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分析:一项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方法:该研究为系统综述。以“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和“China”为英文检索词,以“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为中文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纳入临床资料完整且发现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MBS)基因突变的AIP病例,而后剔除重复病例。通过阅读文献收集纳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相关的资料。结果:纳入48例来自32篇中外文献报道的中国AIP病例,分别来自37个家系。其中,女性45例(94%),发病年龄(26.8±6.5)岁;男性3例(6%),发病年龄分别为35、45和53岁。48个病例中首发症状为腹痛者47例(98%),伴恶心、呕吐、便秘和不完全肠梗阻,出现低钠血症者30例(63%)、脑病者29例(60%)、焦虑抑郁状态者24例(50%)、贫血者20例(42%)、癫痫发作者19例(40%)、肝功异常者19例(40%)、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者16例(33%),周围神经病者 15例(31%),此外还有不同比例的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或低血压、肌酐升高、低钾血症、发热和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18例脑病患者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11例(61%)提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48例患者尿胆色素原均为阳性。48例AIP患者急性期均给予了高糖治疗,其中4例同时接受了高铁血红素制剂治疗,46例(96%)治疗有效。入选病例基因检测共发现30种HMBS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为c.517C>T(p.R173W)错义突变[9(19%)]。24个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女性AIP外显率高于男性[分别为55%(24/44)和9%(1/11)]。结论:我国AIP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脏器损害,急性期高糖治疗有效,且致病基因突变具有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115例;年龄为(58±12)岁。观察指标:(1)诊断和分型。(2)手术及术中情况。(3)术后情况。(4)随访情况。(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最终结石清除或复发及生存情况。带T管患者术后8周行T管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评估最终结石清除率。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诊断和分型: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评估,166例患者均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其中134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均为胆总管结石;肝左叶结石115例,肝右叶结石51例;胆色素性结石111例,胆固醇性结石31例,混合性结石24例。Tsunoda分型Ⅰ型9例,Ⅱ型89例,Ⅲ型65例,Ⅳ型3例;2001年日本分型Ⅰ型12例,Ⅱ型99例,Ⅲ型47例,Ⅳ型8例;中国分型均为Ⅰ型;笔者团队自定义分型均为Ⅱ型。(2)手术及术中情况:166例患者中,119例存在肝叶或肝段萎缩。166例患者均行精准肝切除术联合不同方式引流,其中左半肝切除28例,右半肝切除11例,Ⅰ段切除1例,Ⅱ段切除5例,Ⅲ段切除5例,Ⅳ段切除8例(肝左内叶),V段切除3例,Ⅵ段切除2例,Ⅷ段切除2例,Ⅱ+Ⅲ段切除68例(肝左外叶),Ⅴ+Ⅵ段切除3例,Ⅴ+Ⅷ段切除6例(肝右前叶),Ⅵ+Ⅶ段切除21例(肝右后叶),Ⅱ+Ⅲ+Ⅳa段切除1例,Ⅴ+Ⅵ+Ⅶ段切除1例,Ⅰ+Ⅱ+Ⅲ+Ⅳ段切除1例。166例患者胆道引流方式:行T管外引流120例,行胆肠内引流23例,行胆肠内引流联合T管外引流23例。10例患者原胆肠吻合口狭窄,对原吻合口进行拆除重建。16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87)min,术中输血率为16.87%(28/166)。166例患者术中均行纤维胆道镜检查,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77例,功能障碍38例,失功40例,11例有胆肠内引流术史患者未予功能评价。21.69%(36/166)的患者存在肝内胆管狭窄。166例患者中,149例术中留取胆汁培养,75.17%(112/149)为阳性,其中22例培养出多种细菌。最常见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3例)、铜绿假单胞菌(12例)、肺炎克雷伯菌(9例)、产酸克雷伯菌(7例)、屎肠球菌(7例)。(3)术后情况:16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87%(28/166),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8例,其中胸腔或腹腔穿刺抽积液6例,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胃镜止血1例,粘连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松解1例;Ⅳ级2例,均为术后严重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后均好转顺利出院。166例患者中,合并胆汁漏13例,合并肺部感染10例,合并切口感染6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166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即时结石清除率为81.93%(136/166),术后住院时间为(11±6)d。(4)随访情况:16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7±17)个月。166例患者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4.58%(157/166),结石复发率为16.87%(28/166)。166例患者中,预后Terblanche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91、36、25、14例;5例肝内继发恶性肿瘤,其中4例死亡。(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汁培养情况、既往手术次数、即时结石清除情况、最终结石清除情况是影响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29,7.48,2.69,4.52,95%可信区间为1.09~4.85,2.80~19.93,1.16~6.25,1.15~17.77,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手术次数≥3次是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05,95%可信区间为2.20~16.62, P<0.05)。 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既往手术次数≥3次是复发性单侧肝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西葫芦嫩瓜皮叶绿素合成代谢与其皮色形成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为了挖掘优异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种质资源,提高外观品质优的嫩瓜选择效率,本研究利用色差仪对本单位创制的54份西葫芦自交系进行不同嫩瓜皮色分类,并以其中7份(重点4份)代表性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西葫芦嫩瓜皮叶绿素合成代谢与其皮色形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是决定偏白色、浅绿色、翠(青)绿色、绿色和深绿色西葫芦嫩瓜皮色的主要色素.其中,叶绿素a含量占总含量的49.20%~60.58%,是决定嫩瓜皮色深浅的主要因素.颜色最鲜艳且更加偏绿色的翠(青)绿色嫩瓜皮材料,其色度值(C)显著大于其他皮色,而叶绿素a/叶绿素b和红绿值(a*)分别显著大于和小于偏白色、浅绿色和深绿色皮色.深绿色、翠(青)绿色和偏白色嫩瓜皮叶绿素合成存在胆色素原转化为尿卟啉原Ⅲ和粪卟啉原Ⅲ转化为原卟啉Ⅸ两个受阻点,且后一转换阶段是导致偏白色和翠(青)绿色嫩瓜皮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骤降的主要原因.叶绿素合成减弱与叶绿素代谢中的叶绿素酶降解活性增强以及抗氧化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弱之间呈显著相关,这也证明了嫩瓜皮偏白色的成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嫩瓜皮叶绿素含量呈显著相关,这两种酶延缓了翠(青)绿色和深绿色嫩瓜皮叶绿素含量降低速率.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不同嫩瓜皮色,特别是翠(青)绿色嫩瓜皮呈色机理以及挖掘、利用相关优异特异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很低,约为1~5/10万.AIP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第3个酶-羟甲胆色素合成酶(HMBS)缺乏导致卟啉、卟啉前体 δ-氨基-γ-酮戊酸(ALA)及胆色素原(PBG)生成增多,堆积于肝脏并进入血液循环,出现顽固性腹痛、肝损害以及神经精神症状等.临床上AIP罕见,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故容易误诊、漏诊.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由于胆色素原脱氨基酶(PBGD)或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MBS)基因突变导致PBGD酶活性减低,使δ-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在体内蓄积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AIP较罕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AIP患者情况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43岁,主因“间断腹部剧痛6年余,加重5d”入院.患者于2010年4月始出现全腹剧痛,以上腹及左侧腹部为主.此后腹痛反复发作,每年发作2-3次,每次持续10-15 d,期间曾行胃肠镜及PET-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消化道造影及胶囊内镜显示胃排空延迟、蠕动减慢,曾诊断“腹腔内神经痛”、“癔症”,给予口服吗啡、奥氮平、盐酸度洛西汀等药物止痛等对症治疗,腹痛缓解,2016年11月于西京医院完善尿检及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编码血红素合成途径中第 3 个酶-胆色素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 PBGD)发生基因突变,致使PBGD活性下降,前体物质堆积,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累及脑脊髓交感神经系统.截至2015 年 6 月已报道391 种PBGD基因突变可以导致AIP[1].血红素合成的具体步骤见表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基因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由胆色素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rninase,PBGD;亦称羟甲基胆烷含酶(hydroxymethylbilane synthase,HMBS)]基因突变引起的,该酶突变影响了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3个酶促步骤.在饥饿、生殖激素、感染、药物、乙醇或压力等诱因存在的条件下,机体内应激性肝血红素生物合成增加,导致神经毒性中间体δ-氨基-γ-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和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积聚,进而引发急性腹痛、精神异常、肌无力等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光毒性为主要表现的变异型卟啉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产后2个月逐渐出现双手背散在水疱,光照后加重,避光后减轻,伴瘙痒,无疼痛.发病时尿色发红,常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缓解期尿色正常.检查结果显示,尿胆色素原(PBG)试验阴性,尿曝光试验阳性,尿卟啉试验阳性.基因检测发现编码原卟啉原氧化酶(PPOX)基因发生突变(c.471G>A),诊断为变异型卟啉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094 转移性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卟吩胆色素原脱氨酶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AI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胆色素原脱氨酶(PBGD)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以致卟啉或其前体过度生成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AI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反复发作,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目前其治疗方法包括精氨酸血红素、肝移植、经脾肝细胞移植,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受到国内外AIP患者的期待.本文从AIP的发病机制、诊断、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策略等多方面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IP的认识,为AIP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