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 (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以及对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治疗;观察组除了对照组的“含铋剂四联”疗法之外,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2片,3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Hp根除率以及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肠上皮化生)[(1.31±0.18)分、(1.24±0.18)分、(1.15±0.16)分、(1.04±0.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73±0.25)分、(1.59±0.21)分、(1.44±0.19)分、(1.30±0.18)分]( t=3.67、3.80、4.17、4.52,均 P < 0.01);观察组的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5%(41/52)(χ 2=4.04, P < 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 92.31%(4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χ 2=4.5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改善[(8.30±0.95)copies、(8.04±0.95)copies]明显优于对照组[(7.51±0.93)copies、(8.30±0.95)copies]( t=4.02、3.75,均 P < 0.01)。 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和分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是一种癌前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临床意义在于对胃癌发生风险的提示,有着大面积肠上皮化生背景的胃黏膜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另外,不完全型GIM与肠型胃癌相关。因此,GIM的内镜下监测对及时发现和管理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操作的GIM胃癌风险评估分级提供了较好地针对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癌变风险评估,但每次评估需要标准的活检,增加了损伤风险,GIM内镜分级在此背景下被提出,但其应用受内镜诊断GIM的准确性和临床使用的便捷性所制约。笔者分析了各类内镜下诊断技术对GIM的诊断效果,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识别GIM面积,综述EGGIM评分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胃粘膜病理学表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胃粘膜病理学变化.方法 我院诊治的BRG患者618例和无胆汁反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1486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Hp抗体检测和对组织切片行硼酸亚甲蓝染色三种方法对受试者进行Hp感染诊断,常规行胃镜检查,参照新悉尼系统标准,将组织学上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和重4个等级.结果 BRG患者Hp感染率为32.7%(202/618),而CSG组患者为40.6%(603/1486),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02例Hp阳性的BRG患者中,胃粘膜轻、中、重度炎症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9%、61.4%和27.7%,显著重于416例Hp阴性患者的40.4%、51.7%和7.9%(P<0.05),胃粘膜淋巴滤泡形成、肠化生和活动性炎症发生率分别为15.4%、5.4%和16.8%,也显著重于Hp阴性患者的2.7%、10.8%和0.7%(P<0.05);603例Hp阳性的CSG患者胃粘膜轻、中、重度炎症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2%、59.4%和11.5%,与883例Hp阴性患者的34.1%、54.0%和11.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粘膜淋巴滤泡形成、肠化生和活动性炎症发生率分别为10.4%、1.8%和8.5%,与Hp阴性患者的7.8%、1.0%和5.0%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胃粘膜病理学轻度、中度和重度炎症情况发现,117例内镜下胃粘膜III级BRG患者炎症程度显著重于200例I级或301例II级患者(P<0.05).结论 BRG患者无论是胃镜下表现还是胃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都存在明显的病变,胆汁反流和Hp感染是引起胃粘膜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OLGIM分级系统、内镜下形态学分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OLGIM分级系统、内镜下形态学分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变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86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内镜形态学资料、活检病理学报告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OLGIM分级,分析其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关系.结果:286例患者中,26例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诊断为胃癌.在内镜下,286例患者中225例(78.7%)被明确诊断为CAG,38例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3例误诊为黏膜隆起性病变、息肉样病变.OLGIM 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有19例、40例、86例、124例、17例.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OLGIM分级与胃黏膜病变恶性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342,P<0.001).149例患者Hp检测阳性,137例阴性.Hp(+)组的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Hp(-)组;但Hp感染对肠上皮化生程度、发生部位及是否发生上皮内瘤变/癌变无明显影响.相关性检验发现,Hp感染与OLGIM分级无明显相关性(r=0.279,P>0.05).内镜下颗粒型、灰白型、浅凹陷型三种形态分别有109例(38.11%)、94例(32.87%)、83例(29.02%).三种内镜表现患者的胃黏膜恶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颗粒型患者的Hp感染率及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较高.结论:OLGIM分级系统对胃癌发生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内镜下不同表现的CAG恶变倾向无明显差异,但黏膜表面呈弥漫性颗粒样改变的患者Hp感染率、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1β、sIL-2R和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到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照入院前后治疗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9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兰索拉唑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不同症状情况、血清学指标、病理分级及胃底黏膜幽门腺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胃中嘈杂、嗳气泛酸与口苦口干评分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同病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同病症改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β、SIL-2R、GAS、MTL水平显著下降,G-17水平升高;观察组血清学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内镜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腺体萎缩评分与肠上皮化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腺体萎缩减少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上皮化生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可优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IL-1β、SIL-2R、GAS、MTL水平与G-17水平,胃黏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明显转归,具有临床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