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腺结核误诊为胰腺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核病(TB)发病率很高,但原发性胰腺TB却极其罕见,且对其诊断极具挑战性。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胰腺肿瘤并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TB青年男性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以求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超过10年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英夫利西单抗(IFX)在中国克罗恩病患者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持续性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使用过IFX的1 309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患者性别、确诊年龄、随访时间等),IFX使用情况(治疗时间、停用情况),IFX相关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IFX的持续使用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治疗持续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因素与安全性结局之间的关联。结果:1 309例患者中,男性936例(71.5%),确诊年龄为28.7岁(28.1岁,29.3岁),随访时间为3.9年(3.7年,4.0年),IFX治疗时间最长达9.4年。随访期间,共421例(32.2%)患者停用IFX,在IFX治疗第1、3、5、10年IFX的持续使用率分别为84.0%、65.8%、56.7%、3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肛周病变的患者IFX持续使用率升高[ HR(95%置信区间)为0.75(0.61~0.92), P=0.006],有不良反应的患者IFX持续使用率降低[ HR(95%置信区间)为1.23(1.01~1.50), P=0.038]。共44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445/1 309);急性输注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179/1 309),其中重度急性输注反应发生率为2.8%(5/1 309);感染发生率为10.5%(138/1 309),其中严重感染发生率为2.6%(34/1 309),特殊病原体感染发生率为5.5%(72/1 309),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发生率为1.0%(13/1 309),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肺部(10例);皮肤损害(非过敏、非感染、非肿瘤性)发生率为6.9%(90/1 309);肿瘤发生率为1.1%(14/1 309)。因不良反应停用IFX者占出现不良反应总人数的20.7%(92/445),其中因急性输注反应、感染、肿瘤、迟发输注反应、皮肤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急性胰腺炎、关节痛、癫痫发作停用IFX者分别占47.8%(44/92)、18.5%(17/92)、8.7%(8/92)、6.5%(6/92)、5.4%(5/92)、5.4%(5/92)、3.3%(3/92)、2.2%(2/92)、1.1%(1/92)、1.1%(1/92)。14例出现肿瘤事件的患者中,11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慢性白血病的发生与IFX相关。多轮次IFX治疗会增加急性输注反应、重度输注反应的发生风险,联用免疫抑制剂会降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风险,IFX疗程>1年会增加皮肤损害的发生风险( χ2=6.16、11.30、18.20、9.47; P=0.013、=0.001、<0.001、=0.002)。 结论:IFX在中国克罗恩病患者中持续使用率较高,长期安全性总体较可,临床医师需重点关注接受多轮次、长疗程IFX治疗患者的安全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小细胞肺癌胰腺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性,55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伴上腹痛5 d”,于2021年11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自述有乏力,无发热、寒战、腹胀、呕吐等表现,小便偏黄1个月余,体重未见明显改变。既往史:1年前确诊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给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种球蛋免疫治疗,规律监测病情控制可,未再诉头痛、行为异常等表现;10个月前确右肺上叶小细胞肺癌(广泛期):纵隔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序贯行6个周期依托泊苷联合洛铂方案化疗、33次累及野和缩野推量放疗,经影像学评估病情稳定后定期复查。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发现血糖升高7个月余,发现结核感染1年余(均未行规律监测及治疗)。体检:神志清,皮肤、巩膜明显黄染,上腹部轻压痛,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清总胆红素238.8 μmol/L,直接胆红素202.2 μmol/L,白蛋白39.2 g/L;凝血指标和免疫球蛋白G分型检测正常;血清淀粉酶 437.0 U/L,脂肪酶2 002.0 U/L;血清CA19-9 304.1 U/mL,CA125 39.5 U/mL,癌胚抗原5.3 μg/L,神经源性特异性烯醇化酶45.1 μg/L,胃泌素释放肽前体741.2 ng/L;糖化血红蛋白7.1%。上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胰头区低密度、轻度强化病灶,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图1),合并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颈-胃间隙软组织密度影,考虑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尖段病灶最大径约10.0 mm(较前6.2 mm增大),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主要诊断考虑:胰腺转移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梗阻性黄疸;次要诊断为:小细胞肺癌(广泛期),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AMDAR型),高血压3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1例十二指肠巨大间质瘤局部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救治的多中心讨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性,60岁。因体检时发现胰头占位1周,拟诊断为“胰头恶性肿瘤”于2020年7月7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无腹胀、腹痛、纳差、黄疸、发热等不适。入院5 d前于外院行增强MRI及PET-CT检查,考虑为胰腺钩突癌。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口服氯沙坦钾氢氯噻嗪 62.5 mg,1次/d,自诉血压控制可。30余年前曾因“结核”行腹部肿物切除术,具体不详。一般体检无特殊,腹部未及明显阳性体征。入院查血尿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增强MRI及胰周CT血管造影检查,均提示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肿瘤最大径6 cm,马蹄形,内侧缘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后方(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眼结膜MALT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2岁,因"右眼结膜肿物生长8个月"于2022年3月9日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结膜肿物自发现以来未见明显增大,伴有眼部异物感、烧灼感,无视力障碍。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和"右眼结膜炎",给予配镜及局部抗炎滴眼液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既往史:骨关节病8个月,斑块状银屑病十余年,双眼重睑手术史15年,否认外伤史及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患者8个月前因双侧手、腕及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于外院就诊,行风湿四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24 mm/h(正常范围:0~20 mm/h),类风湿因子882 IU/mL(正常范围:0~15.9 IU/mL),其余检查结果均正常,诊断为骨关节病,给予口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塞来昔布和祛风止痛胶囊治疗。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眼科检查示: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球眼位正,无突出,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右眼上睑轻度肿胀,上穹隆及球结膜可见弥漫性橙红色隆起,呈鱼肉样,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累及鼻侧球结膜,可见睑球黏连,颞侧上睑结膜充血明显,下睑结膜可见瘢痕(见图1A-B),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示:右眼鼻上部球结膜下肿物,内部呈均匀中等信号(见图2);眼眶MRI平扫+增强示:右眼结膜增厚,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信号,病变向颞侧生长,与邻近泪腺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血常规、凝血项及感染性抗体检查均无异常;肺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肝胆脾胰腺彩超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囊肿、肝内钙化斑,全身未见转移迹象。3月11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结膜肿物切除+羊膜移植"术,术中剪除右眼结膜及泪阜肿物送病理检查。术后第3 d,患者右眼结膜充血水肿,缝线在位,羊膜与结膜对合良好(见图1C),嘱其出院并定期复查,继续右眼局部治疗,采用左氧氟沙星、1%醋酸泼尼龙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2周后复查,可见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拆除部分缝线(见图1D)。术后第5 d,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非霍奇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HE染色示:弥漫增生的单一小圆形淋巴细胞(见图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i-67指数约5%~10%(+) (见图3B),CD20(+) (见图3C),CD79α(+),PAX-5(+),CD30(-),CD10(-),BCL-6(-),MUM1(+),BCL-2(+),CD3(-),CD21(破碎FDC网+),CD5(-),CyclinD1(-),SOX-11(-),CD23(-),LEF-1(-),CD43(-)。3月23日,患者至血液科就诊,入院后完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结果示右眼结膜术后改变,术区糖代谢未见确切异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因该患者病理诊断明确,且未发现除右眼外的全身其他部位病变,未进行骨髓穿刺及化疗,出院后予1%醋酸泼尼龙滴眼液点右眼2次/d,每周递减1次,左氧氟沙星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1%醋酸泼尼龙及左氧氟沙星使用2周后停用,并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癌伴骨转移综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性,50岁,因“反复左上腹隐痛4年余,肿瘤标志物升高2个月(CA19-9为55.7 U/ml)”于2018年5月9日收入浙江省人民医院。既往史:陈旧性肺结核病史,无外伤史及手术史。个人史:吸烟25年(40支/d),已戒烟10年;饮酒25年(啤酒,1 500 ml/d),已戒酒10年。无肿瘤及遗传病家族史。体检:体重指数19.4 kg/m 2,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未及明显腹部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指标未见异常。CA19-9 42.7 U/ml,癌胚抗原3.3 μg/L。腹部增强CT检查:胰腺体部乏血供病灶(3.1 cm×2.8 cm),不均匀强化,伴远端胰管扩张,累及腹腔干、门静脉、脾动静脉起始部,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图1)。肝胆增强MRI检查:肝脏未见转移灶,L 2椎体结节状强化灶,考虑转移。PET-CT检查:胰腺体部占位(3.7 cm×2.9 cm,最大摄取值约为10.5),累及脾动静脉,与邻近胃壁分界不清,考虑胰腺癌伴中央坏死,腹膜后淋巴结增大(1.6 cm×1.1 cm,最大摄取值约为5.8),考虑转移;L 2椎体内局灶代谢增高(最大摄取值约为5.4),考虑骨转移(图2)。初步诊断:胰腺癌伴骨转移(cT2N1M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gG4升高的疾病分布及其诊断效能与致病相关因素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IgG4)升高患者的疾病分布及血清IgG4水平,筛选适用于本地区人群的临界值(cut off, Cut-off);分析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结核( Tuberculosis, TB)感染与血清IgG4水平升高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血清IgG4检测的标本,C 13呼气试验检测Hp,结核斑点实验(Tuberculosis spot,T-spot)实验检测TB。血清IgG4水平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双侧检验 P< 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2139份血清IgG4升高的标本中有33.29%(712/2139)来自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患者,18.51%(396/2139)来自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患者,其余48.20%(1031/2139)为其它疾病,各组间血清IgG4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IgG4-RD组单器官累及最多的是胆囊,AID中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其它疾病中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采用国际标准IgG4>1.35 g/L诊断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1.00%和82.48%,本研究的最佳诊断cut-off值是1.23 g/L,此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9%和80.62%。Hp或TB感染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与未感染者的并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IgG4升高的病例中,IgG4-RD是最为常见,但各种AID和消化系统疾病等也会导致IgG4升高。本地区IgG4诊断最佳cut-off值是1.23 g/L,与国际推荐的1.35 g/L存在差别,采用国际标准可能造成在灰区漏诊。本研究不支持Hp和TB会导致血清IgG4水平升高的观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人工智能技术评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脑萎缩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中Mismatch比值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转归;深度学习重建辅助流动敏感黑血序列在豆纹动脉MRI的临床应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CT易损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基于2022欧洲指南下CT肺动脉成像参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预测价值研究;胸腺类癌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实性成分质量比预测IA期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高分辨率CT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CT脂肪衰减指数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的影响因素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估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基于联合DCE-MRI灌注参数、ADC值和临床特征模型对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T2 mapping序列结合表观扩散系数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CT细胞外体积分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基于高分辨率MRI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复杂性肛瘘诊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基于MRI-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基于CT增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术前评估结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应用价值;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基于MRI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双参数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诊断价值;多模态MRI在诊断宫颈癌患者阴道受累和宫旁浸润价值分析;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3~4的移行带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基于腰椎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脊柱关节炎影像表现特点;儿童睾丸畸胎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分析;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胸部增强CT在咯血患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宽体探测器不同扫描方案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对放射科CT辐射剂量的管理;联合80 kV管电压及Karl迭代重建降低320排CT腹部增强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三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技术对门静脉和肝静脉一体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优化低剂量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参数;压缩感知3D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增强扫描在肿瘤脑转移检出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及脑肿瘤的研究进展;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与颅内动脉钙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基于CT评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基于OBE理念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R实训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结核潜伏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浆外泌体mRNA表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了解结核潜伏感染(LTBI)和活动性结核病(ATB)患者血浆外泌体差异mRNA表达,为鉴别诊断LTBI与ATB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ATB患者21例和LTBI患者16例,使用外泌体提取纯化试剂盒分离血浆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大小形态,采用免疫印迹法鉴定;提取血浆外泌体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鉴定差异表达mRNA,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倍数最大的mRNA,另选取ATB患者5例和LTBI患者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临床样本验证.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ATB患者比较,LTBI患者血浆外泌体有2 875个差异表达mRNA,其中1 873个表达下调,以M6PR的差异表达倍数最大;表达上调1 002个,以RGPD5的差异表达倍数最大.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于丝氨酸蛋白激酶激活、rRNA结合等分子功能,以及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胰腺癌、子宫内膜癌、胰岛素信号通路和FoxO信号通路等.临床样本验证结果显示,LTBI患者血浆外泌体M6PR相对表达量(0.954±0.212)较 ATB 患者(2.168±0.226)下调,RGPD5 相对表达量(2.126±0.200)较 ATB 患者上调(0.588±0.129)(均P<0.05).结论 LTBI患者和ATB患者血浆外泌体中mRNA表达存在差异,M6PR和RGPD5可考虑作为区分LTBI与ATB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胰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胰腺结核(PTB)是结核病的罕见类型,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胰腺肿瘤.本研究通过总结胰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胰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01月至2021年12月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胰腺病理并确诊的胰腺结核患者23例,按入院时间匹配胰腺恶性肿瘤(PMT)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 23例PTB患者中,男性15例(65.2%),年龄(49±13)岁.PTB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12例(52.2%),其次是体重下降8例(34.8%)和发热5例(21.7%).PTB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MT组(Z=-2.151,P=0.03),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PTB组结核菌素皮试阳性率26.1%;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率为86.7%.PTB组病变部位以胰头为主(12/23,52.2%),伴胰周淋巴结肿大15例(65.2%).PTB组胰周淋巴结肿大更常见(65.2%vs 30.0%,P=0.021),而PMT组胰管扩张更常见(50%vs 0,P<0.01).23例PTB患者中,仅5例(21.7%)为病原学诊断.15例PTB患者入院时首先考虑恶性肿瘤,误诊率高达65.2%.PTB组14例(60.9%)和9例(39.1%)患者分别接受超声内镜细针穿刺(EUS-FNA)和腹腔手术.14例通过EUS-FNA确诊的PTB患者中,6例曾误诊为恶性肿瘤,由此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结论 PTB难以通过临床表现和常规化验检查与PMT相鉴别,组织病理和病原检查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点.临床医生应提高对PTB的警惕性,及时进行EUS-FNA有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