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示指背伸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女,足月顺产儿,6月龄,因"左手示指畸形伴功能障碍6月余"入院。母亲21岁,既往体健,孕期无外伤史、用药史,无产前染色体病诊断,家族中无遗传或畸形。妊娠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过程良好,期间超声检查未显示任何胎儿畸形。分娩时孕周为39 +0周,胎儿出生体重为3 000 g,身长50 cm,Apgar评分为9分,无产后并发症,生后母乳喂养至今。入院体格检查:左手示指掌指关节向背侧弯曲畸形;掌指关节背侧皮肤存在两处褶皱(图1A),掌侧皮肤组织淋巴水肿,示指掌面皮肤紧绷,远节指间关节掌侧皮纹消失(图1B);示指皮肤感觉正常,主动背伸、屈曲功能丧失,被动活动完全受限(包括掌指关节、远近指间关节)。左腕桡侧对比健侧存在皮肤内陷,低于周围约5 mm,环绕周径1/2,局部皮肤弹性欠佳,呈淡红色(图2);左手其余四指主动背伸、屈曲功能正常,指骨、掌骨亦未触及异常。面部显示:眼距正常、鼻梁扁平、唇薄、无耳位错位。核型为正常女性(46,XX)。术前X线检查:左手第2掌指关节脱位,近、远节指骨序列显示紊乱,其余各骨未见异常(图3)。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等均显示正常。入院诊断:①左侧先天性示指背伸畸形;②怀疑羊膜束带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移植多节段静脉动脉化再植拇指T型离断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25岁,因电锯锯伤致左手拇指离断后30 min急诊入院。患有白癜风病史10余年。入院检查:左拇指自掌骨头平面完全离断,离断指体同时合并冠状面离断,两离断平面呈T型(图1,图2,图3);创面污染损伤严重;第一掌骨头大部分缺损,累及掌指关节,残余少许掌骨头呈游离状态,近节指骨及远节指骨掌侧半部分骨质缺损、指间关节开放脱位;近节及远节指骨位于离断指体的背侧半,离断指体掌侧半与背侧半指体仅部分真皮层相连;拇长屈肌腱于止点、掌指关节处两平面离断(图4,图5)。患者及其家属再植意愿强烈,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手拇指清创再植术。左上肢电动气压止血带止血,压力为35 Kpa,每小时松开止血带10 min。首先在10倍显微镜视下彻底清创(图6),并标记双侧指掌侧指动脉及其背侧分支血管断端,我们发现双侧指掌侧指动脉均位于离断指体掌侧半,并且存在多处断裂伴缺损,掌侧半与背侧半离断指体仅部分真皮层相连。因此切取左腕掌侧皮下静脉,在10倍显微镜视下移植修复离断双侧指掌侧指动脉,同时切取患者左腕掌侧皮下静脉在20倍显微镜视下分别移植修复指掌侧指动脉的2支背侧分支、1支指掌侧指动脉终末支,以重建掌侧半及背侧半离断指体的动脉循环系统(图7)。咬除残余掌指关节、缩短骨质约3 mm,保留指骨间关节,生理盐水冲洗。然后进行左拇指断指骨骼复位、掌指关节融合端,予2根直径1.0 mm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指间关节伸指位予1根直径1.0 mm克氏针内固定。术中X线片见骨断端、指间关节对位对线良好(图8,图9)。予3-0无创尼龙肌腱线津下缝合法修复Ⅱ区拇长屈肌腱,"8"字缝合法修复拇长屈肌腱止点及拇指指伸肌腱,3-0无创尼龙肌腱线重建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止点。再次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在10倍显微镜视下吻合拇指掌指关节平面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9-0无损伤线外膜法缝接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及背侧2支皮下神经。10-0无损伤线直接修复拇指背侧2条皮下静脉;切取患者左腕掌侧皮下静脉,移植桥接离断指体掌侧2条皮下静脉至指背,与近侧指背静脉吻合。血管吻合口总次数为18次。吻合血管前均常规修剪血管的外膜及血管断端至正常血管组织,指掌侧指动脉主干予10-0无损伤线端端吻合,每个血管吻合口各缝合6~8针;指掌侧指动脉分支及终末支予12-0无损伤线端端吻合,每个血管吻合口各缝合4针,吻合口不漏血即可。生理盐水冲洗后,5-0细线缝合皮肤伤口。松开止血带,见左拇指再植指体颜色红润,皮温正常,毛细血管反应快(图10,图11)。由于离断指体虎口区局部皮肤存在180°翻转皱褶,于前臂外侧真皮层引出单股1号丝线至指端克氏针尾部,调整拇指再植指体虎口区皱褶皮肤的平顺性,避免虎口区皱褶皮肤缺血坏死(图12,图13)。本例手术共用时9 h 35 min。术后予抗炎性反应、抗凝血、抗痉挛、消肿、局部保温等对症处理,伤口隔日换药。术后手指血运良好,未出现动、静脉危象。术后10 d左拇指再植指体完全存活,皮肤无坏死(图14,图15),拆除前臂调整拇指再植指体皮肤平顺性缝线,开始主动活动第一腕掌关节。术后14 d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出院。术后3周拔除拇指指骨间关节克氏针,开始被动活动指间关节,并配合物理治疗等康复训练。术后14个月随访,拇指再植指体无萎缩、无畸形,无明显素色沉着,瘢痕细小,对掌、对指、外展活动良好,指骨间关节活动范围约20°,再植指体两点分辨觉为5~7 mm(图16,图17,图1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庆元发现长肢林蛙
编辑人员丨2023/9/16
2022年10月在浙江省庆元县贤良镇采集到5只林蛙属(Rana)雌性个体,经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长肢林蛙(R.longicrus),是浙江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所采集的5只长肢林蛙个体体长40.4~55.2 mm,头长大于头宽,肩部上方由数个疣粒隐约组成"八"字形黑斑;背侧褶明显,与胯部相连;四肢背面具黑褐色横纹,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地模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蛙与模式产地中国台湾的长肢林蛙序列聚成单系支,且遗传距离小于0.005%.此前记录的长肢林蛙仅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长肢林蛙在浙江省庆元县的分布为浙江首次记录,这提示该蛙有更广的分布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对偶交叉梯形皮瓣治疗手指瘢痕挛缩屈曲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对偶交叉梯形皮瓣治疗手指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采用对偶交叉梯形皮瓣治疗且获得平均1年以上随访的11例(26指)手指瘢痕挛缩屈曲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16指),女4例(10指);年龄28~60岁,平均38.2岁;左侧17指,右侧9指.轻度挛缩8指,中度挛缩14指,重度挛缩4指.以瘢痕皱褶张力线为中轴线,间距0.5~0.8 cm将中轴线平均分解,在手指桡侧面及尺侧面形成若干相互对称的梯形皮瓣,梯形皮瓣的双臂方向相对,与中轴线成角60°~70°,将对偶皮瓣交错缝合,利用指侧方及指间关节背侧过剩的皮肤和瘢痕皱褶覆盖创面,皮肤缺损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24指皮瓣均未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及感染,全部成活.2指皮瓣边缘少许坏死,延期愈合.轻度挛缩患者远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3°(-8°~0°),主动屈曲平均45°(30°~60°);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0°~0°),主动屈曲平均95°(70°~110°);挛缩瘢痕平均延长150%.中度挛缩患者远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9°~0°),主动屈曲平均35°(20°~50°);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0°~0°),主动屈曲平均85°(70°~120°);挛缩瘢痕平均延长130%.重度挛缩患者远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8°(-15°—5°),主动屈曲平均17°(10°~25°);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8°(-10°~-5°),主动屈曲平均78°(70°~90°).挛缩瘢痕平均延长220%.达到改善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治疗效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轻度挛缩: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7.5%.中度挛缩:优1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9%.重度挛缩:优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75%.结论 对偶交叉梯形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是矫正手指跨关节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良好办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蛙科物种背侧褶组织形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侧褶是无尾两栖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但对于其组织结构和功能缺乏了解.本文运用组织学技术,H.E、AB-PAS和Masson三色三种染色方法对蛙科4属的代表物种滇蛙(Dianrana pleuraden)、阔褶蛙(Sylvirana latouchii)、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背侧褶和背部皮肤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蛙科物种的皮肤腺体单元丰富多样,由黏液腺和颗粒腺组成.其黏液腺均为普通黏液腺,按照其分泌物及分泌细胞形态将黏液腺分为Ⅰ型黏液腺和Ⅱ型黏液腺.Ⅰ型黏液腺在沼蛙和仙琴蛙中缺失,Ⅱ型普遍分布.颗粒腺分Ⅰ型颗粒腺、Ⅱ型颗粒腺及特化颗粒腺,Ⅱ型颗粒腺仅见于仙琴蛙,特化颗粒腺仅见于阔褶蛙和沼蛙的背侧褶;2)滇蛙与仙琴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与其背部常规皮肤一致,且两种皮肤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在真皮层下都有一层较厚的脂肪层,滇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厚度的1.52倍,仙琴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的1.60倍;阔褶蛙与沼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也与其常规皮肤一致,且背侧褶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阔褶蛙及沼蛙真皮层内具有单层排列、集中分布的大型特化颗粒腺,其分泌物为两种颗粒物的混合物.3)蛙科中两种背侧褶结构类型代表了两个进化方向,其功能分别为能量储存和反捕,推测其与环境适应进化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盆唇孟加拉鲮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盆唇孟加拉鲮(Bangana discognathoide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孟加拉鲮属(Bangana),为海南特有种,分布于海南岛南渡江水系、昌化江水系、万泉河水系、陵水河水系和宁远河水系[1,2].该种现已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极危[3].盆唇孟加拉鲮体长,稍侧扁,背缘略呈弧形;头较小,高大于宽;口下位,弧形;吻圆钝,吻褶下卷;上唇厚,不与上颌分离,下唇较薄,与下颌有深沟相隔,下颌有锐利的角质边缘;眼较小;侧线完全而平直,侧线鳞38~39枚,背鳍前鳞12枚,鳃耙数约为38~44枚,腹鳍末端近达或达到肛门;体背侧黑褐色,腹部较浅,各鳍灰黑色[1.2].盆唇孟加拉鲮常栖息于溪流深潭和山溪急流中,以刮食岩石上的固着藻类为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脏内翻法背侧肾门肿瘤肾部分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脏内翻法背侧肾门肿瘤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背侧肾门肿瘤患者行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脏内翻法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步骤及结果进行总结。共计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6~78岁,平均(53±14)岁,肾肿瘤均为单发,直径(2.5~8.0)cm,平均(4.3±1.7)cm,R. E. N. A. L评分6~12分,平均(9.4±1.5)分。取完全健侧卧位,术中于皱褶或薄弱处(Toldt’s线)切开腹膜:右侧向上至结肠肝曲,必要时切开三角韧带和肝结肠韧带;左侧向上至脾脏外上缘,必要时离断脾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向下至肾下极,使升结肠和结肠肝曲或脾和降结肠向腹侧中线移位。依次切断肾上、下极的脂肪组织分别至肾蒂血管、输尿管处,使患肾可轻易或自动向腹侧翻转,肿瘤及肾门得以充分显露,行常规肾部分切除及缝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或改根治性肾切除。镜下操作时间30~140 min,平均(80±24)min。术中出血量为20~500 ml,平均(104±115)ml。输自体血12例,无输异体血者。肾热缺血时间为8~34 min,平均(17±7)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5 h,应用止痛药3例。发生尿瘘1例,留置双J管引流治愈。无腹腔脏器损伤、感染及继发出血等并发症。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1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乳头状癌1例,嗜酸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无切缘阳性。术后随访6~18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背侧肾门肿瘤肾部分切除术,肾脏内翻法可使肿瘤和血管充分显露,便于操作,降低手术难度,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高黎贡山发现僜湍蛙和察隅湍蛙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deng)和察隅湍蛙(A.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僜湍蛙雌性体长63.1~68.5 mm(n=3),雄性体长49.3~52.9 mm(n=3),头长大于头宽,鼓膜明显且纵径大于横径,掌突三个,颞褶不显,背侧褶直达胯部,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察隅湍蛙雄性体长44.7 mm和44.8 mm(n=2),具咽侧下外声囊,颞褶及背侧褶明显,前后肢均具褐色条纹,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均和其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此外,基于16S rRNA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间遗传距离均较小,僜湍蛙是0.8%~1.2%,察隅湍蛙是0.2%.综上,确定云南高黎贡山采集到的两种湍蛙分别是僜湍蛙和察隅湍蛙.此前记录僜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墨脱县,察隅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八宿县,僜湍蛙在云南省福贡县和贡山县及察隅湍蛙在云南省贡山县的分布为首次记录;本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察隅湍蛙分布的海拔范围,较此前记录(2 000~2 400 m),海拔低点扩展至1 385 m,高点扩展至2 884 m,这提示其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华鳖阴茎头的组织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特种水产经济动物,也是鳖科动物的代表物种.中华鳖阴茎头为阴茎末端的黑色部分,是进行交配和排精的关键,但其系统性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6龄性成熟雄性中华鳖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勃起和自然状态下中华鳖阴茎头结构和组织特性.结果显示,中华鳖阴茎体背侧存在两条排精沟,并顺着阴茎体一直延伸到阴茎头两侧的末端.阴茎头背侧的表皮为褶皱状血窦,血窦在阴茎充血后膨大,使得阴茎头的突触状组织充分伸展,形成了独特的"蝴蝶状"结构,并且该结构可以在射精时做开合运动.此外,阴茎头表面还具有丰富的绒毛和黏液.中华鳖阴茎头在勃起状态下形成特殊"蝴蝶状"结构,我们推测这种结构可能直接与交配的稳定和排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