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司美格鲁肽作为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周制剂,具有降糖、减重、保护心肾作用,但其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使用经验有限,仅有个别文献报道。该文报道1例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就诊的慢性肾脏病(CKD)5期合并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司美格鲁肽治疗的经过。患者为32岁女性,主因“间断恶心、呕吐伴血糖升高1年余”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体重指数(BMI)30.43 kg/m 2,糖化血红蛋白6.3%,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9.00和13.83 mmol/L,24 h尿蛋白为1.38 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7.60 ml·min -1·(1.73 m 2) -1且有黑棘皮,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T2DM、肥胖症,临床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司美格鲁肽降糖、减重、改善心脑血管预后治疗,经治疗后患者停用胰岛素,血糖控制达标,体重减轻7.0 kg左右,腹围缩小,黑棘皮、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达到综合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获得良好降糖及心血管效益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34岁男性,主因“间断心前区疼痛3 d,加重13 h”入院,入院后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术后住院治疗期间完善各项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进行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同时,予地特胰岛素联合苯甲酸阿格列汀片、盐酸二甲双胍片口服降糖治疗,但始终控制不佳,考虑患者合并高危心血管风险,逐步更改用药方案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司美格鲁肽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取得良好的降糖和心血管效益。司美格鲁肽降糖效果持久、平稳,患者依从性高,还具有显著的心血管效益,可用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导致多发内分泌腺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导致的多发内分泌腺体功能减退病例。患者男性51岁,因非小细胞肺癌术后PET-CT检查,发现隆突下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共14个周期,治疗过程中出现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停用PD-1抑制剂后5个月出现乏力、出汗、低血糖,化验提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减低],给予泼尼松龙替代治疗后症状缓解。本例为国内报道的首例PD-1抑制剂导致的多发内分泌腺病病例,特别是停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无明显改善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提示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均需注意监测甲状腺、垂体、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指标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正确采取医疗措施避免漏诊误治,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造化钟神秀,百年铸辉煌——胰岛素百年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胰岛素的发现是生物医学历史上的大事,具有深远的意义。2021年是发现胰岛素100周年,发现胰岛素受体50周年。笔者介绍胰岛素的发现历史,并简要回顾了百年来有关胰岛素化学本质、结构分析、化学合成、测定、制剂演变、生物合成和加工处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历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优化胰岛素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既往使用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胰岛素优化治疗的案例,旨在对临床合理启用胰岛素的时机和方案优化进行探讨。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0年,血糖控制不佳2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脏病、高脂血症。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当时测空腹血糖(FPG)8.2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3.8 mmol/L,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T2DM,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其间因血糖控制不佳,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近2个月患者自觉乏力加重,测FPG 8.9 mmol/L,2hPG 1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7.7%,考虑患者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明显,HbA 1c不达标,血糖波动大,已经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同时合并高脂血症,需要启用胰岛素使用方案,尽快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到正常状态,减少血糖波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故改用德谷门冬胰岛素早12 U、晚12 U+二甲双胍(0.5 g,2次/d)+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3个月后复测FPG 5.8 mmol/L,2hPG 7.8 mmol/L,HbA 1c 6.0%,血糖平稳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葡萄糖调节蛋白75对棕榈酸诱导的MIN6细胞脂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5(Mortalin)对棕榈酸诱导的MIN6细胞脂毒性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6~8周,20~24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标准饮食组(SD)和高脂饮食组(HFD),每组10只。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胰腺组织中Mortalin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Mortalin敲低(Sh-Mortalin)的MIN6稳转细胞株,根据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还是棕榈酸(PA)处理敲低和空载细胞将其分为Sh-Mortalin组、Mortalin敲低空载组(ShNC-Mortalin组)、Sh-Mortalin+PA组、ShNC-Mortalin+PA组,按应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U0126还是二甲基亚砜(DMSO)将细胞分为Sh-Mortalin+DMSO组、Sh-Mortalin+PA+DMSO组、Sh-Mortalin+U0126组、Sh-Mortalin+PA+U0126组。使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胰岛素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磷酸化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p-Raf-1)]的表达。2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SD组相比,HFD组小鼠胰腺的Mortalin表达明显增加( P<0.0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ShNC-Mortalin+PA组相比,Sh-Mortalin+PA组的细胞增殖水平更高,细胞凋亡率更低,细胞ROS水平更低,胰岛素水平更高( 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hNC-Mortalin和Sh-Mortalin组p-ERK1/2、p-Raf-1蛋白表达均以PA时间梯度降低,且与ShNC-Mortalin组相比,Sh-Mortalin组的p-ERK1/2蛋白水平更高( P<0.05)。与Sh-Mortalin+DMSO组相比,Sh-Mortalin+U0126组EdU阳性率和p-ERK1/2水平均更低,且细胞脂毒性损伤加重( P<0.05)。 结论:Mortalin参与调控了MIN6细胞的脂毒性损伤过程,且敲低Mortalin可通过激活Raf-1/ERK信号通路减轻PA诱导的MIN6细胞脂毒性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依柯胰岛素周制剂研究进展及其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潜在获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仅为16.5%。胰岛素规范治疗率较低、临床治疗惰性和患者长程依从性不足,是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胰岛素注射治疗负担、治疗方案复杂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依柯胰岛素通过在循环中形成白蛋白储库实现了1周1次给药,显著减少注射次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依柯胰岛素具有更好的治疗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降糖疗效肯定且低血糖风险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度拉糖肽和恩格列净联用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41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和阿卡波糖,因血糖升高调整降糖方案为口服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并予度拉糖肽1.5 mg皮下注射、1次/周。每次应用度拉糖肽后患者均出现严重厌食,但可耐受,未干预。第1次注射度拉糖肽3 d后加用恩格列净5 mg、1次/d,次日调整为10 mg、1次/d。第4次注射度拉糖肽次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实验室检查示血糖20.0 mmol/L、动脉血pH 7.22、尿酮体(+++)、尿糖(++++)。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考虑应用度拉糖肽后严重厌食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与恩格列净并用导致DKA。停用2药,并予对症治疗5 d,实验室检查:午餐后血糖10.1 mmol/L,尿酮体(+),尿葡萄糖阴性,尿pH 5.5。加用恩格列净(5 mg、1次/d),4 d后血二氧化碳结合力23.2 mmol/L、尿酮体(+++)、尿葡萄糖(++++),尿pH 5.0。患者坚持出院,出院后应用重组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恩格列净降糖。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出现DKA相关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司美格鲁肽的治疗过程。患者为71岁男性,因“血糖升高16年,多尿、口干半年”入院,病程长,未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及监测血糖,患者9个月前发生脑梗死,为2型糖尿病合并ASCVD。住院后予胰岛素泵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逐步简化方案为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以及达格列净10 mg、1次/d口服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患者接受程度高。司美格鲁肽是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和心血管获益,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相关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相关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例PD-1抑制剂引起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追踪4例新发糖尿病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期间、T1DM发生前的血糖监测结果。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诊治方案、观察转归及出院后进行随访的血糖及C肽等结果。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63(53~71)岁,其中暴发性T1DM患者4例。4例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症状首次就诊。接受PD-1抑制剂第1次治疗到发生T1DM的中位时间为232 d(82~288 d),中位周期为10(2~14)个周期,其中3例分别在PD-1抑制剂治疗中断后44、40、65 d发生了DKA,期间未监测血糖。5例患者在诊断T1DM时的中位血糖为28.83(25.16~43.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5%(6.8%~9.7%),空腹C肽为<0.02(<0.02~0.37)ng/ml,2 h C肽为0.06(<0.02~0.68)ng/ml,尿酮体阳性++~+++。胰岛自身抗体和甲状腺相关抗体阳性各2例。4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共完成了26个治疗周期,其中21个治疗周期前检测了空腹血糖,中位血糖为5.72(5.09~6.97)mmol/L。9个治疗周期后7 d内复查了空腹血糖,中位血糖为7.22(5.88~8.95)mmol/L。5例T1DM患者均救治成功,住院10~19 d。出院后1例采用胰岛素泵、4例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为每日0.53~0.77 U/kg。4例患者出院后36~49 d复查C肽均低至检测水平下限。5例患者均遵循出院降糖方案控制血糖,血糖波动在6~13 mmol/L。结论:PD-1抑制剂可导致T1DM,多表现为暴发性T1DM,常以DKA起病,即使停止PD-1抑制剂治疗后仍可发生,胰岛β细胞破坏不可逆转,需要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为了早期识别,及时救治,需要在PD-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以及停止治疗后持续血糖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