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氟维司群抑制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氟维司群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氟维司群(0.1、1和10 μmol/L)及溶剂对照(0.25%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与人血小板在体外进行共孵育,然后用聚集仪检测其对凝血酶、胶原、U46619刺激的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氟维司群对纤维蛋白原表面血小板铺展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KT Ser473和PKC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氟维司群能够抑制凝血酶、胶原、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和血小板铺展,降低AKT Ser473和PKC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氟维司群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铺展功能,其机制与调控AKT和PKC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可作为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大鼠骨外露创面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 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并探讨复合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成功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及温敏特性的含质量浓度为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取6~8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每只大鼠背部制造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最终36只大鼠成功造模)。将每只大鼠3个创面分别作为空白组(不进行药物干预)、阳性对照组(滴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壳聚糖水凝胶组(滴加壳聚糖水凝胶溶液)。取其中30只大鼠,将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共30个创面分为10、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个创面,分别滴加含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取剩余6只大鼠,于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伤后14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肝、脾、肺和肾等炎症、出血或坏死情况;伤后10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5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采用激光血流成像系统观测4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7、14 d,计算8组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取8组创面组织,分别行HE、Masson染色,观察新生上皮形成和胶原生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阳性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面积百分比;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VEGFA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CD31、VEGFA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4)。结果:伤后14 d,6只大鼠心、肝、脾、肺、肾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出血或坏死。伤后10 d,15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明显多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7、14 d,空白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0±8.9)%、(75.0±1.8)%,均分别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及10、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的(45.8±3.2)%、(49.8±3.7)%、(51.2±2.9)%、(68.5±2.4)%、(68.8±1.5)%、(72.7±2.1)%、(75.0±3.7)%及(79.1±1.9)%、(77.2±1.7)%、(82.3±1.3)%、(89.6±1.9)%、(89.8±1.3)%、(87.3±1.1)%、(87.9±1.3)%( P<0.05);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低于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伤后14 d,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上皮化程度较其他4组创面更高、新生微血管情况更好,胶原数量更多且排列更整齐。伤后14 d,阳性对照组创面CD31、VEGFA及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 P值均<0.05),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CD31、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伤后14 d,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1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VEGF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P<0.05)和CD31、VEGFA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 P<0.05),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的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P<0.05)。 结论:复合水凝胶生物安全性高,可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有效促进创面组织中血管和胶原生成,从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15 g/L为复合水凝胶中A-PRF的较优使用质量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牙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牙髓坏死可导致牙齿脆性增加,易折裂,并阻碍年轻恒牙牙根持续发育。因此牙髓再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牙髓组织具有复杂、多变的解剖结构且包含神经、血管等多种组织成分,牙髓再生面临诸多挑战。回顾近年来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探索牙髓组织构建与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文献,重点讨论适宜支架材料的选择与牙髓组织构建方法。文中述及用于构建牙髓组织的支架材料包括海藻酸钠、壳聚糖、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明胶、纤维蛋白、丝素蛋白、多肽和自组装多肽、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等,简要介绍了其功能特点以及添加生物基质提取物、生长因子等组成的功能修饰或不同功能互补性材料组成的功能改进。结合临床可操作性要求,进一步讨论了由亲水性复合材料或经亲水基团修饰材料制备可注射水凝胶支架材料的组成设计和功能特点,以期为今后牙髓再生研究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小鼠成釉细胞株(LS8细胞),根据氟化钠(NaF)终浓度分为对照组(0.0 mmol/L NaF)和染氟组(1.6 mmol/L NaF)。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筛选关键模块和关键基因。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染氟组与对照组比较,共有70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223个,下调基因486个。DEGs的GO分析主要涉及受体配体活性、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分子功能,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受体复合物、膜筏等细胞组分,外部封装结构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等生物学过程。全基因集的GSEA发现,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脂肪酸降解、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处于抑制状态。构建PPI网络后,得到3个关键模块和4个关键基因[Ⅰ型胶原α1(Col1a1)、Ⅰ型胶原α2(Col1a2)、Ⅴ型胶原α1(Col5a1)和纤维蛋白原-1(Fbn1)]。与对照组比较,染氟组LS8细胞Col1a1、Col1a2、Col5a1、Fbn1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 P均< 0.05),与GEO数据库中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 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得到的关键基因Col1a1、Col1a2、Col5a1、Fbn1及IL-17、NF-κB信号通路可能与氟化物对成釉细胞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D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SD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探寻实验中纤维化蛋白、细胞因子等作为组织纤维化程度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为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体重为180~200 g的SD雄性大鼠37只,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照射组(32只)。照射组采用X射线行右肺单次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13 Gy(10只)、15 Gy(10只)和17 Gy(12只),分别于照后4个月和6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价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纤维黏连蛋白1(FN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以评价肺组织中胶原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4~6个月后均出现肺纤维化,纤维化程度随照射剂量的增大和照射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照射组大鼠肺组织中FN1、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6个月照射组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从(514.19 ±282.20)μg/mg增加至(886.13±145.01)、(1188.70±273.84)、(1700.70±590.95)μg/mg,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21、3.609、4.004,均 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GF-β、白细胞介素6、TNF-α分泌量较对照组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30~12.780,均 P<0.05),IFN-γ较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98~4.303,均 P<0.05)。 结论:SD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构建成功。大鼠肺组织纤维蛋白含量未能反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在重度纤维化时可作为评价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FN1基因单核苷酸变异对脑卒中后偏瘫继发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前纤维蛋白-1(profilin-1,PFN1)基因单核苷酸变异与脑卒中后偏瘫继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相关性及其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就诊并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所有患者的25-经维生素D[25-(OH)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骨钙素(bonegla protein,BGP)、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I procollagen amino ends lengthen the brain,P1NP)和I型胶原基端 β特殊序列(type I collagen terminal β special sequence, β-CTX)水平。对PFN1基因中的2个标签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559、rs78224458)进行了基因分型。 结果: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的血清25-(OH)D、TRAP、P1NP和 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02、0.004、0.009)。骨质疏松患者和非骨质疏松患者的PFN1基因rs6559位点GG、GA、AA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相加模型显示,相较于GG基因型携带者,GA和AA基因型携带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风险分别增大3.250和5.417倍;显性模型结果表明,相较于携带GG基因型的患者,携带突变基因(GA或AA)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大3.792倍;隐性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GG与GA携带患者,AA基因型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大3.810倍。骨质疏松患者和非骨质疏松患者的PFN1基因rs78224458位点TT、TC、CC基因型分布、遗传模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20)。不同PFN1基因rs6559位点GG、GA、AA基因型患者的P1NP、 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0.006)。 结论:PFN1基因rs78224458位点变异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继发骨质疏松有关,并可能影响患者的骨代谢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压力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压力对增生性瘢痕(HTS)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和Mad同源物蛋白(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2只(空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用直径为1 cm的圆形打孔器在每侧兔耳腹侧标记出4个圆形创面,用手术小圆刀沿标记线切开皮肤全层至兔耳软骨膜,分离软骨膜及全层皮肤,刮除创面残留组织,暴露创面,术后第28天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兔耳HTS模型构建成功后进行分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兔左耳设为实验组,右耳为对照组,用抽签法于每侧兔耳选取2个HTS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24个。实验组:使用4-0尼龙丝线将直径为1.5 cm的圆形钕铁硼磁铁垫上压力垫片缝合至兔耳软骨上,使用Flexiforce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大小并每周进行调整,将压力控制在20~25 mmHg(1 mmHg=0.133 kPa),每天持续时间≥23 h;对照组:不做处理。在施加压力后第40天观察兔耳瘢痕大体形态,并切取组织行HE、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研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成纤维细胞数、角质层厚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Smad3、Ⅰ型胶原(CollagenⅠ)、Ⅲ型胶原(Collagen 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GF-β1、Collagen Ⅰ、Collagen Ⅲ、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及Smad3磷酸化蛋白(p-Smad3)相对表达量(p-Smad3与Smad3蛋白表达量的比值)。使用Excel 2019、GraphPad Prim 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只兔共形成96个创面,有27个创面无明显增生,其余69个创面形成突出皮肤表面、质地坚硬、暗红色的瘢痕增生样组织块,瘢痕形成率为71.9%(69/96)。施加压力后第40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瘢痕外观凸起明显降低,硬度变软,颜色稍浅;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角质层厚度、SEI和成纤维细胞数分别为(69.33±6.03) μm、1.30±0.08、(236.30±14.64)个/视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00±10.15) μm、1.72±0.05、(320.30±14.57)个/视野(均 P<0.01),真皮层未见丰富的毛细血管、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且较稀疏。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TGF-β1、Smad3、Collagen Ⅰ、Collagen Ⅲ、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0.08、0.58±0.05、0.04±0.01、0.15±0.02、0.31±0.03,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07、1.00±0.05、1.00±0.08、1.00±0.10、1.00±0.06(均 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TGF-β1、Collagen Ⅰ、Collagen Ⅲ、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及Smad3磷酸化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03、0.07±0.01、0.43±0.03、0.53±0.03、0.54±0.03,均低于对照组的1.02±0.06、0.93±0.05、0.92±0.03、0.82±0.03、0.92±0.03(均 P<0.01)。 结论:压力疗法可明显抑制瘢痕的增生,改善HTS组织结构,有利于胶原纤维蛋白的正常排列,减少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压力疗法可能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来抑制瘢痕的增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压氧联合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三病区收治的1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InterTan髓内钉手术治疗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功能受限、局部肿胀等临床症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2组患者的髋骨密度值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09, P=0.040)。观察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骨密度及骨折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01)。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Harris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血清 PINP、CTX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BG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InterTan髓内钉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骨代谢,增加骨密度,提高骨折愈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天然生物材料在肌腱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理想的支架材料可对组织器官病损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重建,因此在组织工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天然生物材料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天然生物材料具有高仿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来源广泛,非常适合用作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按成分和原料来源大致分为蛋白质类生物材料(胶原、明胶、丝素和纤维蛋白)、糖类生物材料(纤维素、几丁质/壳聚糖、海藻酸盐和琼脂糖)、糖胺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脱细胞基质移植物(羊膜、小肠黏膜下层、肌腱)。不同的支架材料具有独特的天然结构和理化性质。蛋白质类生物材料多通过聚合形成网状结构影响细胞迁移分化,且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可单独制成支架或配合其他合成材料使用;糖类生物材料因高比表面积可负载大量液体,但其机械性能较差,因此常被以凝胶形式控释细胞和生长因子配合其他材料应用在肌腱组织工程中;糖胺聚糖类生物材料具有抗炎、黏弹润滑以及高水合特性,多配合合成材料增加其生物相容性和亲水性。相比天然高分子材料,脱细胞基质不但具有更相仿的细胞外结构和营养成分,而且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可对组织器官病损进行更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建,因此在组织工程中越来越被受到重视。不同材料的巧妙组合,使肌腱修复展现出更好的效果,也使天然生物材料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前景和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