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9月因胃部不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442例。内镜检查前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为3组:低危组(0~11分)、中危组(12~16分)和高危组(17~23分),分析3组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根据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范围和程度,按照慢性胃炎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及慢性胃炎肠化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将患者分为相应的0~Ⅳ级5组,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OLGA、OLGIM系统在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联系。结果:442例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组,低危组211例,中危组207例,高危组24例;按OLGA分组,0级241例,Ⅰ级105例,Ⅱ级58例,Ⅲ级27例,Ⅳ级11例;按OLGIM分组,0级224例,Ⅰ级113例,Ⅱ级61例,Ⅲ级31例,Ⅳ级13例。胃蛋白酶原Ⅰ水平( F=2.844, P=0.027)和胃蛋白酶原比值( F=5.435, P=0.001)在OLGA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级和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 P均<0.001)。胃蛋白酶原比值在OLGIM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87, P=0.008),其中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P均<0.001)。Gamma系数检验及Kendall′s tau-b检验显示OLGA、OLGIM系统与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 P<0.001)。 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有助于胃癌筛查,同时与OLGA、OLGIM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可应用于我国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201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1]以来,国际上出台了《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2],既强调了H.pylori的作用,又更加重视慢性胃炎的“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3-4]、甚至“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o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级分期系统,以及ABC分级标准、Maastricht-5共识[5]和我国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意见[6],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与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均要求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召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201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出台了《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2](以下简称为京都共识),既强调了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又更重视慢性胃炎的“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3-4]甚至“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级分期系统,以及ABC分级标准、Maastricht-5共识[5]和我国第五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6],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根除Hp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均要求我们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召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精简版(2017年,上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201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上制订了《201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后,国际上出台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既强调了H.pylori的作用,又更加重视慢性胃炎的“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甚至“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分级分期系统,以及ABC分级标准、Maastricht-Ⅴ共识和中国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和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均要求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召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清PG及IL-8联合检测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白细胞介素8(IL-8)联合检测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228例慢性胃炎患者,内镜下取胃黏膜组织做病理检查,采用萎缩(OLGA)分级及肠化生(OLGIM)分期对胃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价.检测患者血清PG Ⅰ、Ⅱ及IL-8,计算PG Ⅰ/PGⅡ(PGR).分析PGR、IL-8联合检测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228例慢性胃炎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肠化生128例.血清PG Ⅰ水平、PGR值随OLGA分级升高而逐渐降低,血清PGⅡ、IL-8水平随OLGA分级升高逐渐升高(P均<0.05).血清PG Ⅰ水平、PGR值随OLGIM分期增加而逐渐降低,血清PGⅡ、IL-8水平随OLGA分期增加逐渐升高(P均<0.05).228例患者经PGR与IL-8联合检测诊断为肠化生90例,其中80例与病理检查诊断相符.PGR与IL-8联合检测对慢性胃炎OLGIM分期诊断的效能优于二者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血清PG及IL-8联合检测对评估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与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血清胃蛋白酶原(PGs)作为评估胃黏膜萎缩的指标,可反映胃黏膜功能和形态学状态.OLGA/OLGIM是一种结合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程度和范围的胃炎分类方法,已逐步被接受并应用于胃癌筛查.目的:分析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联合PGs检测(ABC法)与组织学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的相关性,评价PGs检测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331例,分别采用血清学ABC法和组织学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OLGA/OLGIM组间Hp感染率、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PGR)的差异,分析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与ABC法的相关性.结果:OLGA/OLGIM分组中,stage-0组Hp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四组,stage-Ⅳ组则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5),PGR随分组等级升高逐渐降低(P<0.05);OLGA分组中,PGⅠ亦随分组等级的升高呈降低趋势(P<0.05).Gamma系数分析显示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与ABC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G=0.589,P<0.05;G=0.440,P<0.05).结论:血清学ABC法与组织学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密切联系.血清PGs检测在我国可用于胃癌前病变筛查,为后续是否需作胃镜精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OLGIM分级系统、内镜下形态学分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OLGIM分级系统、内镜下形态学分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变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86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内镜形态学资料、活检病理学报告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OLGIM分级,分析其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关系.结果:286例患者中,26例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诊断为胃癌.在内镜下,286例患者中225例(78.7%)被明确诊断为CAG,38例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3例误诊为黏膜隆起性病变、息肉样病变.OLGIM 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有19例、40例、86例、124例、17例.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OLGIM分级与胃黏膜病变恶性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342,P<0.001).149例患者Hp检测阳性,137例阴性.Hp(+)组的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Hp(-)组;但Hp感染对肠上皮化生程度、发生部位及是否发生上皮内瘤变/癌变无明显影响.相关性检验发现,Hp感染与OLGIM分级无明显相关性(r=0.279,P>0.05).内镜下颗粒型、灰白型、浅凹陷型三种形态分别有109例(38.11%)、94例(32.87%)、83例(29.02%).三种内镜表现患者的胃黏膜恶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颗粒型患者的Hp感染率及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较高.结论:OLGIM分级系统对胃癌发生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内镜下不同表现的CAG恶变倾向无明显差异,但黏膜表面呈弥漫性颗粒样改变的患者Hp感染率、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胃炎OLGA/OLGIM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胃炎OLGA分级、分期系统是基于慢性胃炎新悉尼系统对炎症和萎缩程度的半定量评分方法,其分期代表胃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而OLGIM分期则以肠化生替代萎缩进行相应分期.OLGA/OLGIM分期系统将慢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与癌变危险性联系起来,高OLGA/OLGIM分期(Ⅲ、Ⅳ期)与胃癌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因此可用于胃癌筛查、癌前病变监测以及根据分期制订个体化的胃镜监测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痛胃镜下胃炎类型、炎症分级、OLGIM分期与Hp感染及血清PG水平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胃炎类型、炎症分级、肠化生分期(OLGIM)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行胃镜检查且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1200例,根据胃镜下病理学表现(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细胞密度(轻度、中度、重度)、OLGI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对比Hp感染率、PG水平.结果: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PGR(PGⅠ/PGⅡ)逐渐升高,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Ⅱ水平高于糜烂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患者;重度、中度及轻度胃炎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逐渐降低;重度组患者的PGⅠ水平、PGR均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GⅡ水平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Ⅲ期、Ⅳ期胃炎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高于Ⅰ期、Ⅱ期患者;Ⅲ期、Ⅳ期胃炎患者的PGⅠ水平、PGR均低于Ⅰ期、Ⅱ期,Ⅳ期胃炎患者的PGⅠ水平、PGR均低于Ⅲ期;Ⅳ期患者血清PGⅡ水平高于Ⅰ期、Ⅱ期和Ⅲ期.结论:Hp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程度、肠化生加重有关,检测血清PGⅡ水平对于判断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地图样发红与胃癌前病变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1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史、Hp血清抗体分型、胃镜下地图样发红、除菌后时间及慢性胃炎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on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慢性胃炎肠化生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on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癌变风险分期,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性别、年龄、Hp感染史、除菌后时间、胃癌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地图样发红与OLGA/OLGIM风险分期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OLGA分期中,高危、低危人数分别为34例、107例;在OLGIM分期中,高危、低危人数分别为52例、8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家族史、地图样发红与OLGA分期相关(P=0.000);胃癌家族史、地图样发红与OLGIM分期相关(P=0.0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癌家族史(OR=3.677,95%CI1.444~9.367,P=0.006)及地图样发红(OR=5.416,95%CI 2.021~14.514,P=0.001)可影响OLGA分期;地图样发红(OR=4.448,95%CI 1.961~10.088,P=0.000)和Hp感染史(OR=4.148,95%CI 1.316~13.074,P=0.015)可影响OLGIM分期.结论 地图样发红、胃癌家族史、Hp感染史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癌变风险增高具有相关性,其中,内镜下具有地图样发红的患者癌变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