4.01±0.38)d vs(4.95±0.43)d]和术后引流置管时间[(2.71±0.35)d vs(3.51±0.41)d]比较,侧方组明显短于顺/逆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术后72 h,两组患者的血清GH、Cor、AngⅡ呈升高-降低趋势,且术后24 h,侧方组患者的血清GH、Cor、AngⅡ明显低于顺/逆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术后72 h,两组患者的尿L/M、IFABP呈升高-降低趋势,且术后24 h,侧方组患者的血清DBIL、ALP水平明显低于顺/逆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0%,明显低于顺/逆行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后门诊随访,侧方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为75.95%,明显高于顺/逆行组的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术中选择侧方入路、顺/逆行剥离胆囊效果确切,但侧方入路并发症少、预后效果良好,且能降低患者术后应激激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国皱木耳"黔皱耳1号"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对在贵州采集的野生中国皱木耳"黔皱耳 1 号"菌株进行ITS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品质.自测序列与中国皱木耳 Auricularia sinodelicata 聚到同一分支,支持率为90%;中国皱木耳"黔皱耳 1 号"菌株适宜温度 22-25℃,碳源为果糖,氮源为酵母粉,碳氮比20:4,无机盐为硫酸镁;单因素正交试验得到培养基最佳组合为红糖、酵母粉和硫酸镁.菌袋栽培料配方为阔叶林杂木屑 78%、麦麸 15%、米糠 5%、石膏粉 0.5%、石灰 0.5%、葡萄糖 1%,驯化栽培子实体生长周期收需(52±5)d,单棒产量为(300±95)g/FW;耳片肥厚,长(107.750±12.697)mm,宽(75.96±14.87)mm,厚(13.37±3.49)mm,复水比高达8.74±0.28;耳片粗蛋白含量为8.95 g/100 g,总糖 64.9%,粗纤维 10.3%,粗脂肪 1.5 g/100 g;耳片总氨基酸含量为 9.800 4 g/100 g,药效氨基酸(5.45 g/100 g)占 55.61%;鲜味氨基酸(2.64 g/100 g)占 26.94%;化学评分和氨基酸评分分别为 26.00和 40.86.本研究将为贵州野生中国皱木耳驯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调枢通胃"理论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调枢通胃"理论指导下的针刺疗法结合乳果糖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便秘患者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2 组患者均按卒中单元模式予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每天早餐前口服乳果糖口服液,视患者情况调整服用剂量,每周连服6d停1d,治疗3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调枢通胃"理论的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内关、支沟、天枢、三阴交,得气后每隔10 min行针1 次,留针30 min,每天1 次,每周针刺6d停1d,治疗3 周.观察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周、3 周后的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评分、粪便中肠道菌群数量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统计2 组患者治疗1 周、3 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 例,每组28 例患者完成研究.随治疗时间延长,2 组患者PAC-SYM评分及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均逐渐减少,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乳酸杆菌数量及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均逐渐增加(P均<0.05),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3 周后观察组患者PAC-SYM评分及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乳酸杆菌数量及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 1 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2.1%(23/28)和75.0%(21/28),治疗3 周后分别为96.4%(27/28)和89.3%(25/28),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调枢通胃"理论的针刺疗法联合乳果糖口服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排便,效果优于单纯乳果糖治疗,且呈一定时间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