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 (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以及对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治疗;观察组除了对照组的“含铋剂四联”疗法之外,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2片,3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Hp根除率以及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肠上皮化生)[(1.31±0.18)分、(1.24±0.18)分、(1.15±0.16)分、(1.04±0.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73±0.25)分、(1.59±0.21)分、(1.44±0.19)分、(1.30±0.18)分]( t=3.67、3.80、4.17、4.52,均 P < 0.01);观察组的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5%(41/52)(χ 2=4.04, P < 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 92.31%(4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χ 2=4.5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改善[(8.30±0.95)copies、(8.04±0.95)copies]明显优于对照组[(7.51±0.93)copies、(8.30±0.95)copies]( t=4.02、3.75,均 P < 0.01)。 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观察组予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计算PGⅠ/PGⅡ比值。行胃镜活检,观察胃部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29/34)、对照组为58.8%(2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5, P=0.030)。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痛、痞满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97、3.80,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76.21±17.35)mg/L比(66.80±18.77)mg/L, t=2.15]水平及PGⅠ/PGⅡ[(4.67±0.99)比(3.90±1.25), t=2.81]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5),PGⅡ[(16.36±1.85)mg/L比(17.42±2.05)mg/L, t=2.2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肠上皮化生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20.67, P<0.01),腺体萎缩情况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9.33, P=0.030)。 结论: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可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患者的癌前病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幽门螺杆菌球形变的鉴定及其对根除治疗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发生球形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66例 H. pylori感染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H. pylori球形变发生情况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66份 H. 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26份(39.39%)发现 H. pylori球形与螺旋形共存,未发现单纯 H. pylori球形变。有 H. pylori根除治疗史的患者球形变发生率为52.63%(20/38),高于无根除治疗史患者的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7, P=0.012)。不同性别、民族、年龄、胃黏膜病理改变(包括萎缩、胃肠上皮化生、炎症、活动性)患者的 H. pylori球形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0)。23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1~3个月的患者中17例(73.9%)发生 H. pylori球形变,而15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3个月的患者中3例发生球形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9, P=0.002)。 结论:H. pylori球形变的转化与既往根除治疗有关,球形 H. pylori相对于螺旋形 H. pylori同样具有致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智能系统对胃癌前状态检出率影响的单中心自身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人工智能系统对胃癌前状态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在控制内镜主机、内镜型号、操作医师、季节气候等混杂因素一致的前提下,以病理学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并对比武汉市第八医院在传统胃镜操作阶段(2019-09-01—2019-11-30)和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内镜操作阶段(2020-09-01—2020-11-15)胃癌前状态(包括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并按照医师年资分层做亚组分析。结果:与传统胃镜操作相比,人工智能系统可显著提高胃黏膜萎缩[13.3%(38/286)比7.4%(24/323), χ2=5.689, P=0.017]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3.9%(97/286)比26.0%(84/323), χ2=4.544, P=0.033]。在低年资医师(小于5年内镜经验)中,人工智能系统对胃黏膜萎缩[11.9%(22/185)比5.8%(11/189), χ2=4.284, P=0.038]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0.3%(56/185)比20.6%(39/189), χ2=4.580, P=0.032]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在高年资医师(大于10年内镜经验)中,尽管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人工智能系统有潜力提升内镜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内镜医师癌前状态检出率,减少早期胃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智能辅助内镜在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早期发现并科学管理癌前病变对于胃癌早期防治意义重大。目前为止,内镜检查仍是发现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往往不典型,诊断困难,活检阴性率高,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及病理医师的负担。人工智能辅助内镜诊断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实现了疾病的精准诊断。笔者就目前人工智能辅助内镜诊断在胃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不断探索胃癌前病变的精准诊断方法提供有力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应用价值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内镜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镜胃癌风险评分。 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内镜及病理学结果,对胃内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内镜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 13C尿素呼气试验( 13C-urea breath test, 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 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 P<0.05)。 结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内镜;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 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镜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由CD4 +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胃体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为特点。临床特点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使其诊断较为困难。既往认为AIG好发于西方国家,但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患病率并不低,然而本病目前并未引起国内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故本文就AIG的病因、临床特征、与其他疾病的关系、诊断及治疗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的认识,从而提高AIG的诊疗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胃癌高发区人群筛查队列的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依托胃癌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队列分析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前瞻性探讨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优化胃癌的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开展的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年龄在40~69岁之间,2012-2018年经内镜筛查和病理诊断明确为各级别胃黏膜病变、且未患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浸润性胃癌的14 087例研究对象,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期内新发胃癌通过重复性胃镜筛查、肿瘤发病和死因登记系统报告以及主动入户随访联合判定,经查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摘抄的临床病历进行确认。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各级别胃黏膜病变进展至胃癌风险的相对危险度( RR)及其95% CI。 结果:14 087例研究对象中,胃黏膜正常者仅有8例(0.06%),最高诊断为浅表性胃炎(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别为7 608例(54.00%)、2 848例(20.22%)、3 103例(22.03%)和520例(3.69%)。经过前瞻性随访,共有109例研究对象诊断为HGIN(63例)和浸润性胃癌(46例)。与基线正常或仅有SG的个体相比,患有CAG、IM和LGIN的个体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依次增加为3.85倍( RR=3.85,95% CI:2.04~7.28)、5.18倍( RR=5.18,95% CI:2.79~9.60)和19.08倍( RR=19.08,95% CI:9.97~36.53),其中LGIN组进展为HGIN和浸润性胃癌的风险分别为SG/正常组的22.96倍( RR=22.96,95% CI:9.71~54.27)和14.64倍( RR=14.64,95% CI:5.37~39.93)。各个年龄组患有LGIN者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结论:基于胃癌高发区的大样本人群研究显示,绝大多数40~69岁的高发区居民患有不同程度胃黏膜病变。随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呈级联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伏邪”论治胃癌前病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前病变(PLGC)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病理学改变,也是胃黏膜发生“炎-癌转化”的重要病理环节,重视PLGC的干预对胃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PLGC具有发病隐匿、化毒损络、缠绵难愈的特点,与伏邪致病特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伏邪与PLGC发病的相关性,从伏邪角度论治PLGC当以补中宫为主,并结合理气化痰、祛瘀解毒等法逐邪外出,同时注重预后调摄,重视心身同治使邪无所复,为从伏邪论治PLGC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和分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是一种癌前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临床意义在于对胃癌发生风险的提示,有着大面积肠上皮化生背景的胃黏膜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另外,不完全型GIM与肠型胃癌相关。因此,GIM的内镜下监测对及时发现和管理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操作的GIM胃癌风险评估分级提供了较好地针对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癌变风险评估,但每次评估需要标准的活检,增加了损伤风险,GIM内镜分级在此背景下被提出,但其应用受内镜诊断GIM的准确性和临床使用的便捷性所制约。笔者分析了各类内镜下诊断技术对GIM的诊断效果,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识别GIM面积,综述EGGIM评分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